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勃民俗博物馆见闻


 项勃民俗博物馆见闻

刘勇先 

    2006428,项勃当年37岁,他原是旬阳县土生土长的一个穷孩子。经过18年的艰辛收藏,这年经有关部门审批后,他开办了陕南第一家私人博物馆——旬阳县太极城民俗博物馆,并任馆长。四个展厅有300多平米的面积,满满腾腾摆放着一万多件臧品。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一个没文化的人抖胆干起了有博大历史文化及艺术内涵的事业。项勃1969321出生在旬阳县城炮台。年轻的项勃,典型的陕南汉子,健壮的中等身材,圆圆的脸膛,浓眉大眼,沉稳、持重、厚道,走起路来浑身散发着一股正气。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8人,他上不起中学,辍学后就想帮父母扛起养家糊口的担子,用母亲给的5元钱加上自己捡牙膏皮卖的一角钱作资本,冬天炒瓜子卖,夏天卖冰棍,打小工,勤劳憨厚的项勃就这样一分一厘地挣血汗钱。当有了一点积蓄后,又卖猪肉、干果、服装、青菜、砖瓦、汉江奇石、开饭馆等等。因为项勃从小就喜欢古玩,他10岁那年,一些人从文峰塔底盗取古砖砌灶台。项勃的父亲对此事看在眼里,却无力阻止,他只能在家里给孩子们说:“文峰塔是旬阳县的古建筑,文峰塔的砖是文物,国家是不允许破坏的,应保护。”从小就好奇的项勃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当他做生意手里有点钱了,就一点一滴从小件到大件扩大了收藏范围,古家具、古陶器、古瓷器、古字画、老票证、老计量器具、民间民俗婚嫁用品、民间文化娱乐用品、宗教信仰遗存、解放前陕南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用品以及“文革”时期的文物遗存等等。凡是能反映历史,见证历史,继承和弘扬历史的乡土文物,他都收藏。项勃说,自己虽识字不多,但收藏是回顾历史,凝聚历史,加深对祖先智慧和创造能力的认识和继承,对地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光大他懂。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自然的、人为的破坏,民间流传的文物也逐渐减少。鉴于此,他经常为求得一件古物,四处寻觅,一朝获得,兴奋不已。因此,每当他收到一件能代表地域民俗文化的、能甄别补充历史的文物,都高兴的睡不着觉。20多年的收藏,他尝遍了酸甜苦辣。他说,收藏四处奔波,劳累不算什么,自己从小就学会了吃苦。在法制不健全的岁月里,由于自己没文化,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太少,自己辛辛苦苦收藏的东西遭受大量的损失,真好像大雨倾盆火焰飞散。2002年开古玩店,一次就损失心爱之物价值30多万元。他不是心痛钱,那么多珍贵的文物都遭到厄运。现在到那里收这些古物,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了。这件事一度让他的收藏陷入困境,经济和心情遭到严重挫伤。最困难时,他曾一周吃一坛子酸菜度日,就这样他也没舍得卖掉自己尚存的一件藏品。我们可以说,项勃现在馆藏的一万多件藏品,件件都浸满着他的汗水和心血,以及委屈和被个别人的误解。他开办私人博物馆,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给安排了展厅;原陕西副省长徐山林获悉后,欣然给他题字鼓励。
   
项勃馆内第四展厅内,古陶瓷器琳琅满目,有新石器时期的红陶仓、灰陶绳纹釜等;有先秦至汉代的彩陶灶、红陶钟、灰陶磨、灰陶狗、红陶绿釉罐等等。别看这些当地出土的不起眼的陶器,它标志着汉江流域的古文明。考古发现证明,生息在汉江流域安康地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的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就进行着陶器的烧制。古陶器是僻处偏隅的安康先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和历史的闪光点。安康地区陶器最早出现在7000年前的前仰韶李家村文化时期,汉江两岸自石泉县马岭坝至旬阳县枸元,长约300公里的范围内,皆有李家村文化陶窑遗址和陶器的出土。汉阴县阮家坝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灰褐色陶三足器,直口,尖底,底部安接乳钉形三足(在安康市博物馆)。还有泥质内黑外红陶碗、平底深褐色陶钵。笔者也收藏一件近似黑陶钵,可能是这一时期的生活用品。这里项勃收藏的瓷器,有原始青瓷、宋元青瓷、元至民国时期的青花、粉彩、斗彩瓷等等,一件元青花瓷尊是他的镇馆之宝。
   
第二、第三展厅内的古典家具流光溢彩,有清至民国时期的红木八步床、架子床、顶子床4套;核桃木大罗汉床两架;雕漆描彩玲珑圆桌(见图一)、凳两套;红木圈椅、太师椅、玫瑰椅、八仙桌六套;家庙、祠堂里用的长宽板凳及香案多件。这些老家具反映出当时的民生、民俗,折射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力状况。特别是从这些家具的用料、制作技术和风格,可以看到湖广移民在陕南的气息,各地文化及技艺在此交会的见证。
   
