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国的环保逻辑,脱不了全球环保的大逻辑。从全球看,所谓环保,只是人类的定义。只有当环境与人类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环保才会被关注。人类活动其实可以概括为两种行为,一是摄入,二是排放。发展是摄入问题,环保是排放问题。当排放不影响人类摄入时,环保就不是问题。然而,因为排放仍然处于人类生存的系统之中,所以在逻辑上并不允许只摄入不排放,也不允许无限摄入有限排放。概括而言,全球环保逻辑就是摄入与排放的原始冲突,以及在冲突暴发时人们应当采取的尽量少摄入、减排放,以达到一种动态均衡的逻辑。
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人类摄入能力有限,环境容量也相对较大,环境问题并不突出。随着工业革命推动人类摄入能力大幅度提升,环境问题才逐渐成为问题从而被重视。沿用下来的逻辑基本上是“先污染,再治理”。如果不从局部污染受害者切身利益考虑,这种逻辑在整体上是可行的,原因仍然在于环境容量尚且可以接受。然而,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真正开始加速发展时,日益缩减的环境容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气候、土壤、淡水、生物多样性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环境基础已经变得脆弱不堪,各种气候、生态、环境灾难接踵而至,人类排放物蔓延速度爆发式提升。尽管主观上或许不情愿,客观上也存在不公平,但发展中国家确实已经无法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情况下,又要兼顾环境保护,自然成为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环保逻辑的核心。
毫无疑问,对中国而言,环境约束与发展权利的对立,并非一时可以消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中国需要环境排放权利来支持发展权利。尽管我们认同并正在践行可持续发展,但在深层观念和实践当中,以经济增长为代表的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而这必然面临着较大的外部政治压力和内部资源环境压力。这种矛盾本身就是中国环保逻辑题中应有之义。而在目前的中国,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在此艰难过程中,需要政府左右手互搏,充分挑战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囿于中国的法律体系尚待完善,以及政府本身的发展冲动,有些企业的排放可以被忽视,有些企业的排放权可以通过灰色渠道低价赎得,真正的环境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尚需时日,环境成本内部化、污染者付费、污染者治理、治理者受益等一系列市场化机制一时难以形成;环境NGO、普通公众虽不乏环保热情,但受到信息公开制度和环境管理参与渠道及自身能力的约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显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民间环保构成独立、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尚需时日。
这算是我对中国环保逻辑的粗浅理解。
本书内容大致框架是:第一章至第六章,从政策及以政府为主导的一些实践方面,探讨中国环保问题,想说明政府左右手互搏之难;第七章和第八章,从淡水及生物多样性两方面描述环境现状,想借此说明中国环境形势的严峻;第九章,探讨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充当的角色和以自利为出发点的现实选择,想说明企业在环保问题面前的被动性,以及受到的软约束;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从公众参与角度探讨公众参与环保的努力和困境;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是两个关于政府环保的案例,想补充说明政府主导下的环境保护的探索与纠结。
作者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