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 更新教育理念
董丹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了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我也在第一时间拿到了课标解读本,也在网上看过课标解读的视频,可是依然存在不少困惑与诸多不解。今天,有幸听了《新课标》的制定者之一、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孔凡哲教授关于课标解读的讲座,使我犹如拨开了云雾见到了希望的阳光,更让我对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基本框架与变化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关于课改,用孔教授的话说,是往前迈一大步,再往后退一小步。《新课标》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为“四基”。其中,孔教授对基本活动经验定义为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直接感受、经历和体验。在2011年版的《新课标》中,尤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就如孔教授所说:“不经历,不参与,你就不会懂得。”孔教授更总结了六个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吸引学生技巧;变化目光接触、音量、手势;混合使用奖励和强化物等。《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想。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在原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数学问题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孔凡哲教授指出,“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应是学生没有见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problem,而不是其烂熟于心的question。孔教授还强调,孰能生巧仅仅适合于初级阶段的孩子,熟并不是在所有阶段都能生巧,孰能生厌,熟更能生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实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举措,是创新的基础。
最后,孔教授以故事“小鱼眼中的鸟与牛”作为本次报告的结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深思: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的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们都应该明白,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构建理解,而不是代替。
寥寥数语,仅是孔凡哲教授带给我收获的万分之一,对孔教授的倾囊相授,谢意我们无以言表,只能带着这最新的、最前线的教育理念回到自己的岗位,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才算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