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标普500收益大概是16%(含分红),我的帐户上半年的收益超过65%,真是不可思议。我的合伙人扣除我的分成后,收益是46%左右。从2009年元旦到2013年6月,标普500收益是100%(含分红)左右,我的帐户收益是27倍左右。
万事万物皆有因缘,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我似乎命中注定会成为一个投资家。听老人讲,我出生的村子是陶朱公归隐的地方,扼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春秋时期就是一个外汇交易中心,各地商人在此交换货币。我刚出生,爱哭,只有一个人抱我不哭,他是村子里面唯一的会计,负责编制生产队的财务报表。我在一岁的时候抓周,看看将来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有四个图片,一个是爱迪生,代表工程师,一个是徐达,代表当兵,一个是贝多芬,代表老师,一个是达尔文,代表科学家,我对这四个卡片视若无物,步履蹒跚地走到书架旁,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封面上赫然三个大字,资本论。87年我上了高中,忽然有一天,有个同学慌慌张张跑过来,告诉我他忽觉人生暗淡,我安慰他说,你不要惊慌,现在是人生低点,以后只有向上了,该同学欣然而去。我做好事无数,唯独这个场景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百思不解,搞投资了后,我无意翻看过去的日记,猛一激灵,才意识那天华尔街崩盘,市场一天跌了25%,我当时的淡定,正好应了一句老话: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哎,我从事投资工作,都是天意、天意啊。
以上当然都是杜撰。不过和小学课本比起来,这些杜撰实在算不了什么。小学语文里面说,红军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挠,北上抗日去了。且不说飞夺泸定桥本身是虚构的一个故事,我看到最后一句,差点笑出声来,于是发誓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
我出生在鲁中半岛的一个普通的村子里,明朝祖上从大槐树迁移到此地,到我已经是20多代了。村子四周一马平川,村前有河蜿蜒西流,如果天晴,南望可以看到连绵的孤山,天蓝山黛,窿盖四野,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孤山)。我小时候的生活平静而悠长,虽然家境不很富裕,却也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磕绊,慢慢长大了。我开始上学,不甚用功,成绩到也很好。我极端喜欢看书,阅读一切可以遇到的书,从文学到历史,从艺术到哲学,就这么信马由缰,一直读。高中时候,我偶尔读到一本书,科技史,讲述那些激动人心的物理发现,让我眼界大开,有一次问了物理老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些物理定律是通过推理来证明的,有些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的,能不能把实验证明的定律也通过推理来证明。当时我很懒散,觉得做实验收集数据来验证某些定理,太麻烦,如果推理能解决问题,何必费那么多的劲去摆弄仪器。物理老师敷衍了几句,顾左右而言它了。等我上大学才明白,这是一个及其深奥的问题,一般老师根本回答不了,人类历史上顶尖的智慧人物,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比如笛卡儿、休谟、希尔伯特、波普尔、哥德尔等,即使我只明白了皮毛,他们那些精妙的见解,还是让我如沐春风。
是的,我上大学了,重庆大学,而且是跳级考上的,在那热火朝天的革命岁月,89年,我开始了快乐的大学生活。我对专业课程似乎缺少兴趣,只对那些抽象的课程情有独钟,比如数学、物理、历史等。业余时间我继续漫无目的地阅读,大学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外加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在我略有了解的哲学家中,波普尔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个结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这个对我简直是“醍醐灌顶”。市场人士每天在喋喋不休讲明天股市会涨还是跌,但是他们的结论大都很油滑,两面讨好,不容易“证伪”,所以我从来不浪费我的时间,去听他们的夸夸其谈。哥德尔对我影响也很大,有些命题在公理系统内不能判断真伪,这个对我真是“当头棒喝”。等到毕业前,我忽然发现,坐以论道3年,我什么具体的工作也干不了,于是,我一发狠,又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在清华我闷闷不乐,混重大易,混清华难,还好,我跌跌撞撞毕了业。毕业后我本来计划出国念书,申请了几个长春藤的哲学(philosophy)专业,但是估计我的好运气都用光了,竟然没有大学录取我。后来03年夏天,我到剑桥大学读MBA一年,我还在惦记着读哲学,研究过哲学系的招生要求,但是因为被琐事所困,放弃了。我在剑桥昏昏噩噩,一直以混文凭为己任,——我大概只是喜欢生活在一个古老大学城的感觉,学业的事情就先放一边了。个人觉得,剑桥不怎么难为学生,那么辛苦地考进来,不愿意学就算了,老师也不逼迫你,不象清华,搞得人鸡飞狗跳。我猜或许正是剑桥独有的“宽松”,让天才得以创造出非凡的成就,不象清华,刻意把天才培养成政治局委员。此后在2010年,我又申请过一次哲学/神学,因为GRE成绩早已过期,作罢。
