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我为什么写《知青树》
曹秀
当几十万字就要敲完时,我的心情是如此兴奋,这是很多年没有的兴奋,连续几年我都在写散文集,小小说集,写长篇小说是不多的,现在忽然间有了成就感,有了兴奋,也有了收获。这部小说写了这样久,几乎与我的一辈子相提并论了,然而这又是我最不费力的小说,毕竟写作时间久远,是以前的写作成果,现在只是修改或抄写,何况用电脑写作比手工好很多。为了参赛,我是一鼓作气修改着,50万字就这样敲出来了,历经四个月,在此期间每天都有写作。计划内有下部,超出百万字的,不知我时间是否充实,如果有时间我会慢慢完成,何况完成后有人会付款的,几千元也是不错的收入,我乐而为之。更何况写作本身就是我的爱好,付款不付款我都要写作。
曾几何时,我为自己人生规划了一个读本,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梦,写出自己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写作就是我的人生与梦想,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知青树》如同完成一次光荣任务,尽可能写出自己对知青对社会对人物的各式各样看法,让读者知道当年知青生活是什么样,让读者跟随作品中的人物一起走路,一起生活,一走回顾那些激励人奋发图强的岁月。我知道现阶段的知青绝大多数进入了老年,可是他们的子女仍旧在为他们父母能当知青而自豪,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知青题材这部小说的来龙去脉,实际上我这部小说写出时间很久了,还是我二十多岁时写出的,很多情节看起来略有不足,可是情绪是真实的,感受是真实的,还有人物也是真实的,他们的故事惊天动地。这跟我现在写作是不一样的,现在写作我是以虚构为主,过去写作是以真实为主,哪怕思想感情不真实都不行。其实小说有时也是人生的总结,一个人有多少故事在生命中有何体现,在小说中都有表达。
为了写出这部小说,我拒绝了很多约会,拒绝喝酒,见面谈几句话,然后匆忙离开,回顾后才知见面的重要,希望下一次接着谈。可惜下一次并不可能如愿以偿,有时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见一次面的有很多,有的到了外地,有的病故,有的永远是见不到了,因此珍惜人生第一次是极其重要的。《知青树》就是当年知青经历的第一人生,在他们或她们有限人生中,知青岁月是他们或她们难忘的经历。有关知青题材的书我写出两部,一部是小说,就是《知青树》,一部是散文集《知青岁月》,都有我对知青的感受。
其实在我写出这部小说时,我已经开始为写作经验积累材料了,每一个章节都有写作经验和体会,甚至是一些思想感情还有情节构成,随时随地与读者互动。比如在作者有话说栏目里,我曾写出:在知青题材写作上,我一直想说点什么,以前很多作家都说过了,可是我至今尚未说点什么,这次趁机写出点什么。在我看来,知青是一代人过去,又一代人开始,虽然现阶段他们已经老了,但他们当年的日子仍旧在每一个人心中闪耀,为他们写出点什么是值得的。我想如果有时间我会利用这一小块空间写出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感受也好,也算是为知青做出了贡献。其实我挺喜欢写知青题材,写知青题材的小说,写知青题材的散文,还有关于知青现在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这些都有我的感受,有我的情怀,更有我的诚心诚意。我希望读者能读出我的心,读出我的想法,否则写出知青题材的小说有何意义呢?实际上我是在写创作谈,是介绍创作时的体会,这一章节没有写完,因为有事要办,只好拖泥带水写出一点,等有时间再补充。实际上现在的人对知青还是有好感的,不仅是当年对知青有好感,即使过去这些年了对知青仍旧有好感,或多或少这就是我为何写知青题材。有时我在思索,为何过去这些年了知青题材仍旧有人在写有人在读,它们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是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老一代知青过去了,他们的第二代已经开始,接下来又是第三代,知青题材能延缓到多久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知青题材仍旧有读者,这就是我写出这部小说的重要原因。可惜的是我时间有限,不可能每天都有充足时间来写小说,还需要办各式各样的事,至于写出多少写出多少字,还需要等到时间来检验。我想很多事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正义与公平也是在其中。好了,不说了。我不是连续写创作谈,偶然想来就写出,幸而有作者有话想说这个栏,我的话也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写知青小说是要耐着性子写的,现在谁还写知青题材,都在写谍战,爱情,连婚姻也是时髦的。