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陕南千古崖墓葬
巫其祥
在陕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着世所罕见的古迹———崖墓葬。一般在汉江及其支流沿河两岸的巉岩峭壁上,一座座利用天然洞隙或凿岩成穴的崖墓葬遗迹。翘着仰望,可以看见有的洞口封闭,有的可见盛尸的木棺头。这些千年的古迹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崖墓葬,亦称岩穴葬、岩棺葬、岩洞葬、崖墓等。因其地域不同,对其洞穴的俗称不一,安康岚河一带俗称“老人洞”;白河叫“仙人居”;汉阴北山称“石人横室”,涧池称“先人洞”;旬阳仙河叫“自死窑”或“祭祀窑”;汉滨和平利则称“濮王墓”。崖墓葬在陕南主要集中分布在商州市和安康市,在汉中市较少。商州市主要分布在洛南、商南、丹凤等县,陕西电视台曾报导过,商南有一处崖墓群,达40余座;安康市主要分布在汉滨区县河乡关沟村,有11座崖墓,多为垒石封口。石泉坝、清凉观、新街及岚河入汉江处两岸,有70余座,多为石室直洞,也有少量石室横洞,深约1.7至2.3米,高宽约1至1.4米不等。一般为单人葬,也有少数双人合葬,绝大多数现已蔽开。富家河中游松坝乡有10余座崖墓,全部敝开。汉阴县的双河口和涧池约有10余座。此外紫阳、镇坪、旬阳、平利、白河等县亦有少量分布。据李厚志、
所谓“崖墓葬”,即是把死者尸体全葬入天然崖洞或人工开凿的崖洞,也有将尸体或骨髓装入棺木、瓮罐、尸袋等殡葬器内,再入洞穴的,有的崖洞不封口,也有垒石封口的。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这种崖墓葬俗曾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陕西、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区。涉及巴、楚、濮、越、僚、苗、瑶、汉等许多民族。墓葬的时代从殷周时起,经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唐宋,直到明清皆有发现。据《巫溪县志》考:“巫溪崖墓多为东汉、六朝时在四川境内最为流行的汉人墓葬。”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集中在江西贵溪龙虎山仙水岩一带的崖洞葬遗存进行发掘清理,粗略统计有崖洞墓70座以上,分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三种类型。据分析,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应是一个家庭聚族而葬之地。从棺木和随葬物品推论,仙水岩崖墓葬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人所为,历经2600余年。据考证崖墓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墓葬位置之险、棺本造型之奇特,为当今世界之罕见,被称为中国之最、华夏一绝。整个崖墓被人们称为“天然考古博物馆”,被国家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备受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关注。
关于崖洞葬的历史记载甚多,但古人很少述及这种葬俗形成的原因。近年来,不少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工作者对此进行探讨,也是各持一词,尚无定论,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古人之所以将尸体深藏在幽深封闭的崖洞里,是为了防止野兽的侵扰,免受山洪冲击,可让死者在宁静的幽冥世界中永远安息,而且用来置墓的洞穴都具有通风、干燥的特点,有利尸体和随葬物品的长久保存。
有人认为,崖洞葬源于古人对岩石的崇拜。四川古史上的夔人(居住在今宜宾地区的濮人,又被称为僰人)曾实行崖洞葬。其民间传说《悬棺之谜》能对此作出较为正确的解释(杨军、郑从武《四川古濮人的岩葬文化》、《文史杂志》1990年第6期)。
还有人认为,崖洞葬是人类早期洞处穴居生活的产物,又是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反映。如古代的崖洞葬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特点,即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他们生前是一个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死后也同样不能分离(陈明芳《中国悬棺葬》,重庆出版社,1992年)。
还有人认为,崖洞葬是古人惜土意识的一种体现。有的穷苦人生无“养身之地”,死后也就“无葬身之地”,只好由家人、亲友凿崖为洞而葬其身。
此外,还有人认为,崖洞葬是一种返祖意识的表现。考古资料表明,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把死者遗体藏入洞穴的习俗,其它如广东韶关的“马坝人”、广西柳江的“柳江人”、湖北长阳的“长阳人”等各种古人和新人化石,都是在洞穴中发现的,有的还带有葬式痕迹。同此可见,崖洞葬实为人类最早的殡葬形式,其土葬、火葬等各种葬式及墓制,都是在此源头的基础上的演化和进化。
保护崖墓葬的丰富历史、文化宝库,对研究人类丧葬历史、发展与加强民族团结,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凡崖墓大都葬在悬崖上,悬崖与地面成垂直的90°角,高度由几十米至近百米,上面无草无树,没法攀扶,人们是如何把棺木送进崖洞的?崖墓葬形成的原因等等,许多千古之谜待解,真是神秘莫测!人们惊奇于金字塔的古老,敬佩长城的雄伟,也以同样的心情感慨于崖墓葬的奇巧!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阴县经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