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杠杆,阿基米德寻找支点撬动地球,现代人寻找钱眼撬动财富。
用别人的钱赚钱,金融业的逻辑起点就是杠杆经营,但高杠杆亦是双刃剑。过去几十年,西方贪婪的银行家将杠杆的魔力演绎到了极致,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金融危机暴发后,欧美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出售资产,去杠杆化运动此伏彼起。
古今巨商大贾多是玩杠杆的能手,“以小博大,十万银子做百万的生意,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如是说。但善泳者溺于水,胡雪岩因深陷生丝霸盘的困局,又遇1883年以上海钱庄倒账风潮为标志的金融危机,资金链无以为继,最终其商业帝国轰然倒塌,从富可敌国到倾家荡产。
相比之下,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的故事如出一辙,却比胡雪岩老先生幸运得多。胡福林的信泰公司,年产值不过2亿,居然融资高达20亿,在暴利引诱下激进地短融长投,大举进军光伏和房地产,自然在温州高利贷崩盘风波中首当其冲,跑路到美国借钱无果,引起全国关注。最终还是温州政府及时伸出了温暖的援手,请他回国进行资产重组,已经计划用三种方式偿还15亿欠债。恰如网友所言,当地对信泰的危机处置充满智慧,愣是把坏事办成了好事,社会给了胡福林重头再来的机会,也保住了债权人的权益没有付诸东流。
杠杆之烈,让人触目惊心;杠杆之利,使人甘之如饴。放眼国内,高杠杆似乎无处不在,泡沫让我们的视线变得模糊,我们都想用杠杆赌明天。
全民热衷于高杠杆,房地产是始作俑者。有人说,期房预售制度是万恶之源,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通过期房预售这个可怕的融资杠杆,开发商可以空手套白狼了,借钱圈块地,就能雇人排队哄抬空中楼阁的价格,这当然是暴利所在的财富渊薮。
而按揭作为房地产杠杆的延展,从市场出口上扩大客户购买能力,在需求终端拉动房地产狂奔。钢需者背上巨贷成为房奴,机灵者将按揭作为理财杠杆成为炒房族,能量大的人通过循环按揭、重复按揭来囤房炒房大获其利,加剧了房市的投机氛围。
实体企业当然也不甘寂寞,有的直接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有的迁入开发区大肆圈地,地价上涨的评估泡沫,使企业抵押物价值倍增,贷款额度相应激增。坚持做实业的只有疯狂扩张规模和产能,或蜂拥转投新兴产业,如前几年传说中钱途无量的光伏和LED等。这需要大举融资,企业财务杠杆无所不用其极,失败的教训不胜枚举,胡福林仅是其中一例。
这场房地产盛宴中,商业银行躬逢胜饯,自然会推波助澜。早些年缺少信贷载体,贷款难和难贷款并存。忽如一夜春风来,开发商、购房者、优质企业等黄金客户批量涌现,并且有合规的房产土地抵押,银行经营的鼎盛时期应运而来,存贷款增量和余额不断刷新历史新高,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越来越快。为把信贷杠杆运用得淋漓尽致,银行玩起了流动性派生游戏,实施以贷换存策略。有媒体披露,少数企业贷款必须存一半,质押后再贷,再存一半,再开具全额承兑汇票。以致去年很多企业回笼货款半数是票据,而贴现利率一度高达8%以上。此外,商业银行还广泛利用理财、信贷资产转让、同业代付等手段绕过信贷规模,开拓表外、表外之外业务违规放贷,其派生存款衍生贷款的信用创造能力令人惊讶。
自新一轮宏观调控开始,房地产业资金链全面吃紧,带来全社会离奇的融资饥渴,遍地开花的担保业以及各色金融传销勃兴。就在舆论呼吁银行提高担保杠杆放大倍数不久,众多担保公司就身陷困境,民间高利贷崩盘事件也接二连三。
世界经济下滑,信用风险上升,各方的投资已十分谨慎。一些人寄望政府提高经济的杠杆化程度,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这是不现实的,七月末我国M2已近92万亿,保增长的重点是调结构,压缩过剩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四两拨千斤的投资杠杆,只能应用在关系国计民生和符合产业政策的领域。
当前,社会各方已清醒认识到经济过度杠杆化带来的风险,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拳”陆续出手,“金改”方兴未艾,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回归实业,引导大众投资回归理性,我国正处于稳健的去杠杆化周期,去杠杆,是一种经济转型的阵痛,更是一种发展质量的升华。
经济泡沫与杠杆效应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