然而我写出这一段时,不知为什么想到了知青岁月,想到了当时知青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在那些艰苦岁月里,他们年轻的心并没因为艰苦而退缩,而是不断努力进取,这样的知青难道不应当写出来吗?不要以为现在有钱了,生活水平高了就看不起过去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哪个人不是在艰难险阻中度过岁月,哪个人不是经历多多,坎坷多多。当过知青这一代人尤其如此,上山下乡他们吃苦,返城待业他们吃苦,下岗转轨他们吃苦,如今老了他们仍旧在吃苦,是他们生下来就是吃苦的命吗?不是,他们的命运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没有他们这一代人哪能有现在的改革开放,没有他们这一代人的付出哪能有现在的富有?现在的人想方设法赚钱,没有谁对国家对民族讲贡献,只有那些真正在苦难中度过来的知青们他们仍旧对国家对民族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提醒读者的是,这部小说的章节不是正规章节,有些故事是边写边定的章节。知青故事是好说不好写,谁也不可能预示故事能写到哪里,情节能发展到哪里,我只是想有话就说,而且是有话如实说。在这一章节里我提出知青的故事是爱情,回城,还有为回城做出的各式各样傻事,现在看这是傻事,可是在当时很有兴师动众的感觉。一个人想恋爱,又不敢恋爱,王伟民就是其中之一。他与宋茹恋爱,可是不敢说明,吴涛在中间插入,陈梅想入非非,害得两人想方设法隐藏,结果又是得过且过没有主动性。不知这一章节写出类似故事没有,现在的恋爱与过去的恋爱是不一样的,现在恋爱在网上用邮箱就可以说明确,过去是不行的,写信都有困难,有几个敢当面求爱的。我经常劝告作家要写出散文,在散文中留下一些人生轨迹,一是为后人留下财富,二是为文学留下财富,避免以后让人在作品里寻找人生线索,白白浪费宝贵时间。实际上我写出小说也是如此,我也是想为知青留下点什么,为历史潮流留下点什么,知青题材的作品数不清,读者也数不清,可是我写出的知青题材还是第一次,读者读我的知小说也是第一次,因此写出这部知青小说是当务之急,也是具有意义的。我想说的是,这部小说是我年轻时写的,至今我也没抄写出来,现在我一边打字一边修改,有些故事记忆犹新,有些人物仍在眼前晃动。只是我的时间有限,除了这部小说外还有另一部小说在另一家网站参赛,还有其他书稿在写,在整理,忙碌得顾此失彼,抱歉。因为是过去写出的小说,很多人物有些僵化,故事也是老了些,然而我会努力让读者感到新,努力促使人物鲜艳。
写作的情绪有时如水流一样,顺利时如浪花奔腾,不顺利时如山峰阻碍。知青上山下乡就是走一座独木桥,每年有人上有人下,还有人在等待,在徘徊。而小说里面的知青恰巧与此相反,他们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写出这部小说时,顺手写出一些随笔,如果小说写出后随笔也可能写出几万字,如果是这样岂不更上一层楼。写作有时就是一种心灵感受,作家在写作时经常面对一些复杂的心灵感受,如何写出来,这就是一种成果,只是现在的作家并没注意到这种写作方式。曾几何时,我写出很多散文,也出版很多散文集,可是类似这种写作方式我尚未获取感受,现在我想尝试一下看看能有多大收获。小说写到这时情节上只是一种想像,至于故事如何发展还需要看人物如何变化,小说是围绕情节变化的,有什么样人物就有什么样情节。这部小说应当叫红色通行证,在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年轻人没有出路,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而在这条路上走着数不清的年轻人,他们没有钱财,没有权力,更没有生存的本事,可是他们在艰难险阻中度过青春岁月。凭这一点我就有足够理由为他们歌功颂德,为他们写出优秀小说,歌唱中国的山水,歌唱美丽的祖国。其实小说是什么,小说就是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判断,好与不好,幸福与不幸福,都有感受在其中。现在的年轻人也有通行证,可是他们的通行证是什么,是钱财,是父母,是司空见惯的宠爱,是骄奢淫逸的耍大牌,是不思进取的胡作非为,是整天沉迷在玩游戏中的自我意识。看看他们的肩膀有什么,有担子吗?有责任吗?有义务吗?有善良吗?回顾知青岁月,看看知青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经历的是什么样岁月。同样是年轻人,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可是他们没有忘记责任,没有忘记义务,更没有忘记建设国家。上山下乡如同一只小鹰被推下悬崖,所有知青必须面对生命的选择,可是还是有人没的下乡。他们在城里过着一种生活,在这个角落里还需要说明,还需要描述,如果说知青是小鹰,他们又是什么?