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严复结识郑孝胥、回闽参加科举考试
严孝潜
1885年6月24日,严复结识了福建同乡郑孝胥。
郑孝胥也是福建闽侯人,1882年中举,因其岳父吴赞诚与李鸿章是旧交,逐在1885年来津投奔李鸿章。严复与郑孝胥既是同乡,又都在天津供职,都有怀才不遇的牢骚和遗憾,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俩经常在一起与当时也在天津供职的罗丰禄、方伯谦等人相聚。
当时,严复师从保定莲池书院的桐城派宿儒吴汝纶学古文的时间不长,其功底不及已中举的郑孝胥。对此,郑孝胥也颇为自信,对严复和罗丰禄的文字均有居高临下的品评。
在6月28日《郑孝胥日记》中,记下了他对严复的印象:“观幼陵文,天资绝高,而粗服未饰。”对罗丰禄又评论曰:“阅稷臣文一首,其人好沉思,可与诣古,视严幼陵气不如而思路过之。”
7月12日郑孝胥作诗一首赠严复,诗曰:
慷慨怀大志,平生行自哀。嗟君有奇骨,况复负通才。
时事多荆棘,吾侪今草莱。天津桥上见,为我惜风裁。
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愁绪,说出了严复的心里话。
当时严复的大儿子严璩(号伯玉,乳名阿璋)由福建来到天津已三年,时年11岁,严复要回福建,还没有为他找到老师,严复遂将儿子拜郑孝胥为师,7月18日的《郑孝胥日记》记有:“幼陵以其儿璋未得代师,属余为之暂督,诺之。”
第二天7月19日严复即启程回闽参加乡试。郑孝胥还送严复到岸侧。在郑孝胥的日记中,记有“严复奉母归”。这次严复回闽参加乡试,同时又倍奉毌亲回福建探亲。
1885年9月12日,回到福州后的严复,在科举考试前五天,住在福州光禄坊道南祠谢姓友人(拟是谢葆璋之父谢銮恩)家中,给时因“荐人失察”之过,被降五级,闲赋乡居--候官螺州的陈宝琛写了一封信。
严复在信中说:“光此番以奉母回闽之便,于天津海防事例内报捐监生,领有户部国学二照,费银足成一百八两。”但在报名考试的过程中,可能是登录过程出错,福䢖的学官要求他再补交捐纳银两,否则将“扣送入闱”。严复无计可施,只好写信请陈宝琛帮忙:
“事败垂成,宗光无懊恼,计唯有重求我公,明晨拨冗来城,代为一到院中向学宪缓颊,破其疑团。事若获谅,则宗光后此能得寸进,皆我公高厚之赐也。急切屏营,恕其草草。端此敬叩礼安。宗光敬上。八月初四。”
这件事情或许经由陈宝琛的协助而得以解决,使严复能够顺利参加乡试。
1885年9月17日至23日(八月初九至十五),严复在福建第一次参加了乡试。
严复自回国后,见国内一切依旧。新知识不被重视,仕进前途,都重科举。认为出身不由科第,所言都不见重。为了实现自已的抱负,他走上科举的道路,于是捐了一个监生,首次应乡试。但是,严复的愿望未能实现,结果名落孙山,“榜发报罢”,不第而归。
这次严复回闽,除了参加乡试科考,还倍奉母亲回乡探亲。在家乡他第一次见到了外甥女何纫兰,当时她才三岁,1882年生,岁余时,其母因小产逝于上海吴淞。何纫兰以后就由继母照看,但继母待她不好,甚是可怜。外婆心痛外孙女,严复逐决定带何纫兰回天津,在天津由外婆和舅母共同悉心抚养。
首次应试即遭挫折,严复带着沉重郁闷的心情,和母亲一起,带着三岁大的何纫兰回到了天津。
11月8日郑孝胥到紫竹林(今天津和平区吉林路一带),水师营务处拜访严复,发现严复因心情不好,喝醉了酒,而睡下了,“幼陵已醉卧,晚风甚寒”。其时,因严复兼充水师营务,可能家眷也暂住营务处。
11月28日,由於何纫兰来津,还要雇保姆等,房子住不下,严复搬了新居,当天郑孝胥还“同杨颂岩出步河堧,至幼陵新宅小坐”。
1885年间,由严复受令延聘的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洋文副教习英人麦赖斯、练船正教习洋员鲍察和练船驾驶教习洋员倪耳森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