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未来展望


  说到中国,情况就非常特殊了,作为一个后发者,利用改革开放与国际科技水平的接轨,商品经济增长的空间被打开,资源和人口的发挥,创造了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增长,当然,商品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商品经济内部矛盾也在积累。应该说在2000年前,基本上就接近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和科技条件下,内部分配体系下,商品经济规模增长的极限了,濒于危机边缘。因为中国增长过于快速,内部分配关系失衡严重,所以内部矛盾积累也很快,周期来得早一些。

  为什么后边又有这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呢?一方面是科技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带来的增长空间,但更主要的是中国找到了一个填补购买力缺口的捷径,就是利用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加上人为使人民币汇率贬值,以扩大国际贸易出口,购买力缺口由美国等贸易逆差国来提供了。就这样,继续快速发展,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到2011年已经全球第一。这样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中国国内的资本品急剧膨胀,远远超出了自身商品经济规模极限,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但生产的商品无法在国内被消费掉,严重依赖对外出口。我们庆幸国内经济持续繁荣如此长时间的同时,超越发展阶段的商品经济规模却像是头顶上悬着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长期国际收支不平衡和结汇制度,使得国内货币脱离商品经济规模严重超发,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备受诟病。终于,在近几个月这种情况由于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而有所改观,外汇占款出现减少的趋势。但是,这样原来用于填补购买力缺口的国外购买力也就消失了,商品经济内部矛盾激化、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也加大了。

  怎么办呢?中国的出口产业和就业、社会稳定绑在一起,直接解决就业8000万人左右,不容许出现快速的衰退,必须稳住,而国际购买力由于欧美经济衰退而减弱,这个逻辑就成了要保就业,就要保出口,要保出口,就要帮助欧美的经济复苏,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帮助欧洲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中美经济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等观点应运而生。那就拿外汇储备去买欧美的国债吧,也只有这么做了,但是中国虽然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毕竟也是有限的,购买欧债美债终有用完的一天,近期外汇储备已停止增长甚至出现减少,这么救助欧美经济也是不可持续的。更何况,中国即将面对自身商品经济内部矛盾激化的挑战,为此,政府将不得不大量地举债和投放货币(前十年因为由国外购买力填补缺口,国债总体规模仍较小)。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政府担心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搞了4万亿投资,这回轮到自己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相信会有更大的手笔。中国政府目前的债务(国债7万亿,地方债10万亿)相对欧美来说还不算多,但是可以预期,很快中国政府也将大量举债,依靠政府投资来填补购买力缺口,缓解矛盾。届时,美国、欧洲、中国都将出现过度发债,新一轮主权债务危机正在酝酿。

  现时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说要拉动内需,我觉得现时内需就只有那么大,怎么拉动购买力缺口都摆在那里,除非像美国一样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前提下(需要政府举债投入民生领域,实施福利制度),鼓励人们透支消费,以政府的较小举债投入,撬动购买力更大的增长,这也许能在一段时期缓解矛盾。不过,就像今天的美国和欧洲,迟早还是要遇到类似次贷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危机,而且,中国由于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由权力寻租者和生产组织者占有的利润比重相对较大,工资比重相对较小,人们透支消费的规模也会受到限制不如美国,次贷危机的来临一定也会比美国更快。所以,走这步棋也需要适度。

  另一个方面,中国有一个全然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特点,就是国有企业在经济中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中国干预经济的能力远胜于欧美国家,企业投资可以根据政府的要求而增加(减少投资意味着失业增加,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同时,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延缓商品经济内部矛盾的激化,也是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所以短期内,中国的经济干预手段还是较多的,说中国经济马上将陷入崩溃依然是不切实际的。即使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政府债务危机,其实政府还有很多国有企业资产可以变卖,可以通过私有化来偿债,变卖资产的私有化也可以吸收热钱,减轻热钱冲击的影响,但要以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转移为代价。

  短期最大的风险,是出口企业利润快速下降,出口产业规模急速缩减,引发大量失业;资本快速外流,流通货币迅速紧缩,投资急剧下降,经济陷入衰退。所以,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一定要稳,不能剧烈冲击出口企业;另一方面,资本流动的监控和管制要加强,并及时调整货币供应政策,保证社会投资和购买力。但是,我们也看到,要保持出口就要救助欧美,需要把外汇现钞购买欧美国债,但是外汇现钞减少,又会使央行干预人民币汇率的能力减弱,这是一个将逐渐激化的矛盾。

  长远看,国际收支平衡是世界经济由不平衡向平衡发展的趋势,中国目前超越阶段的商品经济规模,唯有以时间换空间,借助于内部分配结构调整、国债投入保障民生以拉动内部消费填补购买力缺口、变卖国有资产偿债等手段,实现经济平稳发展,随着时间推移,科技进步使得相应的商品经济规模极限增大,以使得中国经济规模与发展阶段逐步接轨和相适应。改善分配结构,卖国资投入民生福利,这是中国能采取的应对危机措施,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内涵的。

  中国有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欧美经济转型也将同样痛苦,长期衰退或缓慢增长对于欧美来说几乎不可避免,美债、欧债短期内可以继续扩张,维持一段时间,但是政府债务危机将再次累积,到了美国不能再利用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继续举债的时候,美国债务危机将比今天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更为深远。欧美经济衰退也将通过对国际贸易影响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恐怕也会受到牵连,世界人民的日子可能都会更加难过。

  一句话展望经济形势,就是快速增长的繁荣阶段即将过去,政府和社会公众都要学会适应缓慢增长或衰退,努力保持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