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改变GDP统计方式说起


  美国将调整GDP统计方式,将电影版税和研发支出等21世纪的组成部分纳入政府统计数据,美国经济总量将正式增大3%,相当于为世界经济估算规模增加一个像比利时那么大的国家。同时,这些变化将影响从美国各州GDP衡量到美联储通胀目标稳定性各个方面,也迫使经济学家重新研究从公司利润到经济增长原因等各项政策辩论。

                            -- 摘自金融时报《美国将调整GDP统计方式》

  改变GDP统计方式并非改变了经济的客观实际情况,改变的是人们如何去权衡和审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但是这又是如此的重要,为什么呢?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些探讨。

  1. GDP的影响力

  GDP一般公式为:GDP=投资+消费+出口-进口。但是这些项目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互相影响,因此每一项目都具备了绝对影响力,其自身的改变使得其他各组成部分均发生变化。GDP新增统计事项增加了投资的份额,则势必减少消费所占比重,如果不是如此则可以削减政府的公共开支或者增加消费、出口等来维持各自的合理比重。如此递推,就会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

  GDP统计方式改变而新增的事项,虽然囊括在上述一大项之中,自身跟其他各大项下的事项和本大项下的其他事项并非彼此影响,看上去没有绝对影响力,但是基于大项之上的影响力便转移到这些事项身上,从而也使得他们间接具有了绝对影响力。统计事项的增减并非直接关联GDP统计方式的影响力,而是事项所代表的经济活动的活力以及处于同一大项内各事项总计所代表的比重。

  为什么需要设计GDP这一经济统计指标?任何经济体的发展均非自然随意的而是按照供求关系、价值导向、价格成本收益均衡而来的,即使是目标驱动型的经济体亦需要从前述因素中寻找目标。GDP是根据区域内经济总体的上述因素关系而设计的,从而使得每一经济体更能够及时审视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

  因此GDP统计方式的改变并非轻而易举,而采用GDP新的统计方式也是如此。

  2. GDP统计方式的选择

  2.1 GDP统计方式如何具备制约

  统计方式一致才能使得两个经济体得以比较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但是通过客观反映美国经济实际的统计方式套入其他国家是否合理,即是否也符合该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但是只要前者存在,后者一定受其影响。当后者选择另一种统计方式,他所承担的负面结果不仅仅包含选择的统计方式的不合理,更包含存在舍弃前者的不合理,但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必须做出选择的,是我们选择从理论上更合理、更站得住脚的统计方式,但这往往是经济充满创新活力、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所决定的。

  GDP统计方式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美国具备改变统计方式并带来影响力的前提条件。美国GDP统计方式并非独立存在,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各种经济政策、制度、统计指标对他国存在制约,这是其他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两个经济体是彼此开放的,统计方式的改变可以加强相关方面的交流,从而可以获得足够的合理性。

  2.2 经济开放使选择倾向于一致

  经济选择经常面临一种困局,就是最新出产的商品被选择的几率要大,一些挤压有些时日的商品得不到重视,越来越损耗其具有的经济价值。换一种思维来看,如果总是对出产的商品延迟选择则永远得不到最新的,总是在商品减损一部分价值之后再利用。如此反复,那么就会发生一些创造出来的商品得不到利用而损失了全部价值。

  不管怎样,从逻辑上推理成立的论点,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中是否具有合理性则是另一回事。容易失去水分的果蔬则是越新鲜越好,但是留作种子之用的刚好相反。但凡事不可以从一而论。纯酿虽是年久为好,延迟选择其实是在增加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讲这又是符合上述逻辑推理的,这是某一特例而已。若人们大多行为选择上倾向于陈酿,那么就会不断产生出陈酿。

  在经济开放前提下,人们的经济选择从根本上总是趋向一致,就是对商品价值的追求,交易则是对整体商品价值的最大化选择,所以GDP统计方式必定符合此逻辑并且经济交易活动也使得其必然符合此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