这部小说是我在部队时写出来的,先后写了几年,抄写几遍。也让编辑看过,读过,指导过,付出的辛苦最多,也最大,至今也没有投稿。然而我认可这是好小说,只是没发表而已,一旦出版就有读者的。写知青题材就是写一群小人物,他们是一种没出息的人物形象,可是中国就是靠他们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可不可以这样说,没有知青没有中国,没有中国同样也没有知青。在这一章节里我写出知青读小说《红岩》,实际上这是真人真事,小说《红岩》的作者的确自杀了,这是文革中发生的事,然而在当时也是让人胆怯的事。宋茹的提醒和王伟民的固执都有一种文化在其中,可是当时的文化教育就是如此,我写出这一情节就是提醒读者读什么样的书能对自己有帮助。作家写出什么样的书给社会,这就是写作的意义。
写作有时也是利用当时的客观存在,日记本是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的纪念品,上面写出什么,不写出什么,都有各式各样原因。知青的日记本也是有特色的,而我在这日记本上描绘一个蓝图,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故事。对此我引以自豪。同时我想起了著名作家王蒙年轻时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沉寂四十年,最近才与读者见面。据说这是他儿媳妇发现的,由此老先生找到了在新疆十几年唯一写出的长篇小说,可能他自己都忘记了。正如他在《这边风景》前言里写出的两段文字一样给读者一丝亮光,他说:“我找到了,我发现了:那个过往的岁月,过往的王蒙,过往的乡村和朋友。黑洞当中亮起了一盏光影错落的奇灯。”“虽然不无从众的嘶喊,本质上仍 然是那亲切得令人落泪的生活,是三十岁、三十五岁、四十岁那黄金的年华,是琐细得切肤的百姓的日子,是美丽得令人痴迷的土地,是活泼的热腾腾的男女,是被雨雨风风拨动了的琴弦,还有虽九死而未悔的当年好梦……”据他回忆,小说写于1974至1978年,40年来一直未曾出版,直到2012年作者重新发现并审读、修订了书稿,2013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一段尘封 多年的记忆由此开启,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农村地区的故事、人物、风俗、民情、社情……这“偶然的发现与发掘”让人们看到的是作家下放新疆劳动的16年间不可抑止的创作才华与创作激情,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一段难忘历史进行的重要而独特的书写。因此,小说《这边风景》一出版便引起了极大关注,小说重要而丰富的文学价值及文学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和言说空间。实际上我的这部小说也是如此,写的年月是1975年,也有着相同的命运,我现在做的事就是把这部小说修订,补充,改变,增添,我想把这部小说写成读者喜爱的作品,让人一看就想方设法读书。与此同时,我又看到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知青文学封笔之作,《返城年代》在北京图书大厦与读者见面,他说:“我今年63岁了,站在两个30年间的界限上回头再看那个年代,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回到历史的端点,展现一段真实的岁月。”他表示:“以后绝不会再写知青题材的小说了。”上世纪80年代,梁晓声就成为知青文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时隔30年,各种原因再度促成他提笔创作同类题材。“以前我只是写这一代人如何如何;后来我突然意识到,这一代人背后的时代更加可贵和重要。我写《返城年代》并不是为了怀旧,更重要的是回到历史的端点,展现一段真实的岁月,给现在的年轻人补上历史记忆。”梁晓声如是说。实际上《返城年代》以现实题材为出发点,以知青们的返城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林超然、罗一凡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借由他们的故事,展示知青一代的返城生活及命运,人生思考及心路历程。他的写作跟我现在的想法有些相同或相似,他跟王蒙写的小说也是类似情况,都有往事的回顾与珍惜,我现在写出这部知青题材小说也是以前写出的,只是抄改而已。
写出这一段时,我是拿来放大镜边读边修改的,有些语言太过火了,我想修改一下,于是就有了吵架风波。在这部小说里,吵架风波一直困扰所有知青,谁也避免不了又没办法,这是人世间最大的矛盾,知青也是避免不了的。我写吵架实际上是写社会矛盾已经到了非要突破不可的地步,可是这些矛盾是谁造成的,这是应当说清楚的事。为什么提出和谐社会,就是因为矛盾太多才提出和谐的,如果问题都解决了,没有矛盾还需要提出和谐吗?
