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宁陕县志(1988—2007)的思考
沈兰虎
编修方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不只是修志的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早在先秦《周官》、《禹贡》和《山海经》中,已存在着方志籍以发生的渊源。秦、汉时期,出现了一批郡书、地书、都邑簿和图经。此后,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方志续修不断发展和充实,代代相传。到了宋朝方志继续代传,并大有发展,使方志之体臻于完备,趋于定型。元、明、清修志事业延续记录,发扬光大。到了民国时期,虽战乱频频,但政府将地方志编纂列为重要事项,曾下令各地设立方志馆、方志局,编修省、洲、县三级志书。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中,地方志书约占十分之一,共有8000多种,10余万册,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的重要部分。宁陕县第一部志书自清道光9年(1829),由同知(县官名)林一铭纂修《宁陕厅志》,至1988年,中断了159年。1984年7月成立宁陕县新修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历时5年,新编《宁陕县志》于1990年8月定稿,1992年10月正式出版。
上次修志下限为1987年,至今20年整。这20年是宁陕县历经沧桑、多经磨砺的20年,又是全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大变革、大跨越的20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宁陕发展史更应浓墨重彩、载入史册。
按照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地方志“为20年左右续修一次”。如何更好地修好续志,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呢?续修县志是在社会主义第一部新县志的基础上进行续修,既要承上启下,又要开拓创新。编纂县志代代相传,不是一代一代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代一代丰富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志书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完善,志书的体例日臻完备;编纂思路与方法也有创新:门类愈分愈细,编排次序因时而异,特色因县情而定,图表、彩照运用当代高科先进技术。这次续编县志与前志有许多相同之处。一是所记区域一致;二是修志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一致;三是记载的内容相互联系,续志的内容仅是前志的延续。因此,续志的体例、篇目、风格等方面应与前志基本保持一致。
宁陕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县志的篇目设置是根据省编委统一制定和当时县情,经过反复论证、探究确定的,它继承了修志传统,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全志不设“编”,除概述、编后外,全志设了29个分志,志下设章、节。设概述于首,为全志之纲。设《大事记》于分志之前,为全志之经。记、志、传、表、录、图、照作为表述形式。各体协调,交相辉映,图文并茂,表录齐备。它的特点是眉目清秀,查阅方便,可藏可读性强。续志是前志的延续,在篇目设置上,首先要继录前志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创新必先继录,没有继录便没有创新。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宁陕的山水、环境、经济、文化、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为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续修县志必需在继承前志篇目设置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近几月全体参编人员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精心构思,从宁陕县情实际出发,编制了篇目,以适应记述内容的需要,使篇目装得下宁陕天地、山水、人文,容得下当今时代。
对于《宁陕县志》中,建置区划,地质地貌,土壤矿藏,方言民俗,民族宗教,立传人物等相对“静态”的内容,能并则并,能简则简,或以表代之,以沿革式叙述这些内容,贯通古今的发展脉络,彰明前因后果,承上启下,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但是,对同样“静态”类的内容,有些不但不能简略,而且要详实记载。因为,这些年来,国家将人口、环保、土地作为三大国策在抓。有关资源类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土特产资源等,设专编、专章于志前详述,以补前志之不足。
对宁陕3678平方公里版土,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交通优势,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这一点上,在前志中未能突现,因此,续修县志必须围绕“食、药、游”发展路子,在志书中详述。如这次修志中将旅游设专编6章进行记述,对外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在林业编中突现了古树名木,加大国家和地方名优特产的浓墨重述,突现地方特色,提高宁陕对外知名度,促进全县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本届政府坚定不移地提出了“绿色食品、山地药材、生态旅游”三大战略。今天,宁陕的山地旅游业今非昔比,无论在领导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上,还是在旅游招商引资、旅游软硬环境建设上都超过以前任何时期。站得更高,视野更宽,观念更新,内容更多,门类更全。抢生态旅游兴县,打好攻坚战,抢占陕南旅游高地。以突出秦岭森林休闲文化为品牌,走出山门,大兴推介宣传活动,保护好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鹮四大国宝,经营包装好名优特产,为实现环保的基本国策,为生态旅游兴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五个一”县城改造建设力度,着力环境综合治理。狠抓山、水、绿、路、桥、灯、房、门、户的绿化、美化实事工程。把山当作县城的心脏,着力直观坡面的保护开发,山上、路旁植树;把水当作县城的血液,加大长安河上游的治理与保护,监管居民区污水排放;把绿当作县城的外衣,点线面齐上,加速县城绿化;把路当作县城的骨架,加快背街小巷和周边民房改造,启动城区管线地埋工程;把桥当作县城的个性,见证历史,凝固文化,一桥一特色,一桥一风格;把灯当作县城的装饰品,城区主要街道和建筑物都要实施亮化工程;把房当作县城的细胞,抓好标志性建筑,实现住房公寓化、小区化;把门面房当作县城的脸面,装饰个性,突现地方特色,提高县城品位,把宁陕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山水城、绿色城、卫生城、旅游城等等。这些极具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新气息、新风貌、新变化、新发展,续志要单独设章列节予以如实详细记载。
对于经济类的记述,无论前志,还是续志,无疑都是记述的重点。这二十年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又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此,必须遵照“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修志原则,对这些年来出现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新事物,给予详尽记载,特别设立“经济管理”专编加以记述。
“经济管理”编的重大任务是记述经济体制改革,前志几乎未涉及。经过20年的努力,体制改革更深入、更彻底。续志须动大手笔,浓墨重彩地记述。我们在编制体制改革篇目时,采取分散的方法,直接由相关部门纳入相关编章中去记述,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去反映。在记述过程中,可以追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记述这段历史,要做到三个突破:要记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突破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突破统购统销制度,面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突破单一的集体经济所有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等。对于20年来,中国体制改革的丰碑,我们全体编写人员有责任把它记述好,谋篇布局,重彩浓墨。
政治类的记述,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记述力度。精神文明包括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两大方面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设了专编列章集中记述。其它编、章中,结合行业特点加以记述。在政府、党群组织等编、章中要详记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聘任制和竞争上岗,“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等。
关于人物的记述,对于前志中立传的人物,续志不必全传抄录,拟列表以贯通古今。对20年来,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先进人物,继承“生不立传”的传统,利用简介的形式,予以记载,利于存史、教化。
续修县志必须遵循志书的体裁、结构、章法等要素,坚持记、志、传、图、表、考、录和索引并用的体例法则,必须继承“统合古今”,“详今略古”的传统和“无不备载”的原则。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层层统属,规为一体。尤其是20年来出现的新人新事、大事要事,更要详记。对20年来,在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所制定出台的政策文件、重要会议纪要、重要讲话可作为文征,设置“施政略记”专节收录。
总之,续修县志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文化工程,涉及部门多,涵盖内容广,编写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此,必须征得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部门的参与配合,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全体参编人员要不辱使命、在继承前志优点和保持一致性的基础上,抱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把创佳作、出名志作为不懈的追求。继承方志传统,遵循志书体裁,而不断丰富、充实、创新。把我们飞速发展、灿烂辉煌的20年写浓写好,不辜负时代给我们的重任,编纂出反映时代特色、体现宁陕特色的精品志书。让光辉的历史供后人解读,让成功的经验供后人借鉴,让光荣的传统让后人发扬,让辉煌的业绩供后人传承。
(作者单位:宁陕县史志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