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气源的发现和非常规气的开发增加了供给;新兴市场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升级刺激了需求;液化天然气(LNG)技术的进步和运输成本的下降推动了贸易全球化。变化的格局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机遇,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天然气价改,积极参与全球天然气贸易,力争定价话语权。
全球天然气迎来快速发展期
全球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增长迅速,但生产和消费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美国页岩气的开发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天然气产量,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美国将在2022年前后实现天然气的自给自足,并可能发展成天然气出口国。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加拿大,其天然气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就是美国,而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进行,加拿大的天然气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另一方面,受欧债危机和新能源开发的影响,欧盟的天然气需求减少,导致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量明显下降。俄罗斯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以及在全球的重新崛起,与其油气资源的出口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俄罗斯亟待寻找未来天然气的出路。而亚太地区的主要天然气消费国未来的需求前景看好。因此,未来北美和俄罗斯的天然气将越来越多的转向亚太地区。
我国天然气供小于求,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较低。201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已达1025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2000年以来,我国常规天然气的生产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3%;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也很丰富,未来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很有潜力。在消费方面,2011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307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2012年更是达到了1471亿立方米。然而,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却非常低,只有5%左右。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天然气开发与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
此外,亚太(主要是澳大利亚)、中东和东非的天然气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未来世界LNG产能的增加大部分来源于澳大利亚和北美。另外,在东非,近年来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包括埃尼、中石油在内的石油公司已经参与到当地天然气项目的建设中,预计莫桑比克于2018年开始出口LNG,而最可能的目的地就是亚太地区。从我们的分析来看,未来俄罗斯的天然气可能会南下;加拿大的天然气可能会经过太平洋(601099,股吧)西行;澳大利亚以及中东的天然气也将更多的运往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都会成为LNG以及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
政策关注要从生产转向使用
天然气的定价有其独特的特点。很多人常常将天然气定价机制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相提并论,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成品油定价对公众的影响是间接的,而天然气定价对公众的影响却是直接的。天然气和水、电一样,直接输送到千家万户,而水、电如今都有阶梯式定价,天然气却没有。此外,天然气与水、电的不同点在于,天然气的输送需要管道,而管道建设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公众经常呼吁打破管道的垄断,但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是,美国打破管道干线的垄断也是很晚的事情。
人们时常讲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其实这里有两个误区。第一是所谓的“国外”到底在哪儿?最后人们发现,通常说的“国外”就是美国。其实美国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但又不能简单照搬。比如美国页岩气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拥有发达的管网市场。美国开发天然气比石油还要早,其第一口油井始于1859年,而其第一口天然气井早在1820年就开打了。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与其长时间的基础管网建设是分不开的。第二个误区是没有看历史。还是以美国为例,其天然气发展时间很长,但是井口价格管制直到1989年才完全解除。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天然气以及页岩气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多方参与。中国有很多民企总想做上游,上游固然重要,但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民企在中下游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未必要一直盯着高风险的上游。
对于天然气定价机制,笔者认为国家发改委会继续推进改革。这不仅是从定价权的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量的。从2011年12月起,国家在广东、广西开展了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试点,但社会各界对于如何推广改革成果有不同的看法。国家发改委会继续推进天然气价改,但同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在价改推广的过程中,如果国家发改委平衡得好,就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一旦平衡不好,就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近期全国各地都在调高气价,公众简单把责任推到国家发改委身上。实际上,这轮天然气涨价并不是由国家发改委调整出厂价而导致。有些地方的天然气确实更多来源于现货市场,但有的地方并不是,这种情况下就未必有涨价的充分理由。
中国的天然气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处于增长黄金期。而从目前来看,天然气资源相对充足。从国内来看,无论是常规天然气还是非常规天然气,其生产有很大增长潜力;从进口来看,初步形成了包括中亚、中缅(未来还有中俄)管道和通过东部沿海的LNG接收站的多元化进口格局。下一步,国家政策重点应该从关注天然气生产转移到关注天然气使用上来。这也是我们从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政策中应学到的经验,这些国家往往更多关注能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友好,而我们长期出发点更多注重自身的资源禀赋。中国想要发展成天然气大国,就必须改变这个观念。
天然气价改不能停滞
评论
编辑推荐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