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热捧的赢利之道!


 赢利的问题,是每个公司都需要考虑第一问题,也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赢利之道呢,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赢利的方法,赢利的思路。那么,我们的企业经营之路该怎么走?鲁迅先生说的好:“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在企业成长壮大中,鲁迅先生的警句给予我们力量,鼓励我们一定要积极努力,勇于探索,开辟道路。

 
“营利”、“赢利”、“盈利”这三个词语不仅发音相同,词义也极容易产生混淆。按照中学语文教材的解释,这三个词的辨析似乎不复杂。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网中网”有一篇《易错词辨析》,文中说:“营利:谋求利润。”“赢利:即盈利,所得的利润。”事实上,这三个词的区别远非这么简单。
 
先说“营利”吧。把“营利”解释为“谋取利润”是非常正确的。《汉语词典》和台湾地区1998年版的《国语辞典》都支持这一说法。不少人望文生义,把"营利"的"营"理解为"经营",这是错误的。"营"在这里是"谋取"的意思。韩愈《送穷文》中"蝇营狗苟,驱去复还",还有我们常说的"钻营"一词,用到的都是"营"的这个意思。"营利"一词较早出现在《东观汉记˙卷十三˙杜林传》中--"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
 
“营利”有两个近义词--"牟利"、"谋利"。说的都是"谋取利益"。比如,老板经常告诫下属--"采购公物,千万不可从中牟利。"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采购公物,千万不可从中营利。"说到“营利”就不能不提“非营利”,我们知道国内外有不少“非营利组织”(NPO),这个词是从英语"Non-ProfitOrganization"翻译过来的。"Non-Profit"翻译成"非营利"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按照国际惯例,对于NPO的界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得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也就是说NPO不能不得"牟利",即"非营利"。
 
“赢利”确切地说,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扣除成本获得的利润;二是指经营所得。第一种意思,古汉语里也称为“赢”,《战国策˙秦策五》中有个例证:“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第二种意思,只是说收益增加,未必有利润。《商君书˙外內》:“农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国语辞典》把“赢利”的解释是“营业所得的利益”,可以说兼顾到了这两种意思。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盈利”,《汉语词典》和《国语辞典》都说“也可以写成‘赢利’”,但事实上,两个词的意义还是有些微的差别。《国语辞典》中说,“盈利”的近义词是“红利、盈余”,反义词是“亏本、亏损”,可见,“盈利”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收支相减之后的利润”。
 
我们现在把三个词小结一下:“营利”就是“谋利”,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赢利”指的是赚到了钱,可能亏本,也可能盈余;“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考虑到约定俗成的因素,“赢利”也借用了“盈利”的意思。
 
也许很多站长朋友的做站思路都是用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利润,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想法没有任何的不妥,大家都希望花小钱办大事嘛,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呵呵,但是这样的想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盈利周期也比较长也许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盈利。
 
但是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舍得投资,从而用最少的时间快速的达到目标,从而实现盈利,我的这位朋友就是属于第二种,他说他每个月都会发费最少2000元来做推广,他说他做推广就是要就不断的做,连续的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用户首先要了解这个网站,在有这种发布信息需求的时候才会第一个想到他的网站,客户在乎的不是你的网站漂不漂亮,在乎的是知名度,他们经常看到的知道的当然就是最有知名度的啦,也就是所谓的眼球效应了。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企业管理者都喜欢稳定的盈利,即使在正常时期,他们也会不遗余力以实现每股季复一季的盈利稳定增长。随着经济慢慢走出衰退,我们发现,有人愈发笃信这样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投资者喜欢稳定的盈利,并会规避盈利的波动。持这种主张的人总是将稳定的盈利增长作为战略行动的理由。例如,在2002年,康诺克公司(Conoco)打算与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Petroleum)进行合并,康诺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给出的理由是,这桩交易将在整个商品价格周期里带来更稳定的盈利。
 
李老师认为对稳定盈利的孜孜追求并不值得,而这样做实际上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害。如果投资者真的喜欢稳定的盈利,则在同等条件下,实现了稳定盈利的公司应能产生更高的股东总回报(TRS)和估值倍数。然而,我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公司样本和时间框架进行的所有研究都得出同一个结论:盈利波动性与股东总回报或估值倍数之间没有多大关系。
 
为说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比较了135家盈利波动性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和135家盈利波动性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的股东总回报。虽然低波动性企业的回报率平均值较高,但当我们将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因素考虑进来后,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消失了。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许多低波动性企业的股东总回报水平都很低,而另一方面,许多高波动性企业却拥有高回报率。还有一些盈利波动性非常高的企业拥有极高的股东总回报率。一家在十个不同的国家开展五项不同业务的企业,如何能够在数年里都实现每年10%的稳定的盈利增长呢?某个业务领域超过预期的正面业绩,正好能够抵消其他低于预期的负面业绩的可能性很小。
 
大多数低波动性企业都遵循着相似的规律。例如,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公司在1999年到2002年间连续4年实现了12%左右的稳定增长。接下来,该公司在2003年和200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和8%,但2005年,它的盈利率却下降了18%。这种情况很普遍,在研究的500家企业中,有460家的盈利在这一时期至少有一年是下滑的。
 
投资者对于与公司所在行业相关的自然波动早有预期。在某些情况下,譬如金矿开采企业,投资者甚至还希望价格发生变化。因此,企业不应该试图减少自然波动,特别是当减少自然波动意味着要减少营销及产品开发费用时,就更不应该这样做。
 
最后,李绘芳老师认为企业也不应去试图通过扩大公司业务组合的多元化来减少波动。企业实行多元化的依据是,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业务周期,因此,一项业务在巅峰时的盈利可以抵消其他处于低迷年份的业务的影响,从而使公司的总体盈利保持稳定。如果盈利和现金流能够以这种方式实现稳定,接下来的推论是,投资者将会为公司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