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开发区的创新战略与发展路径


盐城开发区的创新战略与发展路径
作者:黄郁华       黄永刚
 
盐城开发区位于盐城市东南部,成立于1992年,至今走过了二十年。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6月被省政府授予“江苏先进开发区”。2012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东部沿海(盐城)国际汽车博览会。2012年11月获批国家综合保税区。2012年12月成功迎接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开发区和国家物联网研究院。
开发区现有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1个街道和15个社区,常住人口20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600家,其中外资企业150家,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汽车、软件服务外包、光电光伏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机械装备、纺织服装产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开发区。现已规划建设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软件园、光电产业园、综合保税区、上海漕河泾共建园区、韩资工业园以及大丰临港产业园区等七大园区。
2012年全区完成GDP200亿元,是2007年的7倍;财政收入100亿元,是2007年的22倍;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是2007年25倍;到帐外资4亿美元,是2007年的4倍。
盐城开发区经过二十年艰辛探索与大量实践,特别是近五年来的发展,通过对外开放和引进资本以及资源投入,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贡献显著提升,区域增长极作用更加显著。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支柱产业基地地位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一大批研发中心进驻园区。
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国际合作呈现新亮点,内资企业发展贡献不断提升。
精简高效的“管委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区合作”与“区中园”等运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社会发展日臻和谐,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规模有效扩大,企业工会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环境的变化,特别是GDP增长从2010年一季度百分之十二,一路下滑到2012年一季度的百分之八,标志着低水平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终结。与此同时,开发区的粗放经济、外资经济、组装经济以及代工经济在基础上是非常薄弱的,离高度的开放型经济和自主创新经济以及独立创新经济还有一定差距。过去效率提高的某些源泉正在枯竭和消失,许多“体制性障碍”显现。区域优惠政策已走向终结,土地调控力度明显加强,产业转移进程放缓,“飞地”经济要素特色减弱,拆迁力度和手段弱化,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现实迫切让我们思考开发区明天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式。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源泉和新的发展动力,才能继续保持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
 
展、又好又快发展。
用经济体制的创新,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扩大开放,支柱产业的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成为开发区人的二次创业主题。
用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替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将是盐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主线。换句话说,通过发达的资本市场建立资源优化的配置机制,让资源变活、流动顺畅,使资源成为有效的发展要素。以新金融模式、新金融工具和新金融产业的金融市场体系,进行全球资源、利益和风险的再分配。
可以说未来几年,盐城开发区将主要解决外延式、扩张式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主要解决通过本地资源整合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差异化发展,主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盐城产业发展方向。
江苏的率先探索表明,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才能赢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举措就是我们目前唯一的选择。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轨,从依赖材料、稀缺土地、低成本劳动力、税收、政策等资源驱动转移到依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以及从粗放外向型经济到提升沿海开放水平,将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主要路径。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扩大开放,首先要把体制创新作为切入口,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和崭新的企业制度,以组织机制、科技、产业模式、
 
产品等创新作为落脚点,应用前沿的实践创新方法和工具,实现经济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开放意识,优化开放环境,拓展开放空间,提升沿海开放水平。
大量实践表明,创新体制将催生制度、科技、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的创新。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并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了澎湃不竭的动力。大力实施创新开放战略一定就能够破除发展转型中的“体制性障碍”,从而建立起创新精神的体制机制。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将是打造江苏韩资密集区和沿海台资新高地以及盐城新政策洼地的强大动力。
 当前必须清理三个认识问题:
 一是实现“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的思维转变;
 二是实现“工业区”与“新城区”的有机融合;
 三是实现“谋发展”与“谋幸福”的和谐同步。
 因此,需要推进六个转型升级和六个扩大开放举措。
六个转型升级:
 一是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向集群化、产业化转型升级;
 二是进一步加快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三是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向产业化、自主化转型升级;
 四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向同城化、均衡化转型升级;
 五是进一步加快人才结构向领导型、创业型转型升级;
 六是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向效能化、特色化转型升级。
 
六个扩大开放举措:
1.制定“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内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和现代产业融合的动力。
2.加快开发区、园区所有运行方式与国内外先进发达园区的全面接轨,让所有生产要素、经济要素以及投资要素实现无障碍流通。
3.充分发挥汽车产业集群在对外开放中的龙头作用,努力打造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载体和外资密集区。
4.积极采用项目融资、产业基金、股权投资、企业兼并、境外上市等方式,突破重大项目招引落户。
5.进一步完善区内保税、海关、金融、外汇、检验检疫等涉外机构功能,增强人员素质和技术力量,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强大平台。
6.进一步扩大区内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物流、金融、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理念上、布局上、路径上、体制上实现新突破。
根据盐城开发区的现实发展阶段,实施创新开放战略,应特别关注战略核心问题和战略形势问题,应将战略问题更多地放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和发展问题上考虑。创新开放战略是盐城开发区发展的核心战略。当前应重点把握速度策略、产业集群策略、先难后易策略以及区域品牌策略,重点突破体制创新和重大项目招引创新。同时,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光电光伏产业是当前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自主知
 
