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别具一格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读罗斯巴德《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

张明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罗斯巴德的《经济思想史》追述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也论述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源头和几个世纪的争论。这本著作最别具一格的地方是对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被公认的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的否定性评论,不管对于中国的学者还是对于西方的学者都会感到意外。罗斯巴德花巨大篇幅对马克思理论的评论,也需要笃信马克思的学者进行回应。

关键词:罗斯巴德、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一、引言

    感谢张凤林教授组织翻译了罗斯巴德关于经济思想史的最重要的著作《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本文简称《经济思想史》),让我这样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爱好者能够看到这样别具一格的经济思想史,虽然我自己对奥派感兴趣阅读了一些罗斯巴德的著作,国内也有好几本罗斯巴德著作的译著。但对于一个深刻、彻底而多产的经济学大家,要比较全面的理解罗斯巴德进而理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我们还需要更广泛的阅读。虽然这部著作本来早就应该出版了,现在经过译者们的努力得面世,值得高兴。

    阅读罗斯巴德,不仅仅是让我们有获取知识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鼓励读者去思考。因为罗斯巴德对自己所涉及的问题都探讨得很深很彻底,并且敢于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这对于国人来说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特别强调做跨学科的研究,他们认为要深刻的理解社会,必须要对各学科的知识都了解,哈耶克甚至指出“一个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不会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因此,我们从奥派的大师们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他们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等都撰写过其他学科的著作。奥派的学者也很重视思想史,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范围,我知道庞巴维克(1959)写过经济思想史,庞巴维克的学生之一熊彼特(2008a2008b2009)还写过三卷本的经济思想史著作,尽管熊彼特不能完全归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庞巴维克的著作主要是讨论关于利息理论的思想史,而熊彼特的著作以知识点为标准来阐述不同学者的贡献。罗斯巴德则是按历史发展来写,并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上的先贤的观点。罗斯巴德的著作是别具一格的,当然对于熟悉罗斯巴德的思想的人来说,罗斯巴德的思想却是一贯的。在经济学上,罗斯巴德坚持和捍卫着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传统,在政治哲学上主张捍卫个人财产权的无政府主义。因此,我们从这部经济思想史著作中可以读出罗斯巴德关注的侧重点,即罗斯巴德一方面从先贤们的著作中探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源头并对反市场的理论主张进行批评,一方面探讨自由主义的精髓并揭露专制制度的思想路径。

      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发展的简单梳理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被公认为是19世纪70年代由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开创,187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乃该学派的奠基之作。这本作也与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起被誉为边际革命的代表作。但门格尔与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不同,他发展了主观价值理论,坚持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同时分析了时间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门格尔吸引了另外两位杰出的追随者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之后还有瑞典的维克塞尔等人加入该派。在19世纪末期,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曾经是经济学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但后来主流经济学更多的受到了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的影响,因此,在20世纪初的时候,奥地利学派经济学逐渐被忽视尽管在1912年米塞斯出版了《货币与信用原理》,解决了主观价值理论在货币领域的应用问题,也未能扭转学术界的研究潮流。直到20世纪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大讨论,奥派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凯恩斯的学说在经济学上占统治地位。因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从来都是凯恩斯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批评者,在这个时期,奥派的真知灼见很少人重视。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无力应对“滞涨”,自由主义经济学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尤其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七十年代,奥派经历了一个复兴时期,罗斯巴德、科兹纳I.Kirzner等为代表的奥派经济学家对该派做出了重要的发展。当代的奥派学者如霍普(H.Hoppe)、罗克斯维尔(Llewellyn H. Rockwell, Jr)、沙勒诺(Joseph Salerno)、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福斯(Nicolai J. Foss)等都在继续着奥派的传播和扩展。对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来说,可能很多人会同意哈耶克的看法,即经济学已经发展得足够好了,更多的是需要将真理很好的传播。

三、罗斯巴德继承的奥派经济学

作为二十世纪后期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一位代表之一,罗斯巴德对奥派经济学有重要的贡献。但这些贡献比较少是属于原创性的,因为奥派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很多知识点已经比较完善了。罗斯巴德继承和捍卫了奥派的主观价值理论、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发展了奥派的垄断理论。

