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六)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六)


 

 

周邦基

 


中营巷
自城隍堰子口沿西大街西行约百步,街南有一巷子可通往培新街,名曰“中营巷”。得此名是因巷子之中曾为清代地方守军建制一,“陕安镇”属下之“中营”的驻地,旧在今培新小学内。如同古楼小学不独使用“府城隍庙”一样,该学校除使用“轩辕宫”外,其地亦包含有西侧的“白衣庵”和东侧的“陕安镇中营”。“文革”前巷子中有学校侧门,上有校长杨学刚所题“培新小学旁门”几个大字,即其旧址,本邑文化名人鲁长卿即居住在此侧门旁的南边。
中营巷长而不阔,通行意义大于街巷的社会基本功能,住家户亦不甚多,故巷子中也就没有什么大的,有社会影响的事物可言。不过,前面已提到了鲁长卿老先生,这里不妨说说由其所编纂的《重续兴安府志》。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于“鲁志”似乎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多以其为正式的地方之一志,行文中动辄即《重续兴安府志》云云。其实,此志应是鲁老夫子“以千秋业自任”的“私人撰述之例”的一家之言,并非官修之志,有些记述并不见得可靠。如被人们引用较多的卷十《商会附》:“宣统元年二月初一日,……时安康知县为钱令松年令饬八帮商人组织商会。于是商民聂允文、顾元伯、赖腾轩、熊德卿……等发起组织。”这里宣统元年为公元1909年,此时的顾元伯并未经商,而是自陕西陆军小学堂归家守父孝。后在陈树藩督理陕西时从政,任军公署军需长。陈败于靖国军后的1921年,顾先生开始在汉口经商方为商人。结识中共早期党员廖乾五,并解囊相助之事即发生在武汉。1930年才回到安康,怎会在宣统元年以商人的身份参与并发起组织商会。
老先生在其《自序》中说得也很清楚:“独惜才疏学谫,心虽有余,力实不足。更悲老友凋谢,商量无人,纰缪在所不免。然自写闻见藏之于家,作为谱帙之考证,非欲尘秽邦人君子之视听也。”这里固然有先生自谦的一面,但从中亦可见其“商量无人”而“自写闻见藏之于家”的实情。
安康大儒董铭竹与鲁夫子交往的二十年间,在“文章点正”方面亦“屡有商榷”。“念与先生交”于《序》文中诚言:“异日刊印成本,参订之责仍啬力任”。先生本人亦有“倘他日关心地志者,藉此以绳纠吾之愆谬,则为愿乐欲闻”之期待。
金银巷
从西大街的中营巷子口再向西行不几步,街北又有一巷可通往内环路即“金银巷”。其实,此巷名的正确写法应为“金盈巷”。因其间曾有《兴安州志·公署志》中所载旧城中久废的“金盈仓”而得名。“盈”、“银”音相近则义相远。故今谓之“金银巷”应为年代久远而口口相传被叫白了的巷名。金,坚固。盈,充满。盈千集万,极言数量之多。金盈仓,即坚固而又满盈的粮仓。
金银巷的北端,旧有清嘉庆二年(1797)开启的一处城门叫“安澜门”。安澜,水波不兴。《文选》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天下安澜,比屋可封。”唐李善注:“安澜,以喻太平也。”乾隆三十七年(1772)河东总督姚立德曾言:“前筑土坝,保固堤根,频岁安澜,已著成效。”由此清代主管河工的人员,在每年秋汛后,能够平安渡过而无溃决者,给其上司的奏报便被称为“安澜奏报”。在依靠汉水舟楫以通往来的年代,人们通常将城临汉水码头处视为正方或前方,并以此来确定某一地的方位。此城门位于城垣面对汉水的最西端,故民间又俗称其为“水西门”。1983年洪水过后,此城门被封堵。今天所见之“水西门”,为水后重建假托其俗称。
照说,此巷伴有此城门,应该是一条通衢大道。其实不然。过去的金银巷并非如今天这样宽展,尤其南端入口处窄得一辆人力车便能堵其不畅。1965年,政府将“私房改造”过来的,巷子口西侧一李姓的西大街街面东一间及其临此巷的几间东厢房;巷内与该李姓相毗连的,一甘姓的三间门面街房的前半部门分拆除后,县医院的救护车才有了勉勉强强地通行之道。此后又经“武斗”和洪水的破坏与重建,才有了今天的这种“宽阔”之状。