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大企业以及规模企业国际化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抓手。产城互动、深度融合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路径。在这一关键路径的发展中,树立文化胜负论、赢家通吃论、好戏连台论以及城市经营论等工作理念,进一步实现城市功能的提升,进一步加强城市空间的优化,进一步梳理创新资源的培育和集聚,进一步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统合,进一步重视城区核心价值取向的文化建设。
一、立足于创造体制优势,建立开发区发展的新优势。
离开了特许、特权及优惠,开发区能不能在新形势下创造出新的优势?几年的实践,回答是肯定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是开发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积累经验,开启体制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1.在改革措施的推行上仍然可以利用时间差先行一步。
开发区能不能在没有政府赋予的优先权的时候,继续保持改革探索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东部沿海开发战略,自创自立优先权?我们
创立的国家综合保税区江苏领先、苏北唯一就是盐城开发区这几年无中生有并在体制上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勇敢实践的范例。根据今后形势发展和产业态势发展,制造的服务化、生产的智能化以及组织的网络化将在东南沿海首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提高将成为盐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还应努力探索实践在未来的几年争取创立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国家级总部孵化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运行示范区、国家级汽车文化旅游体验区、中国东部
 
沿海现代汽车名城以及东部沿海蓝色硅谷。对开发区内的不同主体来说,
可以体现不同的改革措施或制度建设。用差异性、非均衡性策略产生发展动力和比较优势。首先对七大园区运行体制进行先行先试,将七大园区改制为政府主导型的园区、企业化管理的园区、公司化经营的园区、中外股份合作的园区等,建立体制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力。
2.在改革措施或制度规范化建设上做足文章。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类经济成分的组织机构、组织形式和运行环境。
开发区是企业的载体,研发和创新活动开展的平台,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栖息地。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政策法规都要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工作重点应放在营造环境上。要大力开展三服务活动和为企业家服务,创造区内各种经济成分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对各种经济成分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要一视同仁并体现在规制上非常重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当前对全区21个规模企业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时,应当非常注意公平,既要培大育强21家企业,也要保护调动众多一般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目前最迫切的是要推进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探索建立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绿色通道。深入开展“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适时地在七大园区建立一些承接科技成果转移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形成接力和合作的关系。
一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切实抓好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政策的落实。重点是企业研发开支的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委托高校、科
 
研院所进行研发的开支应该同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又快又好地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竞争力、转变为综合国力。特别要重视产品中试阶段和生产阶段前后的支持,并形成政府、企业、银行高效有力的合作机制。
三是探索建立集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机制。大力推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特别重视与北京、上海、广东、苏南等地共建科技园区,特别重视技术、人才、资金三大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集聚,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创新动力在市场。
进一步推进各类企业的规范化制度建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载体是企业,企业整体素质决定开发区的经济效率和发展。建立企业制度是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我们为企业服务的重要方法。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除了产业选择、经营方略等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外,其基础优势就是良好的企业制度。开发区要创造发展优势,推动各类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环节。规范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规范的公司产权组织机构、出资人制度、法人治理机构以及市场经营战略。我区应在今后几年中,及时出台一系列规范外企、央企、民企、股份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制度建设服务细则和保障措施。
进一步改进开发区管委会的组织体系与工作方式。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应研究政府工作的边界,通过“瘦身、放权、让利”释放新的增长动力,应提出开发区管
 
委会工作方式的原则,即缩小范围、规范程序、改变方式、完善监管。
管委会主要做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调控经济运行、维护经济运行秩序
以及完善社保体系等事情,具体讲就是主要从事制度规范、管好市场、制定政策、引导产业、吸引人才、促进机关事权向园区倾斜以及园区运营向市场转化的工作,防止管委会工作纯公司化。今后几年,开发区工作重心是做强做大七个园区,扩大扩展园区市场化的运行试点,政府将
招商引资的主体让位于市场化的园区实体去运作。管委会重点工作就是落实补充完善开发区已有的两项政策规定和两项促进措施以及两项实施意见。
进一步理顺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制度。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终有穷尽之时。当前土地问题出现了三个“难以为继”,即过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对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依赖难以为继,忽视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的模式难以为继。为了开辟开发区发展空间,应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开展建设用地流转,增强土地供应调控能力。先行先试土地租赁制度,将“征收”改为“征租”,“出让”改成“批租”,实现在有限空间内的无限增长。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制度和完善公共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等开
发区制度建设的内容。
进一步完善保障企业运作和市场公正运行的法制环境。
目前的市场是用行政力量制造的,是在政府的恩准和退让中形成的,
是影响企业创新发展最重要的“体制性障碍”。因此,开发区要率先创
 
