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房价


一方面是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的“国五条”细化房市调整政策的新闻报道,一方面是因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给中央和地方财政税收带来的巨大利好消息。

对媒体而言,房地产业是一个可以左右捕捉新闻点的焦点行业。民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低迷时,媒体总能够从这个行业,找到迎合读者口味的新闻点,来调动其市场的关注度。

对房地产业而言,却成了最冤的冤大头。无论其走向如何,都会惹来外界对其的聚焦批判,进而还能够引发其他行业难以诞生的“口水仗”或者“对赌”娱乐。特别是在房地产业发展中不断攀升的房价,成为众人诟病的焦点。其实,中国房价的高低,又岂能是企业说了算的事情?

房地产税收破万亿大关,就充分反映了一个问题:房价能够居高不下,不是房产企业自身攫取了多少高额利润,而是促成高价格的关键因素来自政府对税收的贪婪。政府通过“招拍挂”形式,看似公平合理的土地出让程序,却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开发项目的基础成本(土地成本),政府却在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渔翁之利。

作为企业是以获利为第一要素而存在,既然成本提升,那么,必然要将高额的成本转嫁出去,才能获得企业应有的利润,进而维持企业生存。之所以房价会抑郁,是因为,它被迫无奈的被人为因素操控,却不得不又在人为调控下,硬转涨势,去迎合部分不希望其过快增长的民怨。其实,它真的不希望那么快的疯涨,它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按照市场规律良性发展。然而,面对众多的刚性需求对象,面对日益危机的地方财政债务,面对期望获利的开发商,面对乘机投资的投资客,它实在难以坚守自己的意愿。只能当冤大头的代表,被一次次批判,又无耻的疯涨。

虽然,政府都在祭出“最严厉”的控制房价增长的所谓的很多条政策。为什么就刹不住呢?关键点,税收。看似通过税收的形式,把投机客给卡住了,但是,却没有把政府强大的财政依赖卡住。因此,开发商仍然是在通过市场的渠道为政府开支埋单。

倘若政府能够在财政收支方面,对地产企业依赖减小了,税收也降了。那么,企业开发成本低了,在控制企业保持一定合理利润,或许,房价没准还真降了。但是,从目前各地推出的经济适用房来看,其政府主导的房价成本开发也不算便宜。也就是说,即使遍地都是政府的经济适用房,对大部分民众而言,似乎买房的能力还是不够经济房的消费标准。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低收入决定了其收支差距甚大,并不能单靠“降价”来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还得需要想法提高民众收入,才能够和市场发展的物价水平相匹配。

因此,我们只关注房价的涨,而不关注民众生活的真实改善,收入的普遍切实提升,则会形成一种单向指标判断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畸形判断思维,却无助于解决事物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