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改革盘活货币存量?
最近,我国出现了资金“偏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银行间拆借市场。尽管本次的“偏紧”是一个短期问题,但我国经济中资金结构性“偏紧”的情况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所谓结构性“偏紧”,指的是某些企业或某些领域缺乏资金,但经济中资金总量并不少的情况。在我国目前,这种结构性资金“偏紧”至少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中小企业,甚至比较大的民营企业,缺乏资金,融资难一直是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以至于必须借助于大规模的高利贷。第二,相对来说,我国的实体经济缺乏资金,而虚拟经济则资金充裕,比如房地产市场上从来不缺钱,即使在严厉的限购和高昂的房价下,住房需求依然高涨,资金一点也不缺。这种结构性资金“偏紧”才是对我国经济有长期性、全局性影响的问题。
为什么我国M2占GDP的比例如此之高?原因也有好几个。第一,国际收支双顺差。我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同时大量引进外资,导致外汇大量流入,而在全球量化宽松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热钱也大量流入,引发我国的货币超发。第二,储蓄率过高。我国的储蓄率高达50%以上,导致资金供应充足。第三,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扩大货币基础,财政政策提高货币乘数,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增加了货币供给。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结构性“偏紧”和货币总量过多的矛盾呢?我们要明确的是,我国不能继续走通过扩大货币供给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老路。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越来越多,但资金结构性“偏紧”的局面从未消失,反而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引发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因此,控制货币增量,盘活存量,就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
那么,如何盘活存量呢?盘活货币存量就是要用同样的货币量提供更多的货币服务,因此就意味着必须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首先,利率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调整会协调资金的配置,有助于消除结构性“偏紧”问题。
其次,通过改革减少货币需求,相对增加货币供给。利率市场化虽然能在货币供给给定的情况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但无法解决总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资金总量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减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总量给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越小,资金相对就越充裕。那么,为什么说改革能够减少货币需求呢?我们来看看转轨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化就知道了。
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分割,尤其是金融市场不完备、资金流通障碍的存在以及其他风险因素的存在,导致个当事人之间的资金不能互相融通,就会导致货币需求过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有两个人,各自单独生活,每个人需要持有2000元货币,其中一部分货币是交易性需求,一部分是预防性需求,假定其中500元是预防性需求。现在假定这两个人结婚了,他们的资金可以互相融通,或者统一使用,因此就不需要每个人都持有500元的预防性货币,一家子总共持有这么多可能就够了。于是,他们的货币需求就从原来的4000元减少到3500元。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当事人之间、市场之间的资金融通会更为便利,这就会导致预防性甚至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减少。因此,如果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资金供求平衡的话,随着市场改革的进行,就会出现货币供给相对充足的局面。实际上,任何有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改革都有助于降低预防性货币需求,因此有助于盘活货币存量。我国目前可以进行的金融体系改革包括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衔接、消除市场的地域性分割等等。
第三,通过其他方式加快货币流通速度。通过金融领域的技术革新,提高电子货币的比例并扩大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降低流通中现金占基础货币的比例,适当简化贷款流程,等等,都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目前的资金“偏紧”是一个暂时现象,结构性资金“偏紧”和货币超发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长期现象。在我国目前货币占GDP比例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在增加发行货币时应该谨慎从事,李克强总理的“盘活存量”的思路是切实可行的,对经济也更有利。盘活货币存量,关键就在于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就应该通过各种改革措施,消除影响货币流通的障碍,比如利率市场化、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技术的创新等等。
(本文系根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宋晓亮的采访“纠治资金“偏紧”重在盘活货币存量”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