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世外高人


三国演义中的世外高人

三国演义中,除了对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浓墨重彩详加描述,还有一些人物出场次数不多,多隐居在深山老林里或深藏民间,天赋高,学识丰富,不问世事,不求仕途,很少抛头露面,但其出场表现却令人印象颇深。他们或似仙似道,未卜先知;或飘然而至、来去无踪;或洒脱自如、不入凡俗;或言事若神、神乎其技……

一、南华老仙,《三国演义》中张角的师傅,从名号就可以看出,属于仙人级。再从他的身份和著作来看,此人已经得道成仙。在演义中将三卷天书《太平要术》传给张角,让他普救世人。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也有另说南华老仙是南华山的一个老人,主张太平、平等的道家方式,却不愿入世,借助张角来实施太平一统的道教纲领。

二、左慈,字元放,东汉末方士,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少居天柱山,习炼丹。据传善魔术,尝与曹操饮宴,操欲得松江鲈鱼,慈以铜盘盛水钓得,操大喜。三国演义中有掷杯戏曹的片段。后他在郊宴中他以幻术悉取操从人酒肉以饷客,被操追杀而隐身循形,后复见于羊山头隐入羊群,卒不可得。除《后汉书·左慈传》外,东晋干宝《搜神记》亦有记载。《方舆胜览》、《天下名胜志》、《江南通志》、清《庐江县志》均记载庐江有左慈的钓鱼台、左慈井、掷怀桥、升仙桥、白羊岗、羊山头、玉虚观等遗迹,至今部分尚存。

三、于吉,东汉末期的道士,汉族,琅琊(今山东胶南)人;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之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为百姓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小霸王孙策闻之怒,既不信方士、巫术,亦怕方士流散于民间聚众作乱,认为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下令以蛊惑人心为由斩之。却反被于吉施咒而亡。

四、管辂, 三国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通灵诀》、《周易通灵要诀》、《破躁经》、《占箕》等。《三国志·方技传》将管辂之术筮与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相提并论,认为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演义中叙述他为曹操占卜,精准预言了许都的火灾以及定军山将折损一员大将,应验后曹操寻之不见。

五、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演义中华佗曾为东吴周泰治过伤、给荆州关公除过毒,留下了刮骨疗毒的故事,后因不服曹操的征召被下狱致死。

六、祢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演义中祢衡经孔融推荐,被曹操召见,会面时,因为曹操对他礼数不周,尽批曹操的属下是无用废物,惹得曹操大怒。罗贯中细腻描绘了祢正平裸衣骂曹操的场面,其言辞虽有失偏颇,却极其精妙,令诸人无以辩驳,当真酣畅淋漓。祢衡虽然逞得一时口舌之快,但却因自己的狂妄自大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七、庞德公,字子鱼,又字尚长(《四库全书·巵林》据《宋书》),生卒年待考。东汉名士,襄阳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进府,皆不就。刘表问他不肯官禄,后世何以留子孙,他回答说: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所留不同罢了。庞德公与当时隐居襄阳徐庶司马徽诸葛亮过从甚密,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庞统"凤雏",被誉为知人。诸葛亮以师礼待庞德公,每次造访,均拜于床下。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现鹿门山有其遗迹和塑像。三国演义中只有一次在刘备造访水镜先生时借童子之口提到此公,于书中并未正式露面。但是他带出了伏龙凤雏两位可安天下的大才,足见是真正的世外高人。

八、司马徽(?-208),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东汉末年一有名隐士,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 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由于他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不管好事坏事,通通说好。李瀚《蒙求》诗曰:司马称好。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好好先生。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第三十七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之为弟。

九、黄承彦,汉末三国时期荆州襄阳沔南的名士,诸葛亮的岳父。曾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刘备当初拜访孔明的时候,碰到一个穿着皮衣,骑着小驴,拿着一壶酒的老头,此人就是黄承彦。雪花飞舞之中,黄承彦骑驴于小桥之上,边走边吟诗,想来颇有意境: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十、娄子伯,京兆人,隐居终南山,道号梦梅居士,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登场。此时曹操征讨马超不胜两军相持,曹操见其人鹤骨松姿,形貌苍古,遂以客礼待之。娄子伯提醒曹操用兵需知天时,并教给曹操浇水结冰筑城之法,使得曹军一夜之间筑起土城,娄子伯却不受赏赐,飘然而去。

十一、李意,传说中的仙人。据葛洪神仙传》,其人为蜀郡(今四川成都)人,生于汉文帝年间,至三国时期尚在;夷陵之战前,刘备曾向其人询问吉凶。《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有相关描述。其隐居于青城山谷深处,仙庄遥遥,清云隐隐,瑞气非凡。刘备见其人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状,知是异人,优礼相待。李意索纸笔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便一一扯碎;又画一大人仰卧于地上,傍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遂稽首而去。暗示刘备将败归白帝城。

十二、孟节,南蛮王孟获之兄,自号万安隐者 孟获起兵造反,他屡次劝谏,但孟获并不理会,他只得隐居在山林之中。蜀相诸葛亮伐之,军士因误饮哑泉之水失语。孟节即以安乐泉泉水帮助诸葛亮解除四眼毒泉的劫难,又教授蜀军口含薤叶芸香草避开瘴气。亮欲申奏天子,立节为王,节辞之。亮又具金帛赠之,孟节坚辞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