第二、第四展厅最醒目的是8块牌匾(也叫匾额),有的雄浑,布满历史沧桑;有的虽历经一百多年,但仍金碧辉煌。每一块牌匾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中华文明的丰厚内涵。牌匾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是帝王、士大夫喜好而为之的产物,起源于哪朝哪代,未见记载。牌匾是厅堂、亭榭或轩斋等上面的题字横牌,多悬挂于大门或厅堂的上方,故也叫匾额。好象一个人额头上最显眼的东西。
   
现将项勃馆内两块牌匾(他从外地古玩贩子手中花高价抢救回来的、极具安康乡土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其一是清光绪4年(1878),汉阴县乡贤汪宝珊七十岁时,荣获朝廷诰封为奉政大夫(见图二)。由例授文林郎、拣选知县、举人蒋顺常撰文;赐进士、安徽凤(阳)、颍(上)、六(安)、泗(县)道台兼理凤阳关税务、花翎二品顶戴官品级的张成勋书写的颂匾,纵
1.5,3.2,厚2寸,山梨木质。正文书寸楷大字650多字,阴刻填金。匾面乌漆底子,罩熟桐油。张成勋的寸楷大字,胎息欧阳,出入羲献,颇有“二王”的风骨。字字厚重沉稳,用笔的提按顿挫藏有隶书的痕迹。此牌匾成书卷形,左右两边起弧缘,浮雕彩绘八仙人物各四位。上缘中间浮雕彩绘龙凤纹及花果纹,下缘浮雕彩绘花果纹。此匾至今一百多年,仍流光溢彩。此颂匾内容健康现实,表彰汪宝珊(名能璋,字宝珊,汉阴县人)老先生于清道光17年(1837)捐资修建兆麟桥;道光24年(1844)捐资修建龙垭子麟趾桥;道光29年(1849)捐资修建石马寺利济桥;咸丰8年(1858)捐资修建双河口玉成桥;咸丰11年(1861)捐资修建响洞子险径数十里;同治5年(1866)捐资重修利济桥;光绪3年(1877)岁荒,捐赈城乡谷数十石,钱数百缗;同治年间捐资在谭家坝建义船、宝筏义渡,光绪3年捐资在龙王沟建义船义渡。两处义渡使“陕湖汉兴之行旅”及“涧蒲双(涧池、蒲溪、双乳镇)之居民皆无所阻”。汪宝珊不愧为“济于世泽”的贤达长者。故颂匾说汪公高寿是天使民愿的报应。(蒋顺常、张成勋都是汉阴人。)这块颂匾承载的历史文化,让人们知道陕南民风纯朴,当时社会贤达爱家乡,热衷善举,造福乡邻。
   
其二是咸丰11年(1861),行楷《婺届古稀》牌匾(见图三)。纵
1.31,2.96,中间大字各60×46厘米。这是一块非常豪华的牌匾,雄浑大气。是赐进士、奉直大夫、刑部主事、安徽司行走兼管司务厅事务加一级管淓[安康人,咸丰己未科(1859年)进士]撰文;赐进士、工部督水司事、大书法家鄢鸣雍[安康市平利县人,同治辛未科(1871年)进士]书写的。恭贺汉阴县名门望族喻府大坤范孙老孺人七十大寿送的牌匾。鄢鸣雍的行楷仰法米芾、黄庭坚,运笔厚实,雍容丰美,伸展舒缓,逸韵里涵聚着净澄、凝重,静中有动,故而劲秀俊逸,温润顺畅,焕发着秀丽典雅的书卷气息和泰然洁身的正气,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匾用当地黄檀木制作,匾面使用血料与砖灰混合剂涂布数道,用桐油作粘结剂,加用苎布、线麻铺辅(可用放大镜看到三麻二布),底面上了几道生漆、烟墨,然后用熟桐油罩面。大字采取浮雕技法,边缘阴刻,笔划呈弧形凸起,有立体感。用桐油作粘结剂,上面用一寸见方的纯金箔将四个大字的笔划贴一层,再用章丹薄薄涂一道,使之产生金红祥瑞之光。左右边款用正楷书写,阴刻填金。匾的四角浮雕云纹。可惜的是“稀”字有一些破损,巧匠也可修复。
    2008
8月项勃收集到一通碑版,这通碑版差一点被外地人买走。这通青石碑版,让人十分惊喜,它虽然年代不远(民国十八年镌刻,即1929年,至今才80年),但它却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地标性意义。此碑方首(有残),高136厘米,宽81厘米,青石质。引首“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十日”;正文“汉阴县政府”五个大字;(见图四)左侧落款“县长田潤荆谨书”。碑文书法遒劲,有汉碑魏志之风,让人赏心悦目。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编修的《汉阴县志》记载,“田润荆,字涵荣,陕西人,民国十七年(1928)由省政府委任。洁己奉公,署内肃然。”这通碑版是田县长上任的第二年(1929),即中华民国国庆节“
十月十日”书写并精心刻就的。当时可能将此碑嵌在县政府大门影壁之中,或者立在县政府大门外一侧。
   