县医院(今汉滨区第一医院)成立于1959年元月,初名“健康医院”,后改称“人民医院”。其地原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法国传教士在安康开始传教时所建的“天主教堂”;民国三十四年(1945)又有意大利人在此教堂内设教会医院。故“文革”中称其为“反帝巷”。1958年“宗教改革”后,方在其旧址设“健康医院”。今天所见“教堂”,系“落实宗教政策”所新建。
昔日的金银巷内还有旧时的“中国银行”和为数不多的几家商号,最有名的当数“天锡公”和“燮昌永”。“天锡公”做得是合伙生意,大老板牛焕堂、二老板薛焕堂、汉口座站王雨皋、庄客姚舜卿。创始人汪更生,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半期,是安康社会煊赫一时、商民信赖敬仰的头面人物。
1958年至1968年的十年间,县广播站在此巷中每天分两次,向城乡转播省台和中央台的节目,以及本县节目和天气预报。向群众进行进事政治宣传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故围坐在有线广播旁静听广播,亦为那个时代的一道“风景线”。
鲁班巷
鲁班巷在西大街十字以北至今内环路间,因巷中有鲁班庙而得名。鲁班,我国古代著名工匠。姓公输名班,春秋时鲁国人,故称鲁班或鲁般。《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汉赵岐注:“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或以为鲁昭公之子。”曾创造攻城的云梯和刨、钻、锯、尺等工具,历代工匠都尊其为“祖师”,其事迹散见于《礼·檀弓》、《战国策·宋》、《墨子·公输》及民间传说等。也有说鲁班、公输班系二人,皆有巧艺。此巷之庙中当祀鲁班为是,系邑中木、石、篾、板、泥水诸工匠及诸窑工集会之所。文革中更名为劳动巷,倒也歪打正着地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民国九年(1920)汉调二黄艺人凌成佑组建“同心社”并在此鲁班庙中设园演出,直至新中国成立专业演出团体。故鲁班巷可谓是新、旧时期安康人文化生活的中心,每至开演前,先由边鼓领奏,大小锣及铙钹配合;再由堂鼓领奏,全堂打击乐配合;最后以唢呐领奏曲牌,战鼓伴奏,打击乐配合的三通“闹台”,气氛热烈,活泼欢快。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确也把小巷“闹”得生机一片。可惜该戏园子被毁于“文革武斗”。
鲁班庙的街对面,又有一庙曰“四官殿”,内奉古五行官之一的掌火官,为邑中制造烟花爆竹的工人所建,亦为此行业进行集会和开展祭祀活动的地方。四官,即金木水火土中排于四的火官。《汉书·五行志》:“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左传》昭二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政曰祝融。”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初二,“四官殿”被日寇飞机炸毁。1953年,县总工会在此废墟建立“工人俱乐部”。1962年俱乐部迁入新址后,这里又成为了“八一基建团”的办公地。1989年版《安康县志》言俱乐部“部址在鲁班巷福建会馆”有误。
福建会馆位于四官殿以北,为清光绪年间旅居在安康的福建商民所建,内奉沿海一带的人们广泛信仰、崇拜的护航之神“天后娘娘”故曰“天后宫”。为北来安康者感谢庇佑,南归福建者祈求平安的神圣之地,亦为福建商民聊慰思乡之情的聚会之所。只可惜它的命运与四官殿一般,毁于日本轰炸。
此会馆被毁前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当时的“安康县卫生委员会”,曾在此设立“戒烟院”开展禁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县武装部便驻扎在这里。“文革”时期城内一派的学生进行大规模“静坐”,将鲁班巷堵得水泄不通,“示威”的中心区域即在当时的武装部大门前。
昔日的鲁班巷自西大街向北行走,仅入口处的关帝庙便占据了巷子一半的路程,加之巷子内除了有上述三座大的庙宇外,在城墙边还有一座大型的土地庙,故住家户也就不甚多。在武装部原大门对面,有一呈上坡的弯曲小道可通往金银巷,居于此间有三两家住户以制造花炮为业。“文革武斗”此间亦为重灾区,城内一派为扫除障碍物,纵火将巷内公私房屋烧毁。鲁班庙亦完全毁于此时,仅留下了“鲁班巷”这个巷子的名称。