另一方面,我选取高级干部子女上山下乡的典型例子,在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能够参与上山下乡的中央领导子女有很多,这些人在中国革命中都有巨大贡献。我写出他们上山下乡只是典型,说明当年他们在乡下也是锻炼的一个群体,更主要的是他们思想感情贴近百姓,贴近贫下中农,这是有人没想到的事。本来写作就紧张,一不小心弄得网络多粘了几章,避免重复,只好临时抓紧时间抄写。小说到此有了小高潮,人浮于事也在其中,知青不想劳动了想方设法回城,矛盾升级。可是爱情也是如此,也是矛盾重重……
眼见着手稿在一天比一天减少,几天功夫就减下一百页,可是这仅仅是十分之一。还需要写出很多,于是我写出几篇随笔,比如我的文学发现就是其中之一。我将这部久远的长篇小说放在网上,目的就是为我的文学梦想做出选择,这部小说是我在部队写出的,复员后战友纷纷做工,而我隐藏在家写修改小说,当时的组织部长看后指点我送到报社请编辑看看提出修改意见。听了领导的话,我将稿子拿到报社请他们看,可惜他们告诉我报社不发长篇小说,应当送到出版社。可是因为工作分配我没时间处理这些事,文学创作我是业余,偶尔写出几篇文章也是朋友们约稿,久而久之形成现在这模样。我的发现就是知青故事,一个人有多少故事我不知道,一个知青有多少故事我也不知道,可是我知道中国知青有很多故事,我能写出来也是对得起当年的知青们,一个人不算什么,一个故事也不算什么,可是积累多了就是力量。我想现在写出知青故事,就是中国梦的一种表达式,当年的知青梦现在算是实现了。其实男女之间的性问题在知青中已经不是秘密,数不清的人心里都有秘密,只不过没有人公开站出来说自己,他们一面要劳动,一面还需要维持自己的名声。知青恋爱问题与现阶段的大学生恋爱问题基本相似,只不过是环境不同罢了,年月不同罢了,如果说有一样的就是生理相同,向往相同,毕竟是人类。写出这个章节,我在思索人世间存在的性问题,为什么有人会搞对象,有人不会搞对象,为什么有人能先搞对象,而有人不可能先搞成对象,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每一件小事都有大事组成,这就是人世间的恋爱现象。早恋,早婚,早育,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是有,谁也避免不了,谁也不可能避免。在这里提出一个悬念,吴涛的孩子与李华的孩子会不会相遇,李华会不会成为作家,会不会写出一部小说,这些都有待最后的情节展示。
在这一章节实际上写出了吴涛的胆量小,平时一肚子阴谋诡计,到了关键时刻一点也用不上。尤其是写出了他的坏,写出他为了逃避责任,逃避惩罚,违背良心写出几十个知青的名字,有的没读过书的名字他也写上了。这一章节提到三个人保干部,其实在当时人保干部是有很大权限的,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抓人审人,这就是没有法制的岁月给人的一种制裁,只是没有人敢提出针对性措施,如果谁提出来就是对抗,性质就变了。我想利用这一章节说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人世间是应当有规章制度的,可是规章制度必须要符合人民利益。如果把百姓当奴隶,跟独裁统治又有何区别,只是现在都明白,当时就是那样没人明白,因此事过境迁回忆时有些可笑。小说写到这里时,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可能把以前的情节改变了,曾经几次我想改变情节,可是几次都没能改变,故事仍旧在自由发展着。知青中发生的事有时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有时又是惊天动地的,谁也不可能预知以后的事如何发展。当时的形势是毛泽东即将去世,四人帮倒台,政治局面是一个未知数,而知青恰巧困惑在这未知数中间没办法预知。