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爱好读书,周围的朋友读书时经常让我推荐一些书目,于是2010年我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了一个荐书目录。转眼又是三年过去,新读书一百余本,想再挑出些,对原来的荐书目录进行调整和充实,供大家参考。
一、综合丛书类(4种8本)
1.《世纪大讲堂》系列。由凤凰卫视出版中心出版,是对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的文字化编撰,目前出了国学、美意、资本、流变、大国、清议、开放共7辑,一批著名学者先后登台亮相,并与现场观众交流,确实有真知灼见,一些篇章发人深省。同时,还发行年度的单行本,出到第21辑。我读过的重点推荐以下几个选本:
1.1.《从富强到文雅》(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薄得只有200多页,也是现在少见的小开本,但却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精心选编了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11篇相关文章,集中讨论了中国富了怎么办的问题,可谓极具现实性。
1.2.《世纪大讲堂(社会卷)》(凤凰卫视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与《读书》十年集类似的选编本,对2005年以前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社会类的题目进行了选编,一些重大社会课题的提出至今依然发人深省。
1.3.《世纪大讲堂17辑》(凤凰卫视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2008年的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对于经济问题给予了过多的关注,所形成的《世纪大讲堂(第17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经济问题的专家解读集,不过也好,可以集中享受一下由经济学大家带来的经济学盛宴。
2.《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编,第一次出了4册,第二次再出4册,如今有整合后的7卷盒装,是近5年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精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近些年分年度出年度选集,已经出到2011年度,也值得一读。
3.《读书》杂志十年选集(1996-2005)。一套五册,《读书》杂志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不愧是《读书》十年的选集,汇编多篇精彩文章,是一套高质量的选本,我想重点推荐以下3册:
3.1.《<读书>现场》,《读书》以文史知识为重,但也广泛涉猎,特别是1996年以来,《读书》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讨论,涉及到民主、全球化、三农问题、国企改革等多个方面,好多是社会关心的全局性问题,《<读书>现场》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记录。
3.2.《改革:反思与推进》,主要反映1996—2005年《读书》围绕中国的经济改革所作的关于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与争鸣,至今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3.3.《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这本书带给我阅读的感受类似于《五百年来谁著史》,其内容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反思。对于正在加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化的世界将向我们展示出什么样的前景?本书收集的文章,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有利于我们突破西方的话语藩蓠。
4. 《1978-2008私人阅读史》。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读书参考书,在图书泛滥的今天,有这样一本书,无疑是书海航行中的灯塔,书中34位“读家”的30年读书心得和推荐书目给了很好的读书指引,也可从中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阅读的一般规律。
二、政治经济类(4本)
1.《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出版。是原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也就是总理雷日科夫所写,真实地再现了苏联解体前的末世乱象,先是民族问题突现,处置方法失当,引起连锁反应,然后是外部插手,风云突变,最后是高层分裂,轰然崩溃,读来让人触目惊心,沉痛不已。
2.《八次危机:中国真实的经验1949-2009》,温铁军等著,东方出版社出版。通过本书,忽然间发现建国后已经历“八次危机”。不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阶段调整”,名词的刺耳与顺耳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波动。今天的危机与挑战依然严峻,回过头来,把建国以来的历次危机及其化解进行系统的回顾,温故而知新,不仅有历史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这便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3.《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美)威廉·曼彻斯特著,朱协译,海南出版社出版。新闻视觉下的美国当代史,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读后可以感到,曾经的美国,并没有逃脱一般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普遍历程,在它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中,依然是血淋淋的原始积累过程,有着为人不齿的殖民历史,还有着对下层阶级的无情剥削。然而,如何从濒临垂死的境地到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美国的历史并不仅仅用幸运可以表达,我们需要认真探究其中的缘由,特别是当我们也日益走向强大的时候。然而,对书内容的赞美并不能代替对书印制质量的“吐槽”,上百万字合为一本,书重达二斤六两,每端上一阵,手腕就有些吃不消,固然是省了书钱,但却付出了更多阅读的体力辛苦。建议选择5卷分装本。
