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传统媒体面临洗牌,在过去几年间形成的媒体环境是未来演变趋势的一个很好的风向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多数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媒体平台,并且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形成各种电子化的内容发布或数字化的形式。
在世界范围来看,一些革新速度较慢的传统媒体目前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而那些灵活应对外界变化的企业如BBC、纽约时报,便可以成功生存下来,而一些根据自己的内容重新构建与用户互动方式的企业,如Facebook、YouTube和NET-A-PORTER都在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预见传统媒体将继续向各种形式的数字化迈进。例如户外广告以及一些销售点指示牌已向数字形式转变。当然,电台和电视台也正试图进行同样的转型。
移动化仍将成为媒体发展方向的核心,在各类媒体数字化的进程中,其移动端口接入将不断增加。在一天中的“通勤时间”比如上午八点和下午六点,如果你观察一下媒体消费,会发现在香港以及中国其他部分地区的最主要媒体其实是在移动客户端,至少有一半的数据流量是短小的视频内容,并且其中至少有30%是通过社交媒体而不是传统媒体渠道传播的。
人们将从各类不同的媒体库中获取到更多并且更加多样性的信息。特别是当媒体和娱乐组合成为一个多元化平台之时。用一个有趣的国外例子来说,美国全国橄榄球联赛可以在各种设备上访问,你可以购买按次收费的收看权,可以参加梦幻联赛,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观看视频、订票、下载球员信息等等。在体育、音乐及其他娱乐领域中,这已成为各种媒体与娱乐结合的普遍状态。
优酷网也可以生动地说明中国新媒体市场:大多数年轻人选择优酷视频而不是电视来收看娱乐娱乐内容,因为非主流媒体使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把电视作为主要媒体渠道,只把它当作其次的选择。
著名营销专家李绘芳老师认为对于市场营销人员和消费者来说,对于高新技术的使用正越来越多且不断升级。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在营销商和消费者互动的前端和后端会出现更多技术应用。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技术会被营销商投入使用,以此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通过移动设备、数字销售点等)。但需要更多的“后端”技术支持以获取消费者洞察的数据采集。
有这样一个营销领域,目前很多公司都在使用,将来可能会被更多企业采用—就是所谓的“触发式营销”(trigger-basedmarketing)。它会通过利用如Unica这样的平台去实现各种各样的实时营销。根据用户的实际在线行为,这些数据可以被利用并快速解析来确定哪一种信息、资料或者产品是最适合被发送给用户的。
因此,营销人员使用技术试图创造出更好的营销效果。营销人员都知道,如果他们不能想办法为消费者的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就会被消费者忽视或“屏蔽”。因此,这不只是一个营销者正在使用什么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利用技术来做什么的问题。
然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仍应保持不变—品牌必须通过取悦消费者来激起他们的兴趣、购买愿望,甚至把他们变成为品牌的拥护者。企业需要不断转换并使自己快速适应快节奏的营销环境,充分利用日常数据、实时营销、社交媒体、以及活跃消费者给出的评论、批评等手段,来促进品牌发展。
广义的新媒体,包含网络、手机、移动、户外、楼宇、航空、以及IPTV等媒体平台,新媒体的发展,历经了“抢用户”、“抢版权”、以及“内容差异化”三个阶段。以网络媒体为例,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视频元年”,Google以16.5亿美元高价收购了YouTube,中国的视频网站更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却严重缺乏适合网站播出的自有内容,这个阶段网站竞争重点在抢用户、拼流量。
2009年,随着网站规模化与资本化、宽带普及化、以及版权意识的抬头,各大网站进入“抢版权”的厮杀;到了2011年,影视剧网络版权交易价更是创下新高,进入2012,电视剧版权交易趋缓,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在自制剧、合拍剧等产品,“内容差异化”成为考验网站竞争力与用户黏着度的发展重点!
新媒体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大家可以参考一些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络用户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达3.56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高达1.9亿。2012年第一季,网站电视剧内容总播放量393亿,平均每天4.3亿,其中收视排行前500名占86.6%;当季新上线节目120部,其中Top10的节目占61%收视率,排行前20的节目更超过总播放量的80%。
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显示,2011年有4000万人声称不再看电视,全国电视收视率一年下降13%,近三分之一的视频网站用户几乎不看电视;2016年全球连接互联网的电视机将高达5.51亿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用户的收视习惯,更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市场商机!”
著名营销专家李绘芳老师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云端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数字内容时代已经来临!目前中国大陆正在积极推动“三网合一”,台湾也正加速推动“数字汇流”计划。所谓“三网合一”,指互联网、电信、有线电视三大网络的融合,进一步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内容整合,“未来无论电视、计算机、手机、平板计算机等都将成为收视终端,用户习惯与内容形式将随之改变!”
根据DCCI数据显示,目前20-40岁的互联网用户占65%以上,移动互联网用户更占82%,其中高中以上学历占88%,显示未来新媒体用户将以高学历、高收入年轻族群为主体。微时代来临,用户收视习惯逐渐碎片化、快餐化、缺乏耐心,更多的年轻用户习惯使用手机接收影音娱乐和信息内容,超过20%的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4小时。
在手机应用服务排名上,实时通讯、微博等占据前两名;内容服务方面,新闻、音乐、游戏、视频分别名列前茅,其中影音内容更高达22%的使用量。“随着3G费用的下降、Wifi站点普及化、内容多元化、精致化,影音产品市场还将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最后,李绘芳老师认为微时代的来临,随着用户收视习惯的改变与多元化内容需求,未来影视产品在内容主题及表现形式上势必要同时考虑新媒体市场的用户需求。除了将传统影视产品内容单元化、可切割化以适应在移动互联网上轻薄短小的内容需求,或是重新剪辑影片精华、拍摄制作延伸性内容花絮、拍摄前期同步制作、结合网站UGC剧本创意来源等都是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