我写出这些故事,就是想说知青上山下乡如同一只小船,行驶中遇上风浪了。比如张峰,看外表是一个老实的画家,可是酒醉后变得让人不能相信,面目一新,让人讨厌的孙秀丽忽然变得舍己救人,极其耐人寻味的帮助张峰,并且贡献自己的爱情。这些举动微不足道,又是惊心动魄,可见知青的作用非同小可。在这一章节里,有一个人物值得注意,他就是吴涛。正如王伟民怀疑的那样,他夺权有何用?这个人我一直把他隐藏着,他阴险,又是极其聪明,如果知青都有他的聪明才智,遇上什么样困难他们也是能闯过去的。在这一章节里我还写出王伟民回家购买化肥的情节,父子对话如此鲜明,让人情不自禁联想上山下乡运动的确锻炼人。与此同时,写出吴涛这个小人终于阴谋得逞,与知青开始斗争,这是典型的知青斗知青。写出知青内部矛盾是写出知青内部矛盾的乱七八糟,现在的城市扩大化,或多或少是知青的功劳,是知青打下的基础,可是绝大多数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仍旧处于待业,失业,寻找生活的来源。六一儿童节时,我忽然想知青一代结束了,儿童节来临了,如果现在的儿童长大后是什么样,他们会不会想起知青岁月,会不会想起他们的爷爷奶奶是如何度过知青岁月的?我想会的,知青岁月就是他们爷爷奶奶风光的岁月,在这章节里有一句话让人思索。宋茹问王伟民:“你说,现在知青上山下乡,以后会不会农民也进城市?”王伟民无法回答,然而时至今天,这话已经有了答案。现在的城市不是已经有农民进城了吗?我为小说这样写感到高兴,小说就是给读者一种思想感情,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思索,给自己前进的路上点燃明灯。有时一句话就让读者兴奋,而且读者会跟随思索,既然如此,写作者就要抓住这兴奋的尾巴,带动读者前进。安心写作抛弃杂念,这是我最近一个月的主要思想状态,两部参赛小说每天上传,并签约。一个月下来,真的是突飞猛进,一部点击不错,一部冷落,可是我觉得它们都有优点。写出的小说要的是读者反响,有没有读者反响还需要看写出的小说如何,人物是否典型,故事是否紧凑,思想是否健康。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每天心里想的是如何出名,如何点击,如何让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样的状态能写出好作品吗?安心写作要的就是一种宁静状态,每天静静写作,静静写出一章再写出一章,于是一章章写下去,小说就在这种写作中延续。在这部小说中,主流是知青,然而小说里面的人物主要矛盾是回城,在回城问题上超出其他所有问题,包括爱情。知青问题各式各样,个性也是复杂变化的,因此写出的人物故事也是情理之中。其实知青上山下乡不完全是正确的,有些地方歧视、冷漠、排斥城镇知青,使知青心情压抑,情绪很不正常。于是就涌现各式各样矛盾和问题,谁能帮助知青,这就是我在小说中寻找的线索,我是想给知青寻找线索,也是给现阶段的年轻人寻找线索,当年他们的爷爷奶奶没找到的线索,现在他们接着找,或多或少这就是我写《知青树》的初衷。有人说作者有话说是一种浪费,可是我认可,作者有话说与写作字数是不同的,写出这些是浪费时间,不是真正写作,然而能让写作者随时随地清醒,这也是我想写出一些创作谈的最初想法。如果不是时间紧紧,我愿意写出一些感受,体会,经验,包括那些缺点和不足。一个月下来,很紧张,征稿,组稿,改稿,定稿,都有变化。如何做下来,如何做的好,这就看心态了,是否心静,是否心安,抛弃私心杂念,写作就会顺利。我想把这部小说写成红楼梦类型的,可是红楼梦描写几百人,我在这部小说里不可能描写几百人,因此也写不成红楼梦,只有写出知青自己,写出知青岁月。在这部小说里,我想提出境界,人是需要境界的,知青更是如此。人生的境界是心灵安静,面对钱财不动心,面对情色不动心,面对权势不动心,有这三不动境界便呈现出来了。