4.《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王伟著,南方出版社出版。我很少看所谓的流行书,但这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读了一下,感觉不错,一是语言通俗流畅,力争将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用简单的话语讲出来,效果不错;二是在讲述的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加以回顾和剖析,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有独立思考;三是着眼于中国走向世界的命题,在讲解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的同时,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预言式判断。
三、历史人文类(7本)
1.黄仁宇历史书系,主要有《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等10多种,是经济历史学的代表,始终在宣扬大历史的观念,尤其以《万历十五年》最为有名,带给中国史学强烈的震撼。黄氏著作最早由中华书局引进出版,后来的系列作品由三联出版社出版。
2.《五百年来谁著史》(增订本、第二版),韩毓海著,九州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对于我是颠覆性的,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西方的话语权下沉浸了太久。当我们一直习惯地用西方的话语不断反思着自己的落后与愚昧时,一种不同视觉的历史分析路径往往能引起震撼性的效果。对于本书,我是在目瞪口呆中开读的。仅仅是明清灭亡的货币视觉,便足以让人震惊,更何况对于中国历史问题的若干另类反思,无不引人深思。
3.《走出中世纪(增订本)》,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出名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其独特的史学角度和论点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一切皆因其中世纪的概念。中国可曾有过中世纪?中国是因落后而挨打吗?中国的形象如何突然间从天堂到地狱?思想文化何以出现中国式的倒退?对外的学习何以越来越不自信?诸如此类问题,作者均有独特的见解。
4.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德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1983-1993年)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全书9辑36册。由北岳出版社出版,现在市场上基本是万卷图书公司的版本,但二者完全是一个版本,甚至包括错别字。虽然这个版本我不是十分满意的,对其装祯设计不大气、地名注释有错误还有错别字我有意见,但确实是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方便阅读的最好的《资治通鉴》通俗读本了。新近又出了改进的彩色版本,可读性更强了。
5.《明朝那些事》系列。网络红人——当年明月所著,2009年出到第7部,终于划上句号,出版社中间也有变更。这一书系是在网络上引起阅读狂潮后才以出版物的形式推出,可以说达到了平民讲史的一个历史性高度,语言活泼、幽默风趣,正如书的宣传语――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讲。
6.《菊与刀(上、下)》,本尼迪克特(美)著,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据说这是一本了解日本人的经典书,此书的编写当初仅是为了美国政府更好的了解日本人,以便尽快结束惨烈的美日太平洋战争,让第二次世界大战划上句号,但不想此后的几十年,此书却成了畅销不衰的了解日本人的优秀读本。因此,在读完本书的时候,我禁不住发出对作者——那位美国老太太的敬佩之情。
7.《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解析奏章的形式展示晚清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既是对李鸿章的解读,也是对晚清史的解读,内容别致,分析到位,而文字平实,娓娓道来,比起通俗史学读物多了些厚重。
四、经管励志类(5本)
1.《细节决定成败》、《水煮三国》。是通俗类财经图书的两个经典之作,发行均在千万册以上,后续的仿制作品层出不穷。前者由汪中求著,新华出版社出版;后者的作者是成君忆,中信出版社出版。
2.《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想以《史记》的笔法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30年的经济史,本书延续了作者成名作《大败局》的写作风格,史料丰富,文笔优美,相当成功。中信出版社出版。
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再版多达几十次。本书实际上把东西方管理理念在“人”的层面做到了融合,即管理核心在人而非事,根本在于人的精神问题而非物质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人的品德问题而非能力问题,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人的集合协调而非个人的单打独斗。这让一般意义上的以探讨“技巧”为主的管理类图书相形见绌。
4.《大学生竞争说》。陈清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生竞争讲习所”二十讲的文字版,在前言中,作者讲到“这是一本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就业竞争策略方案”,“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的一种补充”。通过本书,讲述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亮相、演说、打电话、写作、面试、见习、出差、会议、与上司打交道等诸多专题,并总结出100个谋业竞争细节,其中不乏细到带卡片、电话第一句怎么说、发言手抖了怎么办等细枝末节的问题。即使我已工作了十多年,看了仍有收获。于是我甚至感叹,当初工作时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一本书做参考。
