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节俭的习惯 德莫大焉


形成节俭的习惯 德莫大焉

  

    节俭,即生活俭省,有节制,节约俭省。节,本意:竹节,许慎;《说文》中曰“节,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引申为制约、节制、克制等。俭,节省,不浪费,省吃俭用。《说文》中曰:“俭,约也。”“俭,词义是人前人后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即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为节省、节约。节俭是人在生活上消费上克制、约束的一种行为。只要这种行为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节俭就会养成一种自然习惯。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民间节俭的故事、名言枚不胜举,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增产不节约,金碗也打破;家有粮食万担,也要粗茶淡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战国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辅佐三朝,辅政四十余年,号称“三朝元老”,声望很高,他在生活中却非常节俭,一件狐皮大衣,一穿就是三十多年,吃饭也不讲究,每日只不过是一荤两素粗茶淡饭而已,坐车就更不讲究了,上朝时总是坐一辆劣马拉的破车子,有时还下步行走;居住就更不用说了,他的相府在闹市区,并且潮湿简陋;齐景公多次奖赏钱财、房屋,都被他婉言谢绝。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要求家人不穿丝绸,不戴昂贵首饰,就是连他的父亲齐国前任上大夫去世后,他不但把小殓、大殓、带哭等小节去掉,而且送葬车只安排了一辆(按当时旧俗五辆以上,千人送葬),减掉了聚宴、拜宾、送宾等礼节,安葬完毕,让亲朋好友各自离去。就是祭奠祖先他也是穿洗的干净的旧衣服去,所用祭祀的猪腿连小豆的盘都盖不过来,可见节俭到极点;如此大的手笔提倡节俭,敢于同旧俗势力挑战,其目的就是破处旧俗,提俗倡节俭。被后来孔子称:“晏平仲(字平仲)真善于同别人交往,人们同他相处越久,对他就越加尊敬”。可见晏婴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对后人影响巨大。唐玄宗三儿子李享为太子时,一日陪唐玄宗出游吃饭,御膳房准备了熟羊排,唐玄宗让儿子去分割,李享就用刀子一块一块进行切割,分割时由于手上沾满了油,就顺便拿过一个饼子进行擦手,玄宗皇帝看了有些不悦,认为儿子太奢侈;但李享擦完后就顺便把带油的饼子吃掉了,玄宗非常高兴说道:“幸福生活应当珍惜”。正因为李享节俭,才让他步入权力最巅峰,这就是后来唐萧宗。曾国藩“十六字”家教云:“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只因家教,后代做出了非凡事业。可见清廉俭朴是多么重要,多么受人尊重。
    节俭并非人类生而有之,它不是一种无生的本能,而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理财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克制;节俭更是一种责任,个人节俭可以构成一批财富,成为一个家庭幸福基础,国家节俭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国家兴旺、富强;节俭是聚宝盆,是我们积累财富的的必由之路,因次我们必须学会节俭,学会理财,反对浪费,否则即使地位再高的人也会同一般劳动者一样,忍受一样的贫乏,造成家庭乃至国家贫乏。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将会承受大自然的惩罚,就会对不起我们子孙,真正到了那一天,既是感到切肤之痛也后悔晚矣;正如英国约翰逊所说:“不节俭,谁也富不了,节俭的人很少受贫”。

    我国每年都会有很多浪费现象,如资源开采浪费、土地资源利用浪费,水电资源浪费,粮食浪费,“三公经费”浪费等,就单指舌尖上的浪费来说,一年可达2000亿元粮食,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口粮, 而我们个别人很是不拘小节爱面子,有钱无钱都在浪费,一时满足了口福,撑坏了胃,浪费了资源,败坏了形象,浪费现象处处可见;虽然连续九年中国粮食增产,但中国每年还要进口粮食1000万吨左右,粮食自足率不足90%,粮食浪费、粮食危机已非常严峻,节约资源看似是个人在生活中的小节,但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确实是大事,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唱响节俭,反对浪费,把反对浪费提升到政治任务来认识,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犯罪”。
    倡导节俭不仅是对中华文化传承,还是一种低碳生活、绿色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健康积极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明行为;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点滴做起,从节约一滴油、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等小处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素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功;因此我们每天都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把节约意识深深的植根于脑海中,体现到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从我们身边最基础吃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起到带头作用,让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成为自觉的生活方式,让节俭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