我认为这通碑版具有历史性地标意义,汉阴县有关部门应当重视本县的文物。
   
第三、四展厅有数十尊佛、道神像,年代在北魏到民国期间,质地有青铜、木雕、泥塑等;造像有释加牟尼、观音菩萨、老子、张三丰、火神、雷神、龙王、财神等等。特别是一尊高大的泥塑龙王(见图五),龙面人身,创意非凡。头上双角,二目突出,嘴微张露齿,胲下长须,脑后鬃发浓密;身穿蟒袍玉带,两手抱拳,威严地端坐。从厚厚的岁月烟熏下,还能看出蟒袍隐约的彩绘,面部还有残留的泥金。这尊龙王造像特别少见,雕塑艺术精湛,历史价值极高,有宋元的风格,弥足珍稀。
   
史载,道教文化与陕南文化有不解之缘。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源于先秦的方士、术士。作为古代巴蜀、秦、楚交汇的安康地区,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巫鬼风俗和“老庄”思想是道教文化的两块基石。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在汉水中上游地域就充满着“老庄”之学的氛围。相传道教形成于东汉晚期,为天师张道陵所创始,尊老子李耳为教祖,道教之名正式确立。现存史料记载,最早建立的道教有两支。一支为东汉末年灵帝时张角的太平道,因发动黄巾起义而被镇压,从此不复存在。一支在东汉末由张修在巴郡(今安康市旬阳县)建立的五斗米道。张修在巴郡起兵,益州牧刘璋为割据一方,便利用张修起义之机,以“米贼断道,不得复通”为由,不再向朝廷纳贡。同时派督司马张鲁协同张修攻占汉中郡(汉中郡治先设于西城即今安康市,后移南郑即今汉中市),杀太守苏固。后张修被张鲁所杀,建立正教合一的政权,统治陕南近三十年。安康成为道教源头地之一不是偶然的,除了原始文化背景外,地理环境也是一个重要促成因素。这里山奇水秀,中药材遍地,地沃粮丰,兼南北之长。山区的地质条件的变化较其它地域频繁,沧海桑田的感觉在这里有时竟会在咫尺瞬息之间就会从实地得来,“观天地法自然”的远古先民在这里容易悟出自然法则之道,变幻莫测的山区景观甚至能使一些智者顿悟宇宙法则。自东汉始,“外尊儒术,内用老庄”道家学说治国获得成功后,历代成功的统治者均用此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如是,就连满清统治者入关后也很自然地吸取了道家“师天地法自然”的理性精华,取得了“康熙盛世”和“乾隆十大武功”的成就。
   
旬阳是道教的发祥地,两千年来道教在这里活动不断,境内有不少洞观、神像、书籍、法器等遗存。这方面的文物项勃收藏不少,计划开办一个道教文化展厅,为把旬阳打造成道教文化圣城作准备。旬阳毗邻的武当山,明嘉靖年间才始建道观,距今只有400多年,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道教圣地。旬阳有天工造就的汉江太极图,又是道教的发祥地,难道不能以“道教文化圣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吗?从而可使旬阳成为旅游热点地区,陕南的有识之士应和项勃一起向这方面努力。
   
第二、第三展厅有大量民俗器物,既普通又珍贵。大的有老花轿4顶(见图六)、木犁、木耙、木耧,小的有清代官帽盒、木斗、官家标准木斛、擂子(陕南特有的研磨稻谷的用具)、剃头挑子、桑木扁担等等。从这些器物中可看到当时活灵活现的民生、民俗。
   
在第二展厅有大量的“文革”遗存:各种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挂像、各种材质的毛主席像章、红卫兵袖章、“造反派”各种色彩的油印传单等等。这些文物都保留有陕南十年“文革”那一段特殊年代的历史烙印。
   
项勃还珍藏一些当地名人书画及印章,各朝代古钱币,汉代玉璧,生坑古代象牙臂镯等,小杂项文物不胜枚举。
    2001
年项勃将自己收藏的5尊北魏时期的、极其珍贵的石佛雕像捐赠给旬阳县博物馆。2008年项勃又将在本地收购的生坑三段象牙化石捐赠给旬阳县博物馆。这象牙化石,说明一亿多年前汉江流域的生态,那时就有大象生存。县博物馆给项勃发有捐赠证书和锦旗,县团委也给项勃发有表扬信,对他的捐赠义举加以褒奖。
   
项勃的民俗博物馆,浓缩了陕南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极丰富的乡土内涵,是展示旬阳及陕南悠久而绚丽文化的窗口。这是项勃的特殊贡献,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项勃的名字和他的民俗博物馆载入安康的史册,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