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货紧缩时,没有人愿意消费,也没有人去投资,因为没有利润空间,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一般的经济学家以及企业家似乎都知道利润从何而来,技术、劳动力、严格的管理、品牌、渠道、规模效应等不一而足,但这都是从微观角度考虑的,同时在他们眼里,钱就是财富。事实上,在货币时代,利润就是货币,在宏观上,货币只是一个手段。
所有的货币都是顶级企业从银行中贷出来的,它给上游原材料产业、中间加工产业带去了订单与就业,实现了利润,但整个社会的总的最终消费需求必然小于顶级企业的货币成本,更谈不上还利息了,因为其中一部分货币以利润和储蓄的形式逸出了,这就是大企业死局的根源,通用、现代莫不如此。
在人类对经济学的探索中,尚未找到好的办法制造利润空间:扩大信贷,一方面形成顶级贷款者的庞大债务,另一方面有大量过剩货币逸出,因为它们已经无法扩大投资,顶级企业已经破产了;至于凯恩斯的扩大政府支出,不过是拉国家做替罪羊;出口只能引发货币贬值战、贸易战;消费信贷则造成房奴、卡奴;国债、企业债、消费债成为口头禅。
随后市场陷入了两难:宽松则鼓吹泡沫,紧缩则刺破泡沫。按人发钱的党爱民先生断定根据数学中值定理,必有一个适当的利率水平保持均衡,可惜的是,他没考虑到恰恰是过剩资本在作怪,它们在有冤大头——国家强行投资的时候,买进原材料期货,炒作房产,推高生产成本,绑架实体经济,造成通胀;为了控制通胀,紧缩政策一来临,它们则迅速逃逸,结果是实体经济顷刻失血,陷入严重衰退。物价大起大落,生产骤停骤开,宏观管理部门不断地重复这种低效粗放的货币发行方式。
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利润空间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