可是知青岁月面对回城,面对上大学,招工,他们怎能不动心呢?父母盼望他们返回,而他们不能回,这心里是多难受。宋茹与张峰谈笑风生,其他知青也看在眼里,看见彼此愉快,知青也是心花怒放。少有的欢乐环境,他们格外珍惜……写出这些时,实际上就是写知青岁月,写出知青的心灵,写出一些小人物的普通经历。还需要说明确的是,在这一章节里我写出吴涛卖豆子的事,虽然事出有因,毕竟属于偷盗。人在什么样情况下偷盗,是不是在最困难时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他们肯定遇上困难了,迫在眉睫时才想出这个办法,吴涛就是如此。我原想让吴涛卖豆子神不知鬼不觉,可是写着写着就写出故事来了,偏偏有人看见他卖豆子,于是情节出来了,复杂了。其实写到这里时我也在思索,如果写出知青聚集在知青树下的故事,可能会更好一些,周代与王伟民商量如何对付张峰,这是知青内部的矛盾,可是有关知青树是一棵什么树,是老榆树吗?是老柳树吗?还是其他一种名贵的树木?知青的故事各式各样,各地区的知青树也是各式各样,于是,知青树有了悬念。
好久没写作者有话说了,一是没时间,二是没感受,顾及不上写感受了。写出这章节时,我不知自己写出是小说还是纪实文章,现在的读者可能一眼也不想看这小说里面的情节是真是假了,可是我想说是假的,假得连真相是什么也没人询问了。我写出这章节时,原想让两人干点什么,可是忽然灵机一动写出李华跳水,这可是惊天动地的事,什么也不为,只是因为一句玩笑就跳水,值得写出来让读者跟随刺激。今天是五月节,是传统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一个小长假,各单位都有放假的,还有读者坚持读书真的让我感动。这几天,又是节日又是 学生高考,各地忙碌一片,我在这几天也是忙碌得很,收到的书稿还需要整理上报,联系业务,真的很忙,可是忙碌也是要写作的,小说连载就要一气呵成,怎能半途而废。我倒是佩服读者能坚持这样久,了不起。
这部小说写出了什么,不是小家子气,而是一个大家庭,写出一个小知青点里面的事,这几天比较忙碌,一切给写作让路,一切给小说让路,很多时候知青树这部小说是一种广告,因为知青上山下乡过去多年了,知青现在也是老了。写他们,宣传他们,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写小说要心静,如果心不静写出的小说便不扎实,可是眼下我的心不静,真的不静,我想方设法让自己心静仍然静不下来。面对稿子,有些地方可以删除,有些地方还需要增添,时间久远,想像有限。写出一章节时我很沉重,写出每一字都有沉重感,而且心烦意乱。其实写作是有困惑的,作家在写作时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困惑,这种困惑不清除可能写不出好作品,最近我就特别困惑,可能连续出版的喜悦让我感到一切顺利,因此遇上困惑时感到六神无主,仿佛有大事即将发生。实际上生活中远不是如此,还需要很多人的帮助,比如在写长篇小说时忽然感到寂寞了,感到被冷落了,其实不然,这些都是小节,并不影响写作。真正影响写作的是心情,是感受,是现实的喜怒哀乐,换言之,就是困惑。在这一个月里,我的创作可以是丰收在即,五本书同时写,同时展示自己创作的才华。这是我最忙碌的一个月,每天都有感受,每天都有文字涌现,五本书同时写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什么书值得我下如此力气。一部是长篇小说,在网络参赛,另一部也是长篇小说,也是在网络上参赛,两部长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当说明的是,这两部小说都有稿子,是以前写出的,可是放在网上参赛就要修改章节,或多或少都有规定。还有两部小说是即将卖的,虽然嫌钱少,还是卖给那家公司,有点收获就算留下纪念了。