5.《把信送给加西亚》。(美)哈伯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一本薄得连单独成书都很勉强的小册子却成为了世界六大畅销书之一,其魅力为何如此之大?书的封面上醒目地标示着“这是一部关于忠诚、责任、创造性的管理书”,也是“党政机关提升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畅销读本”。而在我看来,在所有这些宣传语中,最为核心的是责任,一旦当一个人意识到责任,他就会忠诚,就会激发自己无尽的创造力,来履行自己的责任。
五、文学传记类(7本)
1.《秦腔》,贾平凹著,长篇小说,是悲观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写实,传统农村正在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下频临解体,是我个人认为的贾平凹最好的小说,作家出版社出版 。
2.《人与永恒》。周国平著。虽然只有薄薄的200页,但充满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是作者六年里随手写下的小杂感,每次写完谁也不让看,然后一次摊在读者面前。书中是由一个个单独的句子构成,几乎没有超过三句的片断,但就是这些隽永的文字引起了有关人生的深深思索。
3.《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军旅作家王树增以翔实的史料和动人的文学笔法为我们再现了长征这一震撼世界的壮举。我最感动的地方是红军战士大多只有二十岁左右,即以这黄金一样的年龄,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惨烈的漫漫征途,为了理想他们可以牺牲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这让我们今天的同龄人是如此的汗颜。而对于长征中的几个关键性历史问题也以厚重的史实和客观的陈述给予了披露。
4.《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与名人动则上百万字的大传相比,这本关于李鸿章的传记是有些“单薄”了,竟然只有几万字。然而,字数少却恰恰能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本书的传主与作者都是近代历史名人,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名人名传了。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是梁启超对李鸿章一生的精辟论述,而且也饱含着对晚清际遇的时代哀叹!书中关于李鸿章的许多盖棺定论式的评判已经成为经典公论,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
5.《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可能大多数在历史书上熟悉了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但他的闻名中外的著作《西行漫记》却并没有多少人读过。但你只要拿起《西行漫记》,就会喜欢。这绝不是一本红色精典那样简单,其创造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史学价值和世界报告文学史上的文学价值皆让人大吃一惊,而且神奇地受到着众多的年轻人的喜欢,魅力非凡。
6.《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郦波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在百家讲坛看过郦波先生的讲课片断,感觉非常好,娓娓道来,生动活泼,也不乏诙谐幽默,表情、语言恰到好处,所以就留心起他的作品。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出版,虽说没有什么所谓的《曾国藩家训》,但以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家训,只需要整理而已。在书中,郦波从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两大方面八个部分,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
7.《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学者张鸣曾开玩笑说,对于历史热门话题的研究,相当于在河里有鱼的地方捞鱼,大家都挤着去了,再想捞点什么不容易。但张宏杰还偏想在曾国藩这个已经达到泛滥程度的研究领域下手,结果还真有了收获,他的作品给世人展示了成功学之外的曾国藩。
六、三农问题类(4本)
1.《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杜润生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其回忆录也就是农村政策体制的变革史,在本书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建国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变迁历史。
2.《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温铁军著,三联出版社出版。一个真正懂得三农问题的专家关于当前三农问题的深刻反思,也回答了一些所谓解决三农问题的“洋方子”、“偏方子”的谬误。而且,据说三农一词也是温铁军先生首次提出成一个词的,同名文章在《读书》发表后曾引起强烈反响。
3.《乡村的前途》。贺雪峰著。作者是三农问题乡村治理派的代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建设“ 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对村社本位、农民福利、农民组织、文化建设、老年人协会、土地制度、公共品供给等问题有些独特性的意见,与主流意见有些差异。
4.《农民的终结》,(法)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民问题,读来让人深思,我在阅读中不觉写下十篇札记近万字。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法国的农民问题也与中国有如此高度的相似,而法国在上世纪末走过的农民问题化解历程对中国有诸多启示,我们不得不反思,今天的时代是农民的新命,还是历史的宿命?
我的荐书目录(新)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