罗斯巴德直接继承的奥派经济学是米塞斯的经济学,因为米塞斯坚持了奥派的基本立场并将奥派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即米塞斯事实上已经在一些方面超越了他的前辈。米塞斯在《货币与信用原理》米塞斯,1967中将主观价值理论运用到货币理论上,完成了奥派没有完善的货币理论的状态。在自己的货币理论基础上,米塞斯建立了完整的奥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罗斯巴德认为米塞斯的货币理论是唯一正确的,罗斯巴德说米塞斯的货币理论既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货币理论的开始,又是他完成的(科兹纳、罗斯巴德等,2008,第142页)。罗斯巴德运用米塞斯的经济周期理论重新解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认为大萧条并非是自由市场的失败造成的,恰恰相反,是政府对市场做了大量的干预导致了经济危机。这与普遍流行的观点尤其是凯恩斯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米塞斯另一个直接影响奥派发展的是他建立的人的行为理论,米塞斯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欲求的目的,会根据自己的理性去选择达至这些目的的手段。经济学就是对手段的分析,即人们选择什么手段,会相应的达到什么结果,经济学家不会对这些目的和手段做出价值判断。米塞斯自己批评很多政府的干预政策,他认为这其实也没有作出价值判断,因为他认为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他们的政策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因而是不可取的。罗斯巴德继承了这样的分析范式,但是罗斯巴德对米塞斯提出了批评。罗斯巴德认为,人们免不了对经济政策作出价值判断(罗斯巴德,2008,当米塞斯批评政府的干预政策时就作了价值判断,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政策制定者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怎么能说他们没有达到政策的目的呢。米塞斯对人的行为理论的详细阐述主要在巨著《人的行为》中,这是一本奥派的全面的教科书,同时包含了很多米塞斯自己的原创性贡献。罗斯巴德也写了一本大部头的奥派的教科书(Rothbard,2004),从逻辑的严密性来说,罗斯巴德的著作更为完善。

四、罗斯巴德的政治哲学

罗斯巴德除了在经济学上严格的继承和坚持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主观主义外,他也坚定的捍卫了自由市场的理念。在罗斯巴德看来,真正能够保障个人自由的是没有具有垄断暴力机构的政府的状态。罗斯巴德继承了托马斯·潘恩(1982)、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960、奥本海默(Franz.Oppenheimer,1922)诺克(Albert Jay Nock,1950)和巴斯夏(2003)等人的政府理论,认为政府本身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自由的最大威胁和侵害。政府是垄断暴力的机构,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又造成了很多垄断,罗斯巴德(2007)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垄断对市场的扭曲,真正自由市场的状态是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垄断暴力,即是无政府的状态。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人有一些天赋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和剥夺的。为了保护这些权利,需要在人们的同意下建立政府,即将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的只能赋予了政府。政府要能保护这些权利,就需要拥有暴力。但如果拥有暴力的政府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就免不了会侵害个人的基本权利。柏拉图等共产主义者们认为,政府中的人不应该有私有财产,但这种政体状态只是在想象中可能存在,现实中是不可行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们设想出了让拥有暴力权力的政府权力分立,并且互相制衡。但对于像罗斯巴德等的无政府主义者来说,政府要存在,就必须以侵害私人权利为前提,政府并不能最好的履行设想它的那些职能。但罗斯巴德的无政府主义又与巴枯宁、克鲁鲍特金等社会主义的无政府者的观点不同,巴枯宁等人是主张消除私人产权的无政府主义。罗斯巴德是坚持私人产权的无政府主义,即要捍卫私人产权。

我们从罗斯巴德的《经济思想史》中可以看出,罗斯巴德一方面坚持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视角去审视先贤们的观点。同时,罗斯巴德也重视先贤们对市场的态度,即是否主张政府干预,进而涉及到对政府的态度。罗斯巴德的著作不仅仅是经济思想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史,关于货币理论的那部分内容(第二卷的第567章)就有很多经济史的描述。

