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3年8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拉开了新世纪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10年来,我国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全面改革。时至今日,农村信用社已整体摆脱了经营困境,系统性风险基本化解,产权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支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总体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日前,记者就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问题对中共福建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张志南进行了采访。
记者:张省长,您好!2004年8月,福建省被国务院确定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第二批试点省份之一。经过近9年的改革和发展,请问成效如何?
张志南:经过一系列改革,福建农信社综合经营实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截至2013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资产总额3853亿元,比改革前增长6.45倍;各项贷款余额1877亿元,增长4.1倍;各项存款余额2918亿元,增长4.7倍;市场份额达11%,增长31.4%,其中2011、2012年存款增量和市场份额增幅均居全省银行业第一;共有42个县农信社存款市场份额居当地第一,占全省县域总数的72%。2012年,全省农信社实现账面利润73亿元、净利润52亿元,分别增长53倍和50倍;资本利润率达17.54%,提高11.36个百分点;缴纳税收33.1亿元,增加31.78亿元,增长24倍。
在整体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全省农信社的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至2013年3月末,全省农信社呆账准备金余额125亿元,资本充足率16.07%,拨备覆盖率321%,不良贷款率1.21%,主要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农信系统前列。
作为支农主力军,福建农信2009年已率先在全国实现全省乡镇银行网点全覆盖。目前1861个营业网点中,80%分布在县域和乡村;在全省80%以上的行政自然村,还布设了1万多个小额支付便民点。至2013年5月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占比达77.11%,高出全国农信系统近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银行业40多个百分点;累计发放社保卡1000多万张,覆盖全省三分之二县域,代发农民种粮补贴、油价补贴、库区移民补贴、农村低保金等300多亿元。
福建农信社持续开展金融创新业务:开发了“福万通”等六大系列42个具有农信特色、多元化的金融信贷产品;外汇业务、理财产品及“福万通”理财卡等实现零的突破;林权、海域权抵押贷款、“金钥匙”生源地国家信用助学贷款、“万通宝”自助循环贷款、数据仓库平台建设及应用实践等多项金融产品及研究成果在全国获奖。通过开通手机银行、网银业务、布设自助机具等措施,福建农信社的电子业务替代率已达64.4%,在系统内居于领先地位。
记者:张省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福建省农信社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改革经验?
张志南:简言之,努力使农信社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是福建农信社改革的主要经验。
从管理体制上看,省政府以省联社为省级管理机构,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信社管理体制。坚持政企分开,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民主管理以及突出服务职能是其四大亮点。
从产权关系上看,全省农信社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妥善处理原有产权,并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农信社进行不同产权组织形式试点。2007年底,全省共组建了67家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县级农信社联社、1家以设区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厦门市农信社联社和3家以县级市为单位的农村合作银行,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落实农信社经营自主权。
从风险防范来看,省政府结合国家优惠政策,通过出台扶持政策、置换不良资产、推动高风险联社改制和筹集风险资金等措施,有效化解了农信社风险。除了财税支持、业务拓展、消除歧视、消化历史包袱等方面给予农信社大力支持外,还减免相关税费,允许涉农部门和单位在农信社开立存款账户、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农信社管理和发放、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信社、代发公职人员工资发等。全省累计通过央行票据兑付置换不良贷款12亿元,通过增资扩股置换不良贷款18.1亿元。
此外,福建农信社通过省财政安排、省联社自筹、员工操守风险金账户归集等多渠道筹集风险资金,至今共筹集各类风险资金11亿元以上,并动用2200万元省级风险资金救助部分高风险社,累计救助41家受灾农信社。
记者:福建农信社改革以来工作成效明显,但必须看到农信社自身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请您谈谈今后将如何加强和改善对农信社的管理?
张志南:现阶段,要继续按照国务院既定的改革要求,坚持现有监管体制,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保持农信社多种组织形式和县域金融机构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善省政府对农信社的管理。
一是完善党委垂直管理制度,切实把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与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福建农信社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宝贵经验,也是持续推进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省联社的管理服务职能。要继续在尊重农信社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行业发展规划、业务经营规范、信息技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和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管理和制度建设,把省联社打造为省级管理和服务的平台,确保农信社风险管控有清晰明确的责任主体。
三是坚持“小法人”和“大系统”的统一。保持现有市、县级农信社“小法人”机构的稳定和全省农信科技平台、支付结算平台、产品研发平台等“大系统”的统一,是福建农信社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
四是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既要支持农信社改制工作,又不能干预农信社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为农信社完善公司治理和运行机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这对农信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信社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作为空间。请问您如何看待农信社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张志南:只有转变方式,才能推动农信社科学发展。具体地说,一要改进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构建与“三农”发展相协调的服务模式和管理体系,推动农信社实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二要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在继续做强做优传统存贷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加快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三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宽视野、负责任、能力强、敢作为、作风硬”的农信队伍;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财税扶持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中央1号文件关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在监管政策方面,需要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在存款准备金率、贷款规模、业务创新、机构增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要给予农商行尤其是县、市农商行继续执行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农信社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记者:您说过,农信社姓“农”,改制也不能改变服务“三农”的宗旨,这是福建农信社的特色和根本。那么,您认为福建农信今后应从哪些方面坚持支农主力军的这一定位?
张志南:农信社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首先,要加大“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从信贷政策、授信审批、风险评估等方面打造“三农”服务体系,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在总量上,要确保实现银监会“两个不低于”目标。在投向上,要进一步满足涉农信贷资金需求,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
其次,加快“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建设,积极向下延伸机构网点,逐步扩大基础服务覆盖面;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发展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化金融产品,努力增加自助取款机等服务终端和小额支付便民点,推动实现基础性金融服务“村村全覆盖”。
再者,农商银行应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组建工作,并通过村镇银行的发起组建,吸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
最后,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福建农信社在围绕森林、土地、房产等资源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已取得很好经验。当前,要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契机,大力研发适应农民市民化转型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动城镇消费金融、民生金融和社区金融的发展;要围绕农村林、海、地、房等资源做文章,进一步推广林权、海域权、股权抵质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创新农村担保机制,努力化解“三农”的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
记者: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防患于未然、维护农村金融稳定,乃是大势所趋。请问,您认为农信社应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和案件防范、守住风险底线呢?
张志南: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信社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合规管理。建立健全全面、系统的合规管理体系,严格规范各项业务流程、操作规程和高管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坚持“审慎经营”理念和“小额、流动、分散”的经营原则,强化合规管理意识和内控机制,坚决制止“垒大户”、“傍大款”等行为,坚决禁止农信社高管及员工参与民间融资、非法集资、高利贷、地下钱庄和充当资金掮客等违法违规活动。二是加强审计监督,通过揭示和反映农信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信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合规监控能力。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健全风险分析及预警制度,突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研判,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快完善不良贷款增量防控机制,努力化解不良贷款存量。加大案件防范力度,管住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的风险,严格管理,严肃问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记者 石立岩 吴红军)
金融观察:福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