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疯抢的购金热潮,没能持续推动金价的上涨,仅仅是让自己的消费习惯得以满足而已。
习惯穿金戴银的中国大妈,对贵重金属的喜好热情,并不仅限于黄金,而且还有其他产品。此次,大规模狂扫黄金产品,一方面体现了大妈们对传统消费物品的亲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妈们根深蒂固的从众消费热情。
中国大妈横扫数百吨黄金,目的并不是为和国际某些投资机构对着干,根本是为了满足自己喜金爱银的传统消费兴趣罢了,只不过中国大妈人口基数较大,加之跟风从众心理较强,恍然却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鲜事。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较高的大国,市场上任意一样产品的集中选购,都会形成一股“抢购潮”,都会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应。这是中国市场的潜力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等于就是理智或商业智慧的体现。因为,真正的商业智慧是赚钱,而不是盲目的消费。
中国大妈扫金行为,恰恰是一种盲目的非商业智慧的体现,贪图便宜,蜂拥而上。即使,中国大妈买到了价格相对高昂的黄金,对其来说,并不认为是一种投资行为,而是一种消费行为;并不会因为买贵了,就觉得“套牢”了,就会心中不畅,只要其喜欢的产品,即使买了就降,对“中国大妈式”消费群体而言,也会心安理得。因为,其追求的是购物过程,疯抢时的那种感觉,而并不在意到底自己在做投资,或者还有别的其他考虑。
“中国大妈式”购物的最核心消费心理是,别人有的我不能落下,别人没有的我一定也要有。特别是,对大家都情有独钟的金银类消费品而言,更是只要有价格松动,就会不顾一切的疯抢。在其眼中,这些产品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富裕的展示窗口。
只要能给别人展示和让别人毫不费劲就看到的产品,“中国大妈式”消费者,就会乐而从之。诸如,之前横扫各奢侈品购物店的“中国大妈们”,横扫各品牌汽车的“中国大爹们”,横扫香港奶粉的“中国妈妈们”,横扫中国普洱的“中国茶客们”,横扫中国楼市的“中国房客们”等等,这都是一种心理虚荣感作用于市场最真切的写照。
真是因为有了“中国大妈式”的激进和盲动,因此,也就产生了区别于国外的疯狂不断的中国式市场经济形态。横扫一片之后,转投另一个市场,不断引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中国式消费行情。
然而,这种过热的跟风式消费,并不是一种良性、理性的消费习惯,也很容易让中国经济出现短期内的突变与不稳定性,给市场产生不确定性,为迎合这种消费而导致的盲目投资或过剩投资现象,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资源浪费和过剩产能格局,阻碍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