五、未完成的巨著

罗斯巴德在书中的精彩论述和点评,让人读来既兴奋也受启发。期待看到他一路写下来,下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或思想家在他的著作里又是什么位置。令人遗憾,罗斯巴德并没能完成自己计划的写作,就英年早逝(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不到70岁算得上早逝了),对于经济思想史来说,是最大的损失。这位高产和博学的经济学家不循常规,对他认为错误的观点毫不客气的批判,同时对他认为正确和有创见的思想家也不吝褒赞之词。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罗斯巴德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已经被公认的经济学巨匠大加批判,甚至认为恰恰是亚当·斯密将经济学带入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也批评亚当·斯密名不副实,因为他自己并没有多少创见,无非就是将前人的东西进行了综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将精华的东西给剔除掉了,更甚者,罗斯巴德谴责亚当·斯密就是一个抄袭者(为了限制本文的篇幅,我不打算大幅度的引用)。同样,对于大卫·李嘉图和穆勒,罗斯巴德也没有什么好的评价。但罗斯巴德对一些原创性的作者的赞美是非常慷慨的。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学派的思想家都是他尊敬的先贤。同样,罗斯巴德试图为经济学正本清源,指出了真正的原创性的经济学家包括杜尔哥、坎蒂龙等人,他们为经济学开创了正确的基础,而经过像亚当·斯密这样的经济学家们的歪曲,经济学走入了歧途。罗斯巴德也指出了,像萨伊这样的对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在亚当·斯密的光环下被人们忽视了,这实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悲哀。巴斯夏也是罗斯巴德极其称颂的经济学家,巴斯夏用辛辣、幽默、讽刺的笔调,阐述了经济学的精髓,对各种干预市场的行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嘲讽。巴斯夏在二十世纪的继承者要数也可以归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黑兹利特(2008)。罗斯巴德认为那些正确论述经济学的经济学家都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先驱,但是由于篇幅和罗斯巴德的主题限制,有一些思想家的思想并没有得到更为全面的讨论,比如对于康德,罗斯巴德所坚持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主观主义经济学,这个学派主张经济学的先验逻辑的分析方法,罗斯巴德的老师米塞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先验论,罗斯巴德自己却是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主义的跟随者。但是,毫无疑问,罗斯巴德也是一个康德主义者,我们从他的《自由的伦理》(罗斯巴德,2008)中能清楚的看出这一点。罗斯巴德也非常坚定的支持先验论(Rothbard2002c),但他没提到康德的先验论。

罗斯巴德还没有来得及论述的思想家当然也很多,可惜天不假年,罗斯巴德已经在第二卷预告的将要写作的没能开始。按照整个写作计划,我们可以猜想罗斯巴德马上应该论述新古典经济学了,这里面包括很多经济学巨匠,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肯定是罗斯巴德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的论述。作为奥派的奠基者卡尔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维克塞尔等,为奥派奠定了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不同于与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主观价值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罗斯巴德虽然在批评大卫·李嘉图和穆勒的体系时,赞扬了杰文斯的贡献,但在方法上,杰文斯和瓦尔拉斯更偏向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经济理论,这是奥派不认同的,因此也会是罗斯巴德批评的。

罗斯巴德对同属奥派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评价,经过庞巴维克等第二代奥派经济学家对门格尔的理论进行了拓展之后,最杰出的奥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当数米塞斯。罗斯巴德深受米塞斯的影响,并且非常尊敬米塞斯。虽然著名的熊彼特是米塞斯的同辈,也是庞巴维克的弟子,罗斯巴德在著作中也经常引用熊彼特,但罗斯巴德并不会将他归于奥地利学派,是因为熊彼特的思想更偏向于瓦尔拉斯,并没有很明显的奥派特色。罗斯巴德高度赞扬米塞斯的贡献,他完全坚信米塞斯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是完全正确并且是唯一正确的。罗斯巴德同时也捍卫米塞斯开创的人的行为的理论,并对米塞斯的继承者们偏离米塞斯思想进行了大势批评,甚至包括对哈耶克和科兹纳等奥派学者。哈耶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者之一,其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罗斯巴德认为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往往存在不一致和矛盾的地方,比如罗斯巴德强烈批评哈耶克的极其重要的著作《自由秩序原理》,甚至在罗斯巴德给朋友的信件中用evil(我觉得不必翻译为“邪恶”,可译为“极其糟糕”)来形容(Modugno,2009pp.61)。同样,罗斯巴德也批评哈耶克提出的自发秩序、科兹纳的企业家理论。罗斯巴德试图要捍卫的是米塞斯的理论,当然,他也对米塞斯的价值中立、垄断理论作了批判式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罗斯巴德接下来该评论新古典经济学,除了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之外,在后来的马歇尔当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我们可以从已出的著作中看到罗斯巴德几次提到马歇尔,罗斯巴德对马歇尔不会有太高的评价。到了二十世纪,经济学出现了很多的分支。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是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学派和各种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在学术上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对头,米塞斯,尤其是哈耶克跟凯恩斯有过若干回合的学术论战。罗斯巴德当然对凯恩斯不会客气,就我自己的阅读,罗斯巴德也写过对凯恩斯的评价(Rothbard2003),在这篇不算长的文章中,罗斯巴德对凯恩斯几乎没有正面的评价,这是他的一贯风格。我设想,鉴于罗斯巴德写过很多对当代的思想家的评论性文章,可以再编辑一本罗斯巴德的经济思想史,这篇评论凯恩斯的文章可以作为一章。对于二十世纪其他大经济学家,我们也可以畅想罗斯巴德的态度,比如对弗里德曼会是什么评论?虽然弗里德曼被归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阵营中,但他的方法论和让他最为著名的货币理论,肯定是罗斯巴德绝不认可的,哈耶克晚年也曾谈到自己不认同弗里德曼这两方面的观点。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主张一个理论只要能很好的预测经济,经济理论不需要有符合现实的理论假设。罗斯巴德和米塞斯的方法论完全否定这种看法,他们强调逻辑演绎的方法论,但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同时,米塞斯和罗斯巴德极力主张重回金本位,反对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当然不赞同弗里德曼主张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虽然弗里德曼反对央行随意制定货币政策而主张单一规则。同样,罗斯巴德也不会正面的评价萨缪尔森、也不会对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有很太高的评价。这些猜想是必然的,罗斯巴德肯定会认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正确的经济学,何必要给予有问题的经济学太高的评价呢。

