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震灾看到的变与不变——布衣说时事之21


 

 

20085月以来的五年间,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仿佛成为了凄惨、悲凉的代名词。两次严重的地震灾难先后发生在这里的汶川和雅安。在当代国人的记忆中,这两次地震尽管相隔五年,却仿佛离的很近,汶川的八级地震给国人心灵造成的创伤刚刚抚平,雅安发生的七级地震又接踵而至。五年的时间真的不长,当年悲怆景象仿佛依然历历在目,因为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的最惨烈的地震灾害了,政府和民众倾尽全力进行援助,志愿者、社会募捐等成了当时社会最为亮丽的文明景象。那幅举国救灾的景象真是壮观啊,至今依然难以忘怀。然而,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谐和的音符,比如,各级政府的救灾反应比较迟缓,各项救灾工作秩序比较杂乱,导致实际救灾的整体效率不高。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情况有了不小的变化,可喜的、遗憾的都有,这里不妨概要的梳理一下。

先说灾后的应急反应。此次雅安地震发生于420802分,相关的预报是很快的,一个小时之后,查看灾情的飞机就已经飞到了灾区的上空。在几个小时之内,各相关部门派出的紧急救援队就陆续赶赴灾区一线,各级政府的救灾预案也很快启动,武警及军队官兵快速向灾区开进,为救灾提供了强有利的组织和援助保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当天飞往灾区一线指导抗震救灾,他给出的明确指示就是要抓紧黄金72小时全力救人。这些场景和即时信息通过电视直播都让全国公众在第一时刻知晓,如此的信息透明,稳定了民众的情绪,强化了权威信息发布的渠道,避免了各种传言误导,这是继汶川地震后的重大进步。

媒体一窝蜂的利与弊。汶川地震时的媒体作用得到突显,有利地推动了救灾工作的展开,也让社会民众对灾害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动员全社会参与救灾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此次雅安地震的受灾程度大大低于上次汶川,但媒体的反应却同样给力。其正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公众了解灾害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反应过度的批评声音。大灾现场是战场,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那里也是出头露脸的舞台。此次地震发生后,和紧急救援队反应同样迅速的就是各方媒体,大家操起家伙,迅速赶赴灾区一线。必须承认,这样的职业精神的确可圈可点,但其带来的副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雅安芦山震区是山区,道路狭窄,加上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道路显得非常拥堵。救援队都在和时间与死神赛跑,而媒体的车辆也夹杂其中,未免有点添乱的味道了。尽管这样说,对如此敬业满腔热情的媒体朋友说来,似乎有点不够厚道,但事实真是如此。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我们除央视及当地媒体以外的各路神仙,如能驻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才是对救灾最大的支持啊。但愿这种媒体争抢的局面能在此次雅安地震后成为绝唱。

红会的尴尬。记得上次汶川抗震救灾时,红十字会是组织社会公众参与救灾的绝对主渠道,我和同事们当年都是红会的忠实拥趸。然而时过境迁,尽管红会的级别并没降低,但它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却是一落千丈。直接原因就是前一段炒的沸沸洋洋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平心而论,将这么一个偶然的个体事件安到红会的头上,并彻底否定这个组织的价值,的确有些过分了。但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目前民意的抒发渠道不畅,百姓对政府的腐败问题怨恨情绪无从释放,红会摊上了这么件荒唐的事情,它不挨枪哪个挨枪啊?从本质上说,红会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官方背景而代人受过了。实际上,由于我们的特殊国情,任一个官办机构,要其做到绝对的清廉并且高效率,实在有些难为他们了。抽象的开脱词就是:这实际是体制的局限啊。然而,红会的腐败与低效率可以借体制的局限不受追究,救灾的使命却不能没有人去承担吧?于是,民办的“壹基金”当仁不让地顶了上去。在此次雅安救助过程中,民众的捐助明显倾向于这家新兴的民间机构,而曾经大名鼎鼎的红会却仿佛成了弃儿被冷落了。这实在是种悲哀啊,按说,红会在中国救灾体系中的位置和优势不言而喻,但就是因为它的出身而不被民众所待见。

平心而论,刚刚起步的 “壹基金”,在许多地方还处在起步阶段,完全替代红会的地位并不现实。我们又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红会的地位和作用就目前而言还是无可替代的。我们真心期待“壹基金”能迅速成长成为全国性、健康的公益组织,但同样希望红会这个老牌社会公益机构能重现生机。有人提出应该对其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比如换一个更有社会影响力、慈善心、公益责任感的人挂帅,对其进行官转民的改造等。这些意见的实施或许有些难度,更为现实的还是多做实事,努力实现信息透明,彻底转换观念,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咨询机构的作用,加上“壹基金”等民间机构的良性促进,红会应该有充满希望的明天的。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悲伤,但如果我们能理性面对,我们也会从中收获力量和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