1996年研究生毕业,第一份工作让我啼笑皆非:写程序。我对很多的事情感兴趣,除了计算机,现在竟然要靠这个为生,真是没有天理。车到山前必有路,我暗自安慰自己,先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吧,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此后一路努力,竟然在职场小有成就,前后成为两家财富500强中国区的IT负责人。既然是中国区的IT负责人,就要开亚太地区的会,2008年年会在香港,于是我顺便在香港花旗银行开了一个户头,从此可以买卖美股。
我第一笔投资发生在2008年的一月份,买入的是大名鼎鼎的E*TRADE,几天后卖出,大概赚了2000美元,利润率15%~20%,细节实在忘记了,但是我却牢牢记住了手续费:当时使用的是花旗香港的账户,手续费30美元,买入卖出双边收取。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买卖过任何股票,从来没有任何的投资活动,第一笔投资竟然是买卖美国公司的股票,真让人感慨。可是,就像麻坛谚语所说的,“千刀万剐,不胡头一把”,初次交易的快速盈利,给我带来了悲惨的2008:到年底结算,我的本金损失了大概65%。我坐不住了,在2008年年底,开始拼命地读书,严肃地研究股票和投资,并且在2009年的1月份把剩余的资金转移到一个折扣券商,手续费降为6.95美元。
大概在2009年春节,我仔细学习了《证券分析》和《巴菲特给股东的信》,感觉豁然开朗,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普通股投资。虽然前者有些难,后者翻译得非常糟糕,但是这两本书是最好的投资著作之一,可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投资著作。然而,如果我原来对会计不熟悉,没有研究过财务报告,也很难对投资有感觉。作为IT项目经理,我实施过企业的财务、采购、库存、销售等系统,在实施系统的时候,自学过会计,也和财务经理一起用EXCEL计算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这种事情,估计没有几个分析员做过。我研究生的课题,居然和股市预测也有些关系,当时我的课题是脑电信号处理,有多维的数据输入,在噪声很大的情况下,辨识某种波形,然后预测某些事件会不会发生,在此过程中,我研究过各种预测的模型,从傅立叶分析到小波变换,从神经网络到分型处理,看过不少的文献,这种经验对理解股市“技术分析”(所以我从来不相信这个),和各种量化投资模型,似乎也有帮助。另外,我的MBA教育,和我对哲学、历史等的兴趣和阅读,忽然在这个时候闪光起来,奇妙地帮助了我的投资。如果不是回头看,我实在不会预料倒那么多年前,纯粹为了好奇和兴趣而读的书,会帮助我赚钱。
在2009年3月,我开始使用杠杆买入,——那时候我刚刚知道什么是杠杆,花旗银行的帐户不能使用杠杆,新的折扣券商提供融资服务。这种在几乎最低点、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候,杠杆买入的勇气,纯粹是天生的一种才能。利用2009年市场大幅反弹,我积累了初步的资本(仍然很少),从2010年起,我就专业从事投资了。
回首往事,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会以投资为生,而且,我对这事还挺有热情,外加非常好的收益。我小的时候,觉得有价值的工作是老师、医生或者科学家,交易股票是二流子做的事,当时我还有些困惑,为什么国家不把股市禁掉,股市可不是好东西,让人投机,不劳而获,不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我在剑桥念MBA的时候,似乎还是持这种观点。后来阅历增长了,才知道股票交易很有用,不仅是对自己,对社会也是。现在我觉得股市是伟大的发明,价值堪比宗教,是一股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的力量。我还更进一步,觉得刨除股市交易的社会价值,单纯赚钱本身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努力赚钱养家,只要不违法,都值得大家肃然起敬,不管这事多么卑微或者无关紧要。顺便,如果还有人觉得宗教是精神鸦片,愚弄大众,应该被唯物主义者彻底清算,那么这些人还和我年轻的时候差不多,有待启蒙。
有些道理,似乎到了四十岁才明白,而且,是忽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