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计算审计


 

 666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审计札记
 
 
 
2006年《企业会计制度》,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依照谨慎性原则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扩大,将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扩大到8项,涵盖了企业除货币资金以外的几乎所有资产。此项政策的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逐步消除, 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稳健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处理更符合实际,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 因其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实际资产状况自行确定,应用得当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用不当则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也为某些公司设置企业报告业绩的缓冲区,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条件。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利用可变现净值作弊。
以存货跌价为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手段是该企业计算存货时,将半成品比例提高,价格压低,故而得出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偏低。
审计时需关注企业净利润是否比上年度大幅度下降,本年度有无随意操作、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来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2、利用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舞弊。手段是在当年年底通过对现金流量折现率的调整,从而影响净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评估测试结果,最终改变计提金额。
审计时需关注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确定是否科学、合理,有无为达到年底调减利润的目的,随意操纵折现率问题。
 
3、利用公允价值舞弊。
手段是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签订租赁协议的方式,将其闲置办公楼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以使用年限长和装修较差为由,大幅压低公允价值,并将其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审计时需关注闲置建筑物是否按规定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有无采用关联协议,将闲置固定资产变相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最终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4、利用商誉舞弊。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减值测试。手段是平时不测试,仅选择在需要减值的当年进行测试。
审计时需关注是否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有无只根据企业自身需要(需要减值的年份就测试,不需要减值的年份就免测试)进行选择性测试来调节利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