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背后的隐情!


 最难就业季,背后的隐情!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江苏今年也有53.2万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江苏全省人社部门本月密集“加演”16场毕业生招聘会。昨天,由江苏省人社厅、南京市人社局主办的全省高校毕业生招聘月南京主场活动,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近5万个岗位,吸引了约4万人进场。由于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想留大城市、薪酬预期高等原因,达成初步意向的只有8000多人。
 
职场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所谓“最难就业季”并不感到意外。今年,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就业岗位减少,用人单位薪酬有所降低等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确面临一些压力。大学生不愿意随便找一份工作糊口,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择业选择的视野更加开阔,90后大学生的思想日益独立。
 
不过,招聘会上暴露的高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过于计较薪酬多少、想留大城市等问题,还是值得大学生、家长、高校和社会深思。高考在即,作为家长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能武断地替孩子包办。某种程度上,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关系着孩子个人的成长,也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幸福。家长在替孩子当好参谋、权衡利弊的同时。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如果考生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越俎代庖,让孩子选择不感兴趣的所谓热门专业,必将留下就业的隐患。一者,孩子不感兴趣的专业,将来不一定能学好;二者,现在热门的专业,孩子毕业的时候未必还是热门专业。
  
作为高校,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上花功夫。专业设置要面向社会,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定位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职场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大学生就业,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此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作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不要过于苛刻。最近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然而,受大环境的影响。
 
今年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很不爽快,提出很多要求,有的还说要等学生拿到毕业证再说。用人单位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在招聘时,还是将来对新就业的大学生,都要体现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激发创新活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事实上,就业率造假、学生“被就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高校如此提升就业率,无非是为了能够宣传办学成绩,以利于招生。作为学生,“被就业”多半是迫于无奈许多学校明文规定不签协议就不能离校乃至不能毕业。为了拿到毕业证,不少学生通过走关系挂靠到某单位,就算是就业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弱势一方的学生,其正当利益明显被剥夺了。
 
高校如此提升就业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为有害。一方面,大学为了维持生存,极有可能年复一年的故伎重演,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另一方面,由于“被就业”,学生对学校产生了负面看法,甚至会将负能量带到工作和社会中去。
 
现在我们看许多高校网站以及统计出来的大学生年度就业报告,动辄90%甚至近100%的就业率,很显然掺了水分。诚然,学生实现就业进而服务社会,是教育培养人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虚假的高就业率显然得不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单纯的就业率不能彰显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基本实现对口就业,形成基本稳定的就业,才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就业理念。
 
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和社会应该互相配合。社会有义务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空间;高校则应该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让学生拥有真能力和硬本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操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以就业率作为高校办学成效的唯一或主要指标,更不能以此来决定高校专业设置与否,应该鼓励高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也不能以考评或招生需要来推卸社会责任,应该反思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和市场对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面对“最难就业季”,应届毕业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练就过硬本领,但掌握更多资源的政府、用人单位和高校,则更应该在促进学生就业上有所作为,共建公开、公平、透明的就业市场,把“最难就业季”变成“公平就业季”。
 
走出校园找工作,是毕业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有点压力是正常的,最让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为难的,是不公平的竞争。在媒体的报道中,名校生与非名校生,求职道路的宽窄有明显区别;男生和女生,就业率也不一样。当然,如果你是“有关系、有背景、有后台、有钱”的“四有”毕业生,哪怕你学历再低、学校再不出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似乎并不难。
 
在很多毕业生看来,相比四处奔波的劳苦和面试笔试的艰辛,这种求职中的不公平,才是毕业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有人不用努力就到了终点,自己却连比赛的资格都没有。很多影响公平的招聘条件,比如性别、籍贯、第一学历,是很难改变的,面对不公平竞争时的无奈与无助,才是对毕业生求职最大的打击。
 
越是就业困难的年份,不公平带来的反作用就会越强烈,公平的就业环境也就显得越重要。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将近700万,原本工作岗位就不多,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有些社会资源的家长,更要为自己的孩子谋求额外的机会。
 
与此同时,这种不公平很容易被放大,因为每一个岗位都关系到更多的人,任何一个岗位的不公平竞争,都会给更多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促进就业公平、保证招聘过程公开透明,对纾解应届毕业生求职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就业困难往往意味着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更应该在这样的年头选到合适的人才。一味论学校名气、学历高下,甚至以求职者的关系背景为标准选择员工,恐怕只会错失良机。
 
让69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期待的是,国务院办公厅16日专门印发了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年龄、民族、毕业院校、户籍、身体状况等作为限制求职的条件。这一规定的出台,既是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对政府自身行为的要求——加强监管职能,增强责任意识,才能创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