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少数人中间比较流行一个观点,认为“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在论证其正确性的时候,有人以红会在网络遭遇一片骂声但仍然收到大量捐款为论据,力证红会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并不如网络上声誉那么差,进而论证网络舆论和现实民意之间的分裂。不过,在赵白鸽会长都说“三年内挽回红会声誉”的时候,在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委员都提议重查郭美美一案的时候,无视红会捐款大多来源于体制内,仍强说:红会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高度信任度,并推出网络舆论和现实民意有着极大差距,实在是掩耳盗铃。
更离谱的是,还以网友说“网络舆论看起来明天就要乱,但菜场仍在卖菜”来论证网络舆论的虚妄。不过,要知道的是,即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百乐门的舞厅仍然歌舞升平,上海、北平的菜市也仍然交易。时间过去几十年,如果对舆论的真实性、对中国今天的现实判断标准,要低到菜场是否还在继续买菜,那么,标准就真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不能不说,这实在是“高级黑”。
撇开这些论述不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句话呢?
首先,这句话中已经先入为主的暗含了以偏概全。以网络舆论中负面新闻、情绪性发言作为整个网络舆论的代表。可是网络中不光有这些,还有温和、理性、建设性的批评,既有知识分子的声音,也有乡土长者的声音。所以,顺着这个逻辑,“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如果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那就是“民怨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谓昭然若揭。但是,民怨即使不完全等于现实民意,那也是最重要的民意。即使以上种种都看作负面,但网络上起码还有官方网站,微博上还有著名评论员的声音,给网络扣个偏激的帽子,这种请己入瓮的情怀让人情何以堪?
其次,“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所谓完全即绝对,不过,即使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但茫茫众生的所有意愿和意志又有什么组织,什么媒体,又有何种技术敢说自己能“完全”等同、完全反应呢?所以,“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是句正确的废话,正确但毫无用处,这就为“言伪而辩”提供了空间。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应是网络舆情是否“完全”等同现实民意,而是是否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反映民意。
的确,很多中国人,特别是中下层的市民、农民很少上网,但如果就此推出网络舆论不能代表中国的现实民意。那么,绝大多数国人不参与报纸、电视的制作,纸媒、电视较之网络,参与性更小,岂不更不能反应现实民意,不代表多数民意?
网络具有信息全双工的特性,简单的来说,就是既可收也可发。网络不仅能像纸媒时代,收音机时代,电视时代那样由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信息,也可以由多数人自己产生信息,加之智能手机的时代到来,每一个人都是记者,每一个人都是言说者、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民意。
但网络仍是媒体,自媒体仍是媒体,仍然具有媒体的特征,仍有代表、抽样、提取典型的作用。所以,即使大多数农民、底层人民并不常常上网,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声音不能在网络上呈现,即便在微博上,能引起大量转发的也往往是最弱势群体的形象和围绕他们的辛酸故事——所谓为民请命,无非就是如此。在上世纪60年的美国,大多数黑人并不直接参与政治,但这并不意味着马丁路德金不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他们,也并不意味着“我有一个梦”不是大多数黑人的愿望,也更不意味着当马丁路德金喊出我有一个梦的时候,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的仍将继续。
所以,虽然不管是在严格的哲学思辨意义上,还是现实的生活中,网络舆论的确只是民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最真实、最直白、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值得所有人重视,就如同北京出租车司机只是民意的一部分,但习主席仍然要认真倾听并与之交流。但是,“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这种谬论,却刚好与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态度相反,先以偏概全的暗藏私货,在用“正确的废话”来掩盖现实中的矛盾,把掩耳盗铃合理化,加深两个舆论场的分裂。
当然,网络舆论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这种不足之处并不缘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传统媒体的制度性缺陷。所以,重要的是不是对现象的认识,而是对原因的分析。作为媒体,更重要的是反躬自身,省察自心,切莫入了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的歪道。
解读网络舆情,切莫入了“言伪而辩”的歪道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