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养老模式需要顶层设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行业作为“夕阳工程、朝阳产业”,正在越来越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刚性需求市场,如何在这个新兴的产业链中发现利润区、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是当前许许多多企业家和投资人绞尽脑汁所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社会需求只有在具备了相应的购买力的前提下,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才能形成实实在在的消费市场,才能为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的土壤。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在不具备消费能力的情况下,社会刚性需求也不会自动消失,相反会以其他的形式释放能量、形成对社会平衡状态的一种冲击和挑战。老年赡养问题,作为人类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所带来的客观现实,正是具备了这样一种社会刚性需求的鲜明特征。

 

    所以,当企业家们孜孜于寻找着有效需求提供的市场利润空间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们则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关注着那些虽未形成购买力、但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而日益变得迫切的刚性需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社会福利预算难以为继的严重问题。2010年10月,法国爆发了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罢工和抗议示威活动,事件的导火索是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退休金改革计划将退休年龄由60岁提高到62岁。法国政府称,由于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现有退休金制度不仅一直亏损,甚至可能在2018年“破产”。实际上,有意改革养老制度的并非只有法国,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纷纷改革福利和养老制度,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罢工和抗议活动作为社会生态学家的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养老金革命》中指出,美国养老金的运作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2012年大选时,美国两党候选人为社会福利预算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至今未能达成最终解决方案。更有甚者,日本政客麻生太郎在2008年任首相时,就把那些领养老金的“老糊涂”称作是国家税收的负担,2013年初新任财务大臣后,竟然不顾廉耻地公开宣称“应该让老年人‘快点死’”,以缓解政府为支付他们的医疗保险而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正在成为全球性难点。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是通过货币(资本)政策刺激实体经济、带动社会生产,在这种经济体制下,长期趋势必然是货币购买力缩水资产价值下降财政收入相对或绝对降低产品尤其是服务价格相对或绝对上升。因此,个人和政府依靠退休金、存款、资产等养老的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必然日益严重下降。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触发下,西方发达国家如今遭遇如此严重的养老福利危机,其实并非偶然

 

    而在我国,1950年代的新中国第一代婴儿潮人口当前正在步入养老年龄,养老资源短缺现象已经快速凸显,而且未来会愈演愈烈。养老的实质,是工作人口养活不工作人口年轻人养老人因此,养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结构问题、社会生产率问题和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人口结构失衡(低生育率和高老化率)将导致工作人口逐年减少,社会生产率低下将导致工作人口的赡养能力减弱,社会财富分配不当(赡养资源错配)将导致整个社会形态失衡,养老危机也将由此爆发。

 

    与此同时,我国当前还面临着出口行业受阻、输入性通胀、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就业压力等多重挑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中国的特殊国情条件下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挑战也意味着机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能力,比之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先天的进步性和优越性,那就是以公有制和计划性为主导、私有制和市场化为补充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得我国有可能通过高效、有力的社会调节手段,系统地、通盘地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养老保障、拉动内需、产业升级、解决就业等世界性的重大难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各国政府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制订了针对性的战略方针和目标,并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除了各地、各级政府采取的落实措施以外,从今后的长远发展方向来看,适时改革计划生育政策以优化人口结构应该是势所必行的治本之道。而在当前,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是缓解养老资源短缺问题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劳动人口逐渐减少和老龄人口日益增多这一对矛盾所带来的社会赡养能力下降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往出口导向型经济和低端制造业的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靠政府投资拉动基本建设的刺激政策也无法延续,比较可行的做法就是拉动内需消费、科技升级产业、加大服务业的比重,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健康转型。而老龄化社会的刚性需求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恰恰符合拉动内需、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也可以起到化解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压力的作用。

 

    拉动内需,首先需要解决刚性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购买力问题,其次也要解决社会保障不足限制了民众消费欲望的问题。如前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发挥社会财富分配调节的强大杠杆作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政府财政和国企收益的一部分用于社保基金的充实和保障对象全覆盖,则民众消费意愿将因社会保障后顾之忧的解除而获得充分激活(拉动内需成为现实可能);如果将政府投资拉动政策(例如经济刺激计划)用于国营福利养老机构的全国性建设,广大农村和老少边贫地区的老人赡养与劳动力就业问题将得到充分解决。在养老基本需求获得解决的情况下,以民间投资和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中高端养老服务和老龄科技产业,也将迎来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增长的发展空间。

 

    少年强,则国强;老年安,则国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够顺利建成以国家福利保障为基础、多元化养老机制为补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全国性养老保障体系,使我国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转变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催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