白庙巷
白庙巷在西大街与培新街之间,原本叫白衣巷,因巷内有供奉着“白衣观音”的“白衣庵”而得名。“文革”改称“红星巷”。
白衣观音,菩萨名。梵名半弩啰缚悉宁(伴陀罗缚字尼)。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因此尊常著白衣,坐白莲中,故就其被服称白农,就其住处称白处。白者,表菩萨淳净之心。庵,小庙。多指尼姑所居。具体位置在今培新小学西侧临巷子处。今名白庙巷则更富有戏剧性。
清代的中后期,丝织业在安康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内从事此行业的家户亦不少,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按行帮划分属于丝织业中的本地帮;也有旅居安康的河南籍的怀(庆)帮人(今河南泌阳)。这些从业者都是一机多用,一专多能,每张机既能缫丝又能织丝,且稍加改装便可以织出多种成品。他们除了自织自染自销外,也选择联手适销。盈利并有了资本后,就合伙在城外置坝地八亩用以出佃,在此巷内的西侧又置得四亩地作为加工操作的打线厂。再后来他们又有了余资,便在打线厂一隅建庙三楹,内奉伏羲、神农、轩辕之位,曰“三皇庙”。作为行业祭祀之处。后亦形成一东西向的小巷。
某年春节,有河南怀(庆)帮工人将书有“中州会馆”的一对红灯笼,悬于庙檐之下的门两侧,本地帮起而反对遂发生纠纷,经调解两帮分会。本地帮人多出资亦多,分得城内外全部土地,怀(庆)帮人少资金份额亦少,仅落下此三楹庙产。双方在生意场上的合作也就随之解体。
散火后的本地丝织业主们,生意上拒绝与怀帮的往来,祭祀则在陕西会馆内“翠光遗台”旧址另建偏殿供三皇位,岁时报赛。
由于三皇庙的产生过程有悖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念,故又被民间称之为三皇会“白庙”。白,不付代借地取用。空无所有亦曰白。由此,白衣巷内又多出了一条东西走向的白庙巷。民国年间,因地方士绅宋云石任会长,曹凤洲任副会长的慈善会设于此巷内,故白庙巷又被改称为慈善巷。如今,白庙,白衣庵,慈善会均已作古,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也分辨不清白庙与白衣庵的文化内涵,于是将白衣巷与白庙巷两个巷子混为一谈,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石堤街
石堤街在西大街与大桥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以西,因街的西尽头有建自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今称西堤的古石堤而得名。“文革”中改称为“前进街”。《兴安州志·城池志·附街衢》载:“……出门为旧西关厢,亦名凤山街。尽处为旧郭门,亦名石堤门。”这里所出之“门”,应为“宁远门”,俗亦称“土西门”,“西关厢”当指土西门与西堤间;“石堤门”即今之“金川门”。由此可见,石堤街曾有旧名曰“凤山街”。凤山,在此当作何解?不得而知。这里仅对方志所称“尽处为旧郭门”而不言“西郭”却谓之“西关厢”,略作说明。
“新旧二城,东西两关”是人们言及安康城区的地理状况时的一句口头禅。其实,城有内外之别。《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外为之郭。”《兴安府志·公署关镇》:“(康熙)三十二年汉水暴涨圮城,修筑未竟。四十五年城复圮于水。四十六年奉旨动币改建于赵台山下。”即第二次“修筑新城移建焉”,并“移文庙、镇署及常平仓于城内。”乾隆四十八年兴安州升府,新城即为府城。同时将原州属之汉阴即名安康为府属首县迁至旧城,旧城遂为附郭。《府册》:“州升府为兴安府城,安康县附郭。”这样,原来的东、西两郭便改称为关。关,交也。通也。典出晋范望注汉扬雄《太玄径·玄测》:“升降相关,大贞乃通。”《后汉书·西羌传》:“通道玉关,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故州志谓其为“西关”而不言“西郭”。
