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有我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国共产党新领导层第一次集体出行,选择了位于北京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在“复兴之路”的展馆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重提“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新的中央政府领导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再次确认“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两会结束不到一周,习近平任国家主席后第一次出国访问选择了东方邻国俄罗斯,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正式向世界传递“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充满戏剧化的2012年刚刚过去,来自新领导层的“中国梦”像是在停滞的时间和焦虑的人群中的一阵歌声,让人在惊喜之余不免心生希望,继而成为全社会新的流行语和关键词。在日益喧嚣的讨论中,我们该如何看待、解读“中国梦”,并用何种方式继续推进它,是更重要的事。
在回顾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梦”演进的历史,从觉醒的士阶层推动的晚清新政、军阀割据中的“黄金十年”直到改革时代的空前繁荣,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每当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一体化的稳定结构,在外来的刺激下解体,约束人们梦想的束缚被解除,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国民创造力就会空前迸发,展示出巨大的力量。
每当“中国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官僚机构到士阶层,再到新知识分子,最终到达农民群体时,“中国梦”的能量便一次次增强,当力量到达极点,个体又会诡异的逐渐消失在群体之中,在再次增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控制之下,失去鲜活的动力。
改革时代与之前“中国梦”演化路径最大的不同是,它直接在社会底层的草根中内生,从精英阶层“由内而外”的涟漪模式,转为“由外而内”的汇聚模式:“中国梦”与“我的梦”的重要性和位置,已经实现革命性的转化。
尽管我们创造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改革时代”,但风险却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变得少一点。在当下中国,我们可以明确观察到潜伏已久的危机:在社会主义试验遭受挫折、内生个体梦想、外来文化的共同冲击之下,曾经在中国书写惊人传奇的革命意识形态已经淡化,在民众心中逐渐失去神圣化的面目。让人更为担忧的是,它对中国历史上空前庞大的官员系统的控制力也大为减弱,而这几乎是该系统实现自我约束的唯一基础。
越来越多的官员失去了让豪情满怀的开国者们虔诚之极的信仰,特别是在基层,私欲的张扬几乎不可遏制,曾经可以作为民众中的一员,进行充分动员的干部们,与底层的关系从未这样紧张过。庞大的权力机构,不但有惊人的运行成本,一旦放松应有的约束,便会主动在市场的边界侵蚀出空前庞大的灰色地带以攫取财富,形成逐渐封闭的利益格局,且严重依赖于经济增长提供的增量,呈现出釜底抽薪式的态势。
传统意识形态的消失和革命意识形态的消退,也让与之相连的道德体系和伦理准则在人们的心中失去效用,似乎只有财富积累才具有合法性,毒奶粉、毒胶囊等商业丑闻不断击穿人们本就脆弱的心理底线,多年来迟迟未完善的自由市场经济在权力侵蚀之外,又在人性之上蒙上厚厚的灰尘,正面临滑向“丛林经济”的风险。
新旧道德体系和伦理准则夹缝之间,受损最大的莫过于教育,升学率和论文发表率两根指挥棒,将功利主义完全引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管理者对普适价值观下意识拒斥的前提下,道德、伦理和公民教育的有效性已经在事实上消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惊人”的工具理性,他们聪慧、敏感,很快学会如何衡量目标的重量,并据此作出精确的付出,他们敏锐地捕捉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并毫不犹豫地向强力一方靠拢。他们崇拜智商和技巧,却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保持冷漠,他们把物质的生存底线当作至高追求,却未必意识到自己正在变成走向梦想荒原的“灾民”。
在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潜在危机:农民群体正在大规模离开土地,城乡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整合与分裂之间的距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又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当下这样一个转折点,内生一个开放、理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比某种意识形态和精英群体赋予理想社会,并发动民众参与,显然更具合理性。我们面对已经到来的、崭新的时代必须保持冷静,进一步扫清纠缠在“我的梦”周围的藩篱,在法治、市场和公平正义基本边界之外,逐步消除各种不合理的管制甚至控制,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运行。
个体不同但又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我的梦”,必然会在不断扩大的个人自由中汇集强大能量。从这个角度看,新领导层的一系列新理念和行动,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智慧:强调“共享”原则的“中国梦”;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鼓励民间组织发展;作出收缩行政规模和成本“三点承诺”。
我们乐于积极推动这样一个崭新的“我的梦”时代的到来,因此我们讲述了8个人的故事,希望他们成为这次转折的小小标记。
吴敬琏和江平是连接中国近现代的典型人物,他们生长于民国,成熟于社会主义试验时期,并在改革时代张扬自己不灭的梦想,即使年华老去也不放弃呐喊,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推进社会变革。
李书福和他的后来者们所代表的企业家阶层,也在市场经济中慢慢成熟,他们的创业精神没有消退,在顽强的坚持之外,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的内心更加丰富。收集财富已经不是他们的目标,引领未来行业趋势,营造让更多人受益的平台,过富足而体面的生活,是他们新梦想的内容。
面对那些拒绝与俗世合流,充满阳光、幻想且从不惜力,有点犯“2”的年轻人,我们能说什么呢?少一点批评和约束,多一点微笑和鼓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