作为一位大思想家,罗斯巴德不仅仅研究经济学,因此其它领域的学者也是他点评的对象。罗斯巴德实际上有足够的能力写作一部思想史,而不仅仅将范围限定在经济学。我们在这两卷的《经济思想史》可以看出,罗斯巴德在这部著作中对其它领域有一些涉及,只是很多内容没有展开,比如对法学。罗斯巴德认可自然法思想,在其它地方(罗斯巴德,2008),罗斯巴德就讨论了自己的法学主张。我相信对于二十世纪的一些思想家,罗斯巴德自有看法。因此,在其未完成的著作中,罗斯巴德还会讨论诸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b)、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伯林(Isaiah Berlin)、罗尔斯(Rawls)、诺齐克(Robert Nozick)等。米塞斯和韦伯是朋友,也曾对韦伯作了很多讨论和引用,罗斯巴德大概会同意米塞斯。罗斯巴德曾经深受安·兰德(Ayn.Rand)的影响,后决裂。罗斯巴德后来评论过兰德,与他之前对兰德的尊敬截然相反。兰德发表《阿特拉斯耸耸肩》后,米塞斯和罗斯巴德还曾向兰德去信表示赞赏,罗斯巴德表示自己受米塞斯的《人的行为》和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影响非常大。罗斯巴德在评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时引用过波普尔的观点,波普尔认为共产主义是开放社会和自由社会的对立方,而共产极权主义的思想,受到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的巨大影响。波普尔对这三位进行了极力批判,罗斯巴德大体上认可波普尔的观点。但是,作为二十世纪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波普尔不仅对自由主义作出了贡献,在方法论上也有重要影响,即所谓的“证伪主义”。米塞斯对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上采取证伪主义的方法论不赞同(米塞斯,1991,第98),证伪主义应用于自然科学是可行的。罗斯巴德也会同意米塞斯对波普尔的方法论的评价。罗斯巴德在论述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论时,曾讨论了诺齐克(诺齐克,1991)的观点(罗斯巴德,2008),罗斯巴德批评诺齐克的理论不彻底,因为按照诺齐克自己的逻辑,应该会走向罗斯巴德提倡的无政府状态。诺齐克的著作是为了回应罗尔斯的《正义论》(罗尔斯,2003,罗尔斯在二十世纪后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罗斯巴德似乎没有提到过罗尔斯。如果罗斯巴德继续写作自己的经济思想史,应该会讨论经济发展的正义问题,就必然要涉及到罗尔斯。哈耶克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讨论正义问题,只提到过罗尔斯并没有来得及评价(哈耶克,2000a)。对于罗尔斯提出的两条正义原则的执行,完全可能会侵害社会成员的权利。我们可以猜想罗斯巴德对罗尔斯的评价。

六、作为结束语的感想

作为读者,读到罗斯巴德、熊彼特等人的经济思想史,我立即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也钦佩作者渊博的学识。同时我也感觉到西方知识的积累,很多的议题可能上千年都在反复的争论,在罗斯巴德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一些,比如关于高利贷是否合法的争论,就跨越了千年,不仅在宗教上、学术上,在实践中也是如此。在今天的中国,高利贷仍然是非法的。西方学术的繁荣得益于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有学术自由的环境,一方面有坚实的知识积累。