此僻在城西一隅的西关,虽有城区中最早修建的“以御汉水之涨”的古石堤,但街北临汉水一方早先却没有堤防。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李士垣谓防西不防北非策也。遂于街北创基设板,自西堤以东至西门西北角的龙窝堤,修筑北堤以卫民。此北堤亦为城区诸堤中最后完工的一段。
昔日的石堤街有不知始建于何年的火官庙,《兴安州志·祠祀志》说:供奉着南方火德荧惑星君的火神庙,先是建在府城隍庙以东,因城内常常发生火灾,于是便在城西别建此新庙,俗称火官庙。火官,传说炎帝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礼·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汉郑玄注:“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汉书·五行志》:“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故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的孟夏之月,为该火官庙的致祭之期,盛德在火,帝曰:炎帝;星曰:荧惑;神曰:祝融。此时,逛庙上香者络绎不绝,尤以经营易燃商品者甚众。有些商贩借机赴会贩买商品,叫卖声、哟喝声此起彼优,甚为热闹。
自光绪中该火官庙添建乐楼后,再逢庙会,乡里必组织演唱名为娱神,实为娱人的大戏。平日里则接待南来北往跑江湖的戏班。乐楼上高悬的“一片丞平朗颂声”的匾额,系民国二十八年(1939)县长裘昶,为安康西关成立专门演唱汉调二黄戏的自乐社,并购置全套戏装在此乐楼挂衣演出之际所亲题。由于出入乐楼的路径在大庙东侧,故这条南北走向,由石堤街通向教场坝的巷子便谓之为火官庙巷。清嘉庆版《安康县志》所载:“将军石,在教场北。”即正在此巷的南尽头。
此巷子的东厢,有光绪二十年(1894)所建的清真西寺。由于该寺遵从自麦加朝觐归来的马万福(甘肃东乡族称马果园)所倡导的“革俗”而称为新教,即“伊合瓦力派”。该寺大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可惜在本文付梓之际,该门楼因建设需要被拆除殆尽。
石堤街除了有火官庙、清真寺外,涉及宗教方面还有外国的基督教。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传教士车步云受中华内地会派遣来安传教,即在此街创立福音堂。“民国十五年(1926)春三月初九,居民弗戒于火,延烧二百余家。”福音堂亦毁于这场火灾之中。第二年,内地会将火焚地基售与自汉口来安的信义长老会进行重建,其中造成有塔式楼房一幢三层,为“文革武斗”前安康西关的标志性建筑。
由于昔日的石堤街处于城外,加之旧时的安康城晚上要关城门,故其虽也店铺林立,但却没有富商巨贾,服务对象多为外埠客商和船工。除了“顺兴强”猪鬃加工厂、“王长发”伞铺、“礼义丰”点心铺、“龚正和”、“永泰诚”酱园等家庭作坊及“忠新魁”瓷器店;“尹胖子”、“恒心永”杂货铺子;“裕民”粮店;“德发公”、“曾万春”药铺;“九思药店”等小铺面和小药房外,其商业特色主要体现在旅馆业和饮食业。旅馆业规模大,主要有“吴泰新”、“金源长”、“同泰”、“翟家”等大栈房;饮食品种繁杂,多集中在火官庙以东。驰名的有“恒胜福”酒铺子、“高高楼”凉面、“马二爷”糊辣汤、“童秃子”锅贴、“马娃儿”饺子、“刘结子”蒸馍、“朱鸭头”卤肉、“马黑牙”蒸面等地方名贵小吃。
如今,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以校场口子为中心的石堤东街已被全部铲去,但做为街区名称,包括与之相依的翠花街便成为了一种历史遗存。但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街巷名称,也包括上述“字号”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记忆。
(作者单位:安康市房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