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年龄的关系,经历了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对于现状总是有很多的话要说。也的确该庆幸我们如今这个基本可以做到知无不言的时代,人们可以用比较平和的语言说出一些批评和不满现状的话来,这在文革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总是进步了呀。然而我们还是不满足,因为我们这些草民的话似乎说了也没啥用,领导们自有章法,固执地坚持着“几个原则”,喊着“几个绝不”,在那里我行我素。在这种状况下,自己也经常扪心自问,这样的发声有意义吗?我们这些50后,都是过来人,懂得自由发声的宝贵,在阶级斗争的年代,普通百姓哪有个人的意志啊,即便是贵为国家主席,也可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沦为阶下囚。所以,今天我们既然有公开发表意见的权利,当然要充分行使嘛。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国家的新领导刚刚就位,很多事情的解决要有个过程,要选准时机,过于急迫地着手破解难题,难免会欲速则不达呀。
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国家的治理和做家务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不同。社会有问题和人总要生病是一样的道理,妥善的治理就是了,但切忌看不到问题的存在。如果因为担心承认问题的存在就被人看不起,而否认问题的存在,拒绝治疗,那一定是要出大问题的。我想,我们目前面临的大概就是此类情况吧。领导们也想把自己任上的事情做好,但体制的局限致使积累的问题太多,在积重难返的状况下,只能是顾眼前了,这或许就是时下“抱着定时炸弹在传花”危局存续的由来吧。至于我们这些草民的呐喊意义,或许会构成某种催化社会变革的环境因素。现在有句“正能量”的社会流行语不是很走红嘛,我觉得来自民间的呐喊尽管有些刺耳,但其中的赤诚之心乃是日月可鉴啊。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提到一位故人了,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有位著名记者写过一篇“第二种忠诚”的纪实文学。相信很多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这里所说“忠诚”的确切含义了,文中在提到雷锋精神的时候,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雷锋并不是个完人,比如他有句著名的格言是,“毛主席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而历史证明,毛的很多话并不正确,盲目的听从自然是并不可取的,雷锋所持的这种态度显然是不理性、不可取的。用现在的观念来解读,自然不会有什么难度了,毛泽东、雷锋都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忠诚也不能建立在个人迷信、不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曾有过一段新闻记者的职业经历,并也曾以那位新闻界前辈的名言“铁肩担正义,妙手著文章”作为座右铭。但在几年的党报岁月后,我真实体验到了体制内的许多无奈,领导是根本不允许完全遵从真实原则进行新闻报道的,他们的理由非常的冠冕堂皇,那就是:不允许给党的形象抹黑。在他们看来,党领导下的新闻宣传只能是个评功摆好的角色,任何批评都不被允许。这么多年来,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新闻宣传,就是因为坚守着这样的行为底线,才被草民们彻底删除的。
作为中国人,爱国情怀是共通的,不爱国是要被鄙视的,如果有意损害国家的利益,那就是汉奸。在这一点上,相信国人均有着高度的共识,每个人也有着各自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对祖国的忠诚。支持政府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固然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而在充当国家建设者、纳税人的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社会中的问题、政府工作的不足进行批评,对社会环境的自由、民主、阳光、和谐进行呼吁和建言,同样是一种值得尊重、甚至是更为可贵的忠诚。正是因为这种忠诚的存在和强化,我们期待的改革深化所必须的环境准备才可能会更加充分。想到这些,我油然而生了一种很神圣的使命感:我们并非是在发牢骚、泄怨恨,也不是在空耗感情,我们是在为期待中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着重要的环境准备,这样的准备的确太重要了。试想,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就是因为利益集团的阻碍啊,一旦民众的呼声异常强烈了,甚至危及到利益集团的核心层面,改革的启动或许才能真正动真格的了。再一个理由就是,高层中的正负博弈肯定处在进行时状态,民众的力量展示越充分,改革派的底气自然才会越足。因此,既然我辈均自诩为忠诚的爱国者,那就打足精神,持续地为改革派摇旗呐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