在此,我要向中国的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提出强烈的谴责。大多数学者没有很坚实的知识积累,一味的强调知识的创新,他们本身也没有创新的能力,就将国外的某个模型拿来应用,所谓的用别人创造的模型来分析中国或者其它经济体的运行状况。这样的文章大行其道,国内最主流或者说最受重视的期刊,充斥着这样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并没有任何新意,无非一些“山寨”论文,跟企业仿造一台苹果手机有什么区别。更有一些人为了论文的发表,用上国外流行的模型来分析其研究的数据时,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直接造假,这叫论文的“豆腐渣工程”。中国学术的希望,不在于那么多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打基础。一个国家的学术的繁荣,取决于那里的基础是否扎实。学术就像金字塔一样,有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一些人能走上塔尖。中国学者在追求学术过程中,选择学术的评价标准是在于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在这样的制度规定下,只能将自己的文章做得很“漂亮”,在没有知识长期的积淀下就只能模仿国外的新“工具”。正如罗斯巴德指出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在坚持着近似于常识性的真理时,往往会被创造新垃圾的人盖过“风头”。社会科学的发展不像自然科学那样,随着时间的进度,新的知识往往比被否定的知识更“正确”。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绝不意味着现在的学者能比上百年上千年前的先贤更深刻。没有整体学术的坚实基础,即使有浩如烟海的著作,也难有真正的学术价值。

我们从各种经济思想史中都可以很明白,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学大厦中只是一个分支,并且马克思的经济学也绝不是就代表了真理。同时,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理论都只是在相应的学科中的一个。如果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就是全部理论就是真理,作出这样判断的人绝对是不学无术的无知。对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来说,马克思的理论整体上都是错误的,庞巴维克在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后就写了著作进行评判(Böhm-Bawerk1949,米塞斯、哈耶克都曾撰文批判马克思。罗斯巴德当然也不例外,在《经济思想史》中,罗斯巴德用了超过任何学者的篇幅来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其共产主义思想及渊源。不管罗斯巴德的批评是否正确,一个严肃的学术讨论应该是需要批判精神的,国内笃信马克思的学者,当然可以也应该对罗斯巴德的批判进行反批评。

我们还应该从罗斯巴德的著作中学会批判精神,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都应该直言不讳的指出来。罗斯巴德对所有思想家的评价,都表现出了自己强烈的批判精神,但他绝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他不会对某位思想家的观点赞同而忽略其错误,也不会由于批判某位思想家的错误而将其正确的理论进行抹杀。学术批判是西方学术的传统,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等先贤开始便有这种传统。而这种传统恰恰是中国学术所缺少的,中国学者在学习某位思想家的学说时,往往很看重那位思想家的名头,也不敢独立的进行批判。如果说中国学术有一些批判的话,很多就表现在那些宣称自己笃信马克思的学者对西方思想家的批判,但这些批判绝大多数不是学术性的,也不是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后认为应该批判的。很多学者为了表现出一点批判性,往往会引用某位学者对另一位学者进行批判的观点,他们自己不敢提出那些主张。

对于罗斯巴德的巨著,能以中文出版,实是读者之幸。翻译本身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这里不讨论翻译中的问题,仅向译者致敬。张凤林教授说自己“尽管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强调所谓‘原创性’的呼声影响下对于学术翻译工作具有的‘科研含量’的估价急剧下降了,我还是愿意把本书的翻译工作当作一项基本的学术建设工程来做。”我想指出,恰恰是对经典著作的翻译,更能对中国的学术建设做出贡献,张教授提到的国内学术界强调的原创性,是错误的评价标准,如我在前文提到,中国现在最需要做的是积累、打基础。正如我们阅读罗斯巴德的经济思想史,以及阅读包括熊彼特、庞巴维克等经济学大家的经济思想史时会体会到,原创性绝不是有著作数量就有的。就社会科学来说,我们能在先贤那里找到任何后来的大家的思想源头,真正谈得上原创的,一个世纪可能就那么几个。作为读者,我有一个小小的提议,如果能将著作中每一章的注释从每章的尾注改为脚注,将更方便阅读,我们必须知道,注释是著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读者来说,那也是不能忽略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巴斯夏,2003:《财产、法律与政府》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哈耶克,1998:《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哈耶克,2000a:《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哈耶克,2000b:《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哈耶克,2000c:《经济、科学与政治》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哈耶克,2002:《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编译,三联书店2002 

