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作:“大企业病”的救命稻草!


 前几天看到一则微博。国内一家大公司,有项目需要两个异地团队合作完成。期间,甲地团队提出一个新需求,乙地实施团队推三阻四。远程会议开了好几次,结论都是乙地团队资源不足,需要各位兄弟姐妹耐心等待云云。甲地团队着急了,不知从那找来一位工程师,15分钟之内解决了问题。甲地团队事后忍不住发邮件感叹了一回,可想而知,乙地兄弟姐妹不乐意了。乙地负责人认为自己不光是感情被伤害,甲地这种不地道的做法本身也犯规越权了。

 
微博描述的事情很常见,典型的有分工、无合作的大企业病。大集团下面不同的分公司、公司下面不同的部门、部门下面不同的员工,只要有分工,类似的抵牾就少不了。坊间流传一句话:在小公司学会做事,在大公司学会做人。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做人的学问,会慢慢上升为做官的学问,并最终发展为权谋之术、帝王之术。
 
遇到微博中的事情往往很纠结,每一方都认为自己在理。就事论事,乙地团队错了吗,不一定。很可能甲地提出的新需求,和乙地的思路不一致,甚至双方对需求的理解就有偏差。一位工程师15分钟能解决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值得当成一个需求郑重地提出来。
 
事情发生之后,甲地团队如果语焉不详地公布“真相”,如果再当一回标题党“1名工程师15分钟解决的问题,乙地百人团队说资源不够”,那么可以预想,下一次再遇到类似问题,乙地团队不会说资源不够了,而是直接说没有资源,甲地团队另找高明吧,比如上次那位工程师就不错。
 
乙地团队未必有错,那么是甲地团队错了吗,更不是。甲地团队想法设法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工作,还不合时宜地暴露了乙地团队的“怠工行为”。有能力、有闯劲、不圆滑,这是上级管理者最渴望拥有的团队。特别注意,这里说的是上级管理者。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才导致了种种不一样的表现。
 
皇帝自己钻研帝王之术,但是衷心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直臣、诤臣。著名团队管理专家李绘芳老师认为道理很简单,君臣都沉湎于权谋,江山很快就要易手,结果是大家都没的玩。同级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相互推诿扯皮,似乎天经地义。但是在上级部门看来,总共只有七个果果。
 
是甲部门三个、乙部门四个,还是甲部门四个、乙部门三个,总量并没有变。当务之急不是内部如何分配,而是从外部争取来更多的果果。因此,不是上级领导比下级领导更高尚,只不过位置决定了眼界和出手。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醒管理者要关注贡献,时时刻刻要想到:我能为组织做出什么贡献。德鲁克说:管理者关注贡献,是使其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这会影响到他自己工作的内容、水平、标准和效果,影响到他和上司、同事以及部下的关系,影响到他使用会议和报告等决策手段的效率。如果管理者能够关注贡献,那么他的注意力就会从自己狭隘的部门、技能和专长中释放出来,转而投向整个组织的绩效。他也就能够更加重视外界,因为那才是产生效益的地方。
 
特别注意,德鲁克在此处提到的是组织,而不是部门,也不是社会和国家。管理者只考虑部门,只关注自己对部门的贡献,其他部门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潜在的敌人。拔剑四顾,群敌围困,为了保护好自己王国中的公民,在外事纠纷和边界摩擦中,当然要锱铢必较、寸土必争了。
 
著名团队管理专家李绘芳老师认为公司高层就像联合国,如果没有维系各个国家利益平衡的有效手段,就没法改变部门管理者小国寡民的心态。大公司为什么要学会做人,因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利益最大化。这和小公司要学会做事,没有本质区别,也分不出道德高下。
 
管理者考虑社会和国家,关注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估计没有人敢说不好。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这好比一个刚进入公司的基层员工,成天为企业的长远战略操足了心,甚至劳神费力撰写万言书。员工关注公司战略不对吗,对与错不争论,遇上任正非这样的管理者,回复将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关注对企业的贡献。这样的企业,才能避免有分工、无合作的大企业病。
 
下面,李绘芳老师再与您分享一个关于鸟类(团队合作)的故事:二十世纪初期英国乡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统,邮递员将没有盖子的牛奶瓶,送达顾客的门口,山雀鸟与红知更鸟得以不费力的享用那些漂浮在奶瓶上的乳脂,随着鸟类找到这些更有营养的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也进行着某种学习的调适,以应付特殊的养分变化。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着。
 
随后的时间里,厂商开始加装铝制封装以防止鸟类的偷食,这个食物通路就此关闭,但是到了五○年代初期,所有的山雀鸟(约一百万只)都学会了刺穿铝制封装,也就重新开启了这个食物的大门,但是红知更鸟却只有少数学会,并且也没有扩散到其它的红知更鸟。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已经习惯了牛奶养分的红知更鸟因为得不到新的维持,数量也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山雀鸟之所以能够群体学会继续穿破铝制封装就在于:在年幼时期,他们就开始习惯群体行动,数量约八到十只的编队方式,以一个不变的队形在乡间成群飞行,并能够维持大约两三个月之久;而红知更鸟是排他性较强的鸟类,势力范围内是不允许其它雄鸟侵入,遭遇威胁之际,才会发出警告叫声,彼此没有太多交集,基本上是以敌对方式来沟通。因此集体行动、团队合作的山雀鸟彼此学习互助,较彼此采敌视态度的红知更鸟,更快的能够拥有加速学习的效应,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多生存空间与进化的机会。
 
笔者听到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喜欢听羽泉的歌曲,这组合、团队红透了半边天,可以说在大陆到了大红大紫的地步。特别是那首《最美》的传唱及演绎,更使这支绝配的团队组合达到了演唱的巅峰。但我们如此设想--如果他们单飞呢?也可能各自更好,但更可能的是--他们各自的演艺事业也就再也无法达到团队的登峰造极所创造的辉煌——就如同当年的小虎队。
 
总之,团队合作的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团队合作并非是难以理解的理念,但它确实极其难以实现。团队合作不易,达成配合与默契更需要不断的沟通、磨合与深厚的信任。最后,李老师希望我们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团队合作培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