还有两部散文集已经整理完工,送给有关部门检验,说是检验不知等到何时,一年也是两年也是,等吧。如果说写作有了困惑,生活中也是如此,困惑各式各样,随时随地都有。写作时如果感情淡薄肯定写不好作品,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有可能半途而废,由此可见,感情是文学创作第一要素。可是有多少人认可这种要素,有多少著名作家因为这种要素成立呢?很多作者千方百计寻求名,可是没有感情名算什么,写出的作品又算什么。在这章节中写出李勇的爱情,写出李勇与王伟民之间的关系,写出李勇家庭出身,实际上就是为年轻人的爱情创造故事。写出李勇与陈梅的恋爱是建立在王伟民痛苦之上的故事,涉及朋友之间友好往来,灵魂深刻的思想感情,然而年轻人的情感并不算什么,真正受伤害的是年轻人的父母,他们才是受害者。其实我写出知青的疼痛也写出了中国的疼痛,写出了自己的疼痛也写出了别人的疼痛,知青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别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更是中国的疼痛。我相信,这种疼痛永恒。
有诗说:图顺利冤屈友情,结新痕旧迹更浓。这是小说中的诗,可是现在没地方放它了,只好写在这里给读者一个意外惊喜。小说经验,说到底就是作者心灵感受,思想表达,思想感情充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没有思想感情的小说不是小说。一个人好好的生存忽然被人陷害,一个人好好的生活忽然被人整治,这不是小说,这是现实生活。这部小说的名字一开始叫《伟男欣歌》,是尾巴的尾,后来改成《命运》,同事画家为此还绘画,可是有人出版了《命运》小说,于是标题又改,最后改成现在的《知青树》,这名字好,有气魄,有意味。这部小说经历几十年,可以说是历尽艰难险阻,总算是与读者见面了,如果没有网络至今还在抽屉里睡觉。我在一章节里写出了手抄本,这是文革后期产物,实际上类似这种手抄本在当时是秘密读的,没有谁敢公开这种手抄本。我在这里写出来,是想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个惊奇,别看现阶段出版各式各样的书,在当时是看不见这些书的,能看见的只有手抄本,而且这些手抄本被定性为黄色文学。如果说黑书是反动的,黄色文学则是靡靡之音,与政治是水火不容的。可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如此,年轻人有书不能读,有学不能上,由此可见,年轻人的前途让人担忧。我写出这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此,思想感情也在于此,为什么读书不被重视,学习不被重视,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公德在下降,人世间正能量在下降,现在一切翻天覆地又返回来了。我在这一章节里送走宋茹,是想给知青一个最好的归宿,宋茹是研究心理学的,理所当然有自己的市场。可是眼下的读者并不看好宋茹,认为她还有一个孩子隐藏着,隐藏在哪里没人说得清。而我隐藏她也是为了以后岁月,如果人们发现王伟民的价值后,不妨将他的孩子提出来,这就是隐藏的作用。实际上写出很多,老时的李勇与陈梅争面包,王伟民的死我很难受,这是我设计的最早艺术形象,最好的人物了,他是普通百姓,普通青年,可是他的为人处世都有各式各样的成熟和典型。他给我的印象是成熟,是理智,可是这样的好人却过早死去,未免有些可惜。王伟民临死时说了一句话:“人生已经成为定局,无非是保存自己的一口气泡,剩余的是人世间最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