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人士透露,6月1日至9日,工农中建四大行贷款发放量总计2170亿元,已超过四大行5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也远超四大行去年6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今年5月,四大行信贷投放量为2080亿元,去年6月则为1800亿元(6月15日《证券时报》)。
2170亿! 四大行6月上旬9天时间信贷出现井喷,无论如何都令市场大跌眼镜,无论如何都让分析人士意想不到。从本轮稳增长的宏观政策导向看,正在向着市场化方向过渡,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和要求大型银行大肆投放信贷资金的做法已经转变。宏观政策层面并没有要求大型银行过渡信贷投放。
地方政府稳增长积极性倒是异常高涨,规划的大型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建设项目密集开工,这是带动信贷增长的一个因素。但是,四大行现行体制是系统性管理、一级法人制度,地方政府无法干预四大行贷款。当然,也许是四大行自动将信贷资金送上门。
从银行内部来看,发放贷款主要是考察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效益回报性,最为关键的是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贷款风险大小。除了这些重点以外,另一方面就是要考虑内部资金头寸是否足以支撑贷款资金发放,以及贷款规模宽松如何,对存贷比的影响,对经济资本影响等。一些研究分析能力强的商业银行还会考虑宏观经济面走势状况。
从银行间资金面来分析,6月上旬完全不支撑四大行贷款如此井喷。进入六月份,银行间拆借市场资金空前紧张,隔夜拆借利率以及7天短期资金利率用飙升最为准确。6月6日上海隔夜同业拆借利率突然大涨231.2个基点至8.294%,各期限同业拆放利率全线攀升,资金面骤紧。此后,上海银行间市场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直保持在高位,说明银行间资金面持续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银行应该将保支付放在第一位,留足流行性全力保支付不出问题,岂能大肆扩张贷款呢?扩张贷款只能加剧银行间资金面紧张程度,逼迫央行采取逆回购释放流动性。
在四大行信贷投放增加的同时,存款状况却不乐观。6月1日至9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1400亿元。一边扩张贷款,另一边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存款却在下降,银行间资金岂能不紧张呢?加剧银行间资金紧缺程度,就是在加剧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同时,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669亿元,创6个月来新低。大大低于回落到1000亿元的市场预期。分析原因是热钱大举从中国撤离,外管局加大对虚假贸易打击,使得热钱流入大量减少。对冲外汇顺差仅仅向市场投放669亿元,对于流动性骤然紧缺的市场完全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操作应该是压缩贷款、回收流动性,以保持足够的资金头寸应对突发的支付风险,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肆扩张贷款。四大行6月上旬信贷井喷令人费解。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信贷资金过度集中突击大投放是造成不良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贷款进入到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项目中的地方融资平台,其风险更加严重。在进入5月下旬整个市场流动性特别是银行间资金头寸骤然紧张情况下,四大行火上泼油突击放贷必将加剧流动性紧张局面,从而酿造支付风险,或者抬高整个市场短期融资成本,不但对银行经营带来损害,而且损害整个经济运行体系。
商业银行还有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空间,特别是在社会以及银行间流动性风险骤起时,在资金使用上一定要保守再保守,在此时刻扩张贷款是一大忌讳。银行一定要转变经营方式,转变过度依赖贷款资产扩张提升效益的思路,向客户提高高回报金融产品,向自身效益和客户收益双提高的中间业务要效益增长点。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商业银行突击放贷的监管,特别是严格限制信贷资金进入地方融资平台。
央行要根据热钱撤离、外汇占款突降、银行间短期资金突然紧缺的现状,在加大逆回购操作的同时,根据情况有必要的话考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