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北京三班二十多个同学聚在一起,给即将出征第八届戈壁挑战赛的同学壮行。
去年刘庆和王守玉参加戈七挑战赛之后,今年班上有钟瑾、蔡华、祝一帆和孙辉参加戈八挑战赛,并且这四位从报名开始,经过数次淘汰赛、拉练,坚持到了最后,没一个掉队的。
一个班级,能出六名选手参加戈壁挑战赛算是奇迹,有人戏称我们2011北京三班是体育学院的体育班。
一群四十好几、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主动参加这种“折磨”人身心的挑战赛,为的是什么?一帆用一首诗做了解读:是为了改变。
人生四十,事业和家庭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特别需要一个好身体、一副好心态。
他们每天要跑上近二十公里,戒除了原本很难戒除的烟酒,每天晚上10多就要上床休息,早晨定时起床。自从参加了戈壁挑战赛,他们的生活“正常”化了。
在日复一日的奔跑中,他们强健了体魄,提高了心理承受力,强化了团队配合和沟通。
深圳班贺玉平还讲,由于戈壁挑战赛很多朋友聚集在了一起,在比赛之后还在不断地奔跑着。
尝试
晚上看电视,看到69岁的李谷一用中音唱歌。由于是民族唱法,所以多是飙高音,大家多认为她可能不会唱中音的,幸亏小虫“发现”李谷一的中音非常出色,给她专门写了歌。
唱了一辈子高音的李谷一开始时对中音不是很有把握,这个“高龄”的歌唱家敢于放下身段,尝试了一把,果然声震全场。
由此,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认识别人,更谈不是认识自己了。对于“潜在”的优点未必敢于去尝试,特别是那些小有成就的人物,已经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人和事,不愿意做新的尝试,不愿意改变了。
耐烦
时代在进步,我们日常所用的知识与大学时所学已经有很大不同。
校友交流时有人讲:他们班上三十多个人,只有一两个从事专业的。这需要学习,更需要改变,特别是主动地求变。
这与上大学时成绩中等程度的同学,在工作中表现尚可做了印证。上学时不是最优秀的,没有太多本钱,改变起来相对容易。
人过四十,在自己的业务领域也有小成,改变思考习惯和工作习惯难度不小。要是一群小有成就的人一起工作呢,其间的相互适应与改变难度可想而知。
改变别人不易,改变自己更难,于是更需要耐烦。
沉下心来、主动适应伙伴,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同事,岂不成就了最好的团队精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