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看到多少农家房倒屋塌?
先撂下无法避免的震区公路塌方与灾后重建不提,我们还是总能从地震现场看到农家房屋垮塌的景象,看到救援官兵从厚重而成块的水泥屋顶下拉出一具具奄奄一息而血肉模糊的肉体。五年前熟悉的影象,如今却到了芦山,四川农家的房屋为什么都纷纷一碰就塌?
龙门山构造断裂带既然是印度板块俯冲挤压所形成的亚洲板块的反弹断裂带,那么,这个横躺在川西大地上的活跃断裂带,终于被人们所认识也至少有了五年了。这显然是一个无法消除而确定无疑的地质灾害隐患,可没人能从四川的地图上,看到这一确定的地震隐患带上曾经制定过人为的防治规划。
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实施防震规划真有这么难吗?在险象环生而危机四伏的地震灾区实施救援,都可以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那么,难道在平安无事时实施一个合理的抗震规划建设真有那么难吗?
虽然危岩垮塌、泥石流与各种地质灾害不要说等到地震发生,即使只是下了几场透雨,突如其来的山体垮塌也能在川西的几乎任何一个路段从天而降。但是,灾区最为令人恐惧的,仍然还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到农家头顶上的房倒屋塌。
横断山脉的蜿蜒漫长远比龙门山构造带险峻而壮观多了,它的阴沉、高耸与无声,证明着人类的灾难比起大自然的残酷,可谓是不值一提。尽管如此,人类稚嫩而脆弱的命运仍扛不住宿命的摧残。我们虽然无力抗天,但我们为什么要在五年之内就被同一块石头连续绊倒了两次呢?砖混结构,已经停用的水泥预制板做的房顶,仍然悬挂在许多农家的头顶上,就等着龙门山上一声炮响,马上就又重重的砸在农二哥们的脑瓜子顶上。
对于成天忙着数钱的民族来说,本来不可预测的地震就显得更加危险。因为,掉进钱眼子里的人们,怎么会为一个即使是并不算大,且明确的断裂带而在地震前就去清乡或移民呢?就现在的社会利益体制,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地掏出大把的银子,在没有发出惊天动地的大动静之前,就去为山沟深壑里的农户修缮或加固房屋呢?如此,芦山的房倒屋塌就没法避免,尽管此前相去不远的汶川景象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四川的确很大,边远山区的确生态脆弱,乡村分布也不顾穷山恶水而到处都是,加上人口众多而人均产值并不高,其收入状况也并不理想。倘若在如此状况之下,成都城里要想搞点建设,那还不知要刨去多少个县里的开销?就连对全省GDP贡献颇大的川南川江沿岸的城际之间的公路,也都长期如同遭了地震以后的烂模样,尽管五粮液与老窖,还有位于泸合的泸天化对全省的贡献几乎撑起了四川的半边天。
四川不是没钱,而是这银子一旦被收进成都城里就再也很难出来。下面的大区县都没钱修公路,诸如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的山沟沟里哪还会在事前就拨下善款来防灾?从现在重庆——四川的高速路交界处就能看出端倪,重庆过来的高速断头路一摆就是好几年,成都为大农村累得气喘吁吁,哪里还赶得上重庆高速增长的经济所带来的高速路的壮观景象?
农村人缺乏知识,祖祖辈辈都穷得叮当乱响,哪里还分得出哪种砖房结实,住进去不至于通向的坟头?他们居然放心于住进自砌的砖房,在一大堆缺乏横向应力的松散砖头上面,再盖上一块厚重的预制板屋顶。砖混房在事实上就是在震区里,在一堆散碎砖头上,再压上一顶沉重的水泥盖子。一遇地震摇晃,马上土崩瓦解,沉重的大水泥块直接盖下来,把人压死在下面。可农民们对此却并不知情,让他们喜笑颜开的自建房却成了为自家人掘的坟头。
现农村建房绝不会搞现浇的框架,毫无抗震能力的砖混房在今天的乡村流行,完全成了对历史前行的无情嘲讽。就此,乡民们既然住不上框架结构房,也就进不了现代社会,那还不如直接回清朝去,在木墙瓦房下蹲坑,至少砸下来时会少一些重量。
一触即溃,一垮就动辄压死全村老少的乡村砖混自建房是到了该禁绝的时候了。国家可就此投入抗震框架结构,再让地方政府负责运送、施工、监理、技术指导与保质验收(除此干活之外,最好不要让地方再出钱,那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无从考核,最终再让村民的茅舍再在风雨中飘摇),而后再由村民出力及散料来改建乡村房屋。
适当迁离地震带里面的乡村,减少公路死角上的县镇乡村及居民点。制定地震防治法规,防患于未然,不要再搞马后炮。等人死光后再赶赴灾区来挖人的景象中国已看够了。
老夏
20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