落实“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完善投融资体系,发展创业
投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建立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建设一批企业国际化发展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金融创新战略联盟的国际化发展。可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营造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建立开发区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
二、主攻重大项目,突出新城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战略的核心是体制创新和重大项目招引以及新城建设。抓重大项目超常规发展是我们工作的唯一选择。在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的指导下,在东区50平方公里和七大园区的建设中,以10平方公里核心区为切入点,适时提出“2000亿元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现代汽车名城”的战略构想,以“五轮驱动”战略布局,即轿车、客车、卡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与以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光电光伏等三大产业及十几个百亿元重大项目做抓手,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经营的融合,实施“同时项目建设、同时技术引进、同时市场开拓、同时产品制造”的四同时工作部署,推进重大项目的战略落实。
高起点定位汽车名城。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目标,突出“沿海、科技、绿色、创新”四大亮点,全面提升汽车产业发展内涵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要打造汽车制造名城,建成国内领先的单体品牌产能超百万辆级的
 
汽车制造基地,形成完整的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制造体系。
    要打造汽车科技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试验和检测中心、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孵化基地,建成国内一流的专业性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世界级风电车研究中心和示范区。
要打造汽车商贸名城,同步推进汽车服务业和汽车金融业发展,集新车交易、配件销售、维修保养、服务保障等功能于一体,打造东部沿海汽车贸易和汽车金融服务中心。
要打造汽车文化名城,把汽车元素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去,规划建设一批以汽车为主题的城建项目和城市小品,定期组织以汽车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文化平台和环境。
要打造汽车旅游名城,整合盐城各类特色旅游资源,谋划设计汽车特色旅游线路,大力推行各类汽车体验项目,将汽车工贸旅游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休闲旅游城市。
同时,要精心组织每年一度的盐城国际汽车博览会,以会展招商、引项目、聚人气,使之成为盐城传播汽车文化、拉动汽车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的主渠道。
1.突出招商选资,主攻重大项目,打造大项目落地平台。
吸引美国底特律城、日本筑波等世界汽车城和韩国汽车产业、德
国汽车产业的零部件企业,通过投资、融资、产业转移以及技术转让,打造一个投资500亿元、占地2000亩的中外汽车零部件配套区和盐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及生产机场牵引车、救护车、消防车、环卫车、警
 
车、房车等高端专用车基地。
吸引广东、上海、浙江等地模具、建材、家电、塑料、橡胶、仪器仪表等项目,通过整体搬迁和产业转移等形式,入驻区内标准厂房和
专业园区,打造一个投资300亿元,占地1000亩的沿海汽车模具设计产业园和盐城汽车模具生产基地。
吸引国内外汽车研发中心、研究所、计算中心、设计中心、研究机构以及小巨人科技企业,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以及孵化倾斜,打造一个环境优美、海盐文化特色鲜明、投资100亿元、占地500亩、功能齐全的国家级总部孵化区、东部沿海蓝色硅谷以及盐城创新创业研发基地。吸引国内外重卡制造企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通过投资、融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打造一个投资500亿元、占地4000亩的盐城重
型卡车生产基地和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突破重卡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创建东部沿海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
级新能源汽车运行示范区以及国家级汽车文化旅游体验区。
2.突出新城开发,完善配套功能,打造宜商宜居新城。
突出新城开发,改善地区形象,完善配套功能,打造城市综合体。目前开发区城市文化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动力来自开发区工业化、产业化带来的发展问题。实现千亿级现代服务业和宜商宜居新城,我们需要大项目带动和城市功能的精品项目,需要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
点、突出特色。未来几年开发区需要一个投资600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的核心商业圈和中韩自由贸易区。在这个核心商业圈里,需要一个盐
 
城经济开发区的新地标,彰显盐城经济开发区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促
进服务产业迅速配套,周边土地快速升值,投资环境更加成熟。
  
    根据盐城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和盐城海盐文化特色以及城市总体规
划,可以在5平方公里的核心商业圈地段建造一个塔式城市综合体,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100米高,40层的塔楼,集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居住休闲、购物餐饮多种功能于一身,内设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酒店、游泳池、购物中心等高标准娱乐购物休闲设施。这座塔楼将与盐城国际会展中心、招商中心大楼、物联网大楼、东方医院大楼、软件园
大厦、海关大厦、汽车主体文化体验博览园等形成视觉差异,凝固成盐城经济开发区的时尚标志和永久形象。
   
     2013年是盐城经济开发区发展关键的一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我们必须理性地思考和把握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创新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大胆借鉴德国的主体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做法,大胆吸收韩国的工业现代化赶超经验,大胆学习美国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组织创新模式,用创新战略破解土地、拆迁、资金、政策、环境等难题,用创新战略突破重大项目招引,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今年的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北京,中国的政治之都;
 上海,中国的经济之都;
 盐城,中国的湿地之都、绿色之都;
     盐城开发区,东部沿海现代汽车名城、绿色工业名片;
     
     盐城开发区的建设,
 将突出一种文化———盐城特有的汽车文化;
 将张扬一种个性———红色经典的精神风貌;
 将成就一种伟业———把盐城建成现代国际汽车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