[7哈耶克,2003a:《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 

[8哈耶克,2003b:《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 

[9] 哈耶克,2004:《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4 

[10哈耶克,2007:《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 译 新星出版社2007

[11海耶克,1997:《海耶克论海耶克:对话式自传》李华夏、黄美龄 译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

[12亨利·黒兹利特,2008:《一课经济学》蒲定东 译 中信出版社2008年

[13科兹纳、罗斯巴德等,2008:《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埃德温·多兰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 科兹纳,2012:《市场过程的含义》冯兴元  景朝亮 檀学文朱海就  冯兴元朱海就、孟庆龙 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5] 罗伯特·诺齐克,1991:《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6] 罗尔斯,2003:《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 罗斯巴德,2003:《美国大萧条》谢华育 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18罗斯巴德,2007:《权力与市场》刘云鹏、戴忠玉、李卫公 译 新星出版社2007

[19罗斯巴德,2008:《自由的伦理》吕炳斌、周欣、韩永强、朱健飞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0米塞斯,1967:《货币与信用原理》杨承厚 译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7

[21米塞斯,1991:《经济学的最后基础》夏道平译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22米塞斯,1997:《人的行为》夏道平 译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23米塞斯,2001:《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梁小民 译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4米塞斯,2007a:《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戴忠玉、刘亚平 译 新星出版社2007

[25米塞斯,2008:《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王建民、冯克利、崔树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理查德·坎蒂隆,1986:《商业性质概论》余永定 徐寿冠  商务印书馆1986

[27庞巴维克,1959:《资本与利息》何昆曾等  商务印书馆1959

[28庞巴维克,1995:《资本实证论》陈端  商务印书馆1995

[29]   恩,1982:《潘恩选集》马清槐   商务印书馆1982

[30] 亚当·斯密,200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  商务印书馆2002

[31] 约翰·洛克,2004:《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32] 约瑟夫·熊彼特,1991:《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易家祥  张培刚、易梦虹、杨敬年  商务印书馆1991

[33] 约瑟夫·熊彼特,2008a:《经济分析史》(第卷)朱泱等 译 商务印书馆2008

[34] 约瑟夫·熊彼特,2008b:《经济分析史》(第卷)杨敬年译 朱泱  商务印书馆2008

[35] 约瑟夫·熊彼特,2009:《经济分析史》(第三卷)朱泱等 译 商务印书馆2009

[37] 张明勇,2011:“财产权利、自由和无政府主义——理解罗斯巴德”《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17

[38]Albert Jay Nock,1950Our Enemy, The State  The Caxton Printers, LTD. Caldwell , Idaho.

[39]Böhm-Bawerk1949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Augustusm. Kelley New York 1949.

[40]Franz.Oppenheimer1922The State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Viewed  Sociologically  NewYork. Vanguard Press MCMXXVI

[41]Herbert. Spencer,1960The Man Versus The State The Caxton PrintersLTD. CALDWELIJ, IDAHO.

[42] Murray N. Rothbard1974Reviewed work(s):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Israel M. Kirzner Sourc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12, No. 3 (Sep., 1974), pp. 902-904

[43] Murray N. Rothbard1982“Law, Property Rights, and Air Pollution” Cato Journal 2, No. 1 (Spring1982): pp. 55-99.

[44] Murray N. Rothbard1992“The Present State of Austrian Economics”the Tenth Anniversary Scholars’ Conference of 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45] Murray N. Rothbard1994“The Case Against the fed” 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94

[46] Murray N. Rothbard1995“Making Economic Sense” 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95

[47] Murray N. Rothbard1997“Ludwig von Mises and the Paradigm for Our Age” The Logic of Action One: Method, Money, and the Austrian School. Glos,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1997, pp. 195-210

[48] Murray N. Rothbard2002a“Ludwig von Mises: Scholar, Creator, Hero”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49] Murray N. Rothbard2002b“Toward a Reconstruction of Utility and Welfare Economics”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50] Murray N. Rothbard2002c: “In Defense of ‘Extreme Apriorism’”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51]Murray N. Rothbard2003:“Keynes, the Man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Dissent on Keyne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Keynesian

Economics, Edited by Mark Skousen. New York: Praeger (1992). Pp. 171–198.

[52] Murray N. Rothbard2004“Man, Economy, And State: A Treatise On Economic Principles With Power And Market: Government And The Economy”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53] Roberta A. Modugno,2009“Murray N. Rothbard VS. The Philosophers”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54] Walter BlockLlewellyn H. Rockwell, Jr.1988:“Man, Economy, and LibertyEssays in Honor of Murray N· Rothbard”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