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办学才是架在脖子上的剑


  “大学排名就像一把架在校长脖子上的剑。”中科院院士、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日前在公开演讲中如是说。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高校排行榜,他认为,学生根据大学排名来填报高考志愿容易被误导。

  许院士可能想告诉大家现在的排行榜有问题,缺乏公信力,可是,他又把“大学排名”视为“架在校长脖子上的剑”,这不是在强调排行榜的重要性吗?如果大学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排行榜,同时做好信息公开、招生服务工作,其实不会受制于排行榜,也不会让缺乏公信力的排行榜有生存的空间。

  我国大学校长之所以觉得排名像剑一样架在脖子上,是因为大学办学本就比较功利,希望有个好排名,关注学校的规模、体量而忽视办学的内涵。许院士本人也说,“盲目追求名利让高校学术道德失范,丢失了自我的历史、特色及传统,这些都无法用一个指标体系来统一评估,然而这些不能以数据评估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学能有自身的办学定位,坚持办出特色,会丢失历史和传统吗?导致大学丢失传统、特色的,显然不是排行榜,而是大学自身。

  大学功利化办学,排行榜也迎合大学的这种需要,失去了客观评价大学的价值。本来,作为对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由社会机构制作的排行榜,是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评价由单一的行政评价转为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机构选择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办学提供参考的。

  当下各类大学排行榜,每当放榜时都遭遇争议。舆论普遍认为,由于选择的指标不够科学(普遍强调学校的规模,如学生数、论文数、经费数、成果数),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值得怀疑(有的采用过时的数据,有的“钱名交易”编造数据),个别大学排行榜不具公信力。但即便如此,排行榜还是有不小的市场,原因在于我国教育部门和大学的信息并不公开,受教育者在选择大学时,查找资料不易,于是,林林总总的排行榜,便扮演了向受教育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好歹可以找到一些数据,总比没有强。在这一过程中,还向受教育者传递并不科学的大学评价观,导致受教育者选择大学也偏于功利。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大学排行榜制作的规范、监管,同时要求大学做好自身的工作,尽到本份。如果大学向社会开放所有办学信息,向公众做好教育信息服务,缺乏公信力的排行榜是很难生存的。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方便地获得学校的公开信息,不至于产生信息饥渴;另一方面,开放的信息也促使排行榜机构必须用真实的数据,难以乱做手脚。这其实也是提高排行榜公信力的重要方面。

  所以,大学无需埋怨大学排行榜,而更应该反思自身的问题,做好自己的事情。当大学摆脱功利的办学倾向,面向考生做好信息公开服务时,那些功利的排行榜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如果要生存,也必须回到教育的正轨上来,选择符合大学办学规律的指标,采用客观、真实的数据来评价一所大学的发展,为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社会机构选择教育合作者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