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校


 

——为母校百年华诞而作

每当我走到长征街157号,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看看操场上运动的学生,看看教室里亮着的灯光……是的,现在这座美丽壮观的校园,就是当年教我知书达理、教我团结友爱、教我“天天向上”的母校—开原高中。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太多的磨难!在求学路上,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无奈!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学校里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受到了最好的熏陶。在这里,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为人师表”;在这里,我们知道了怎样才能“美梦成真”……四年的光阴,我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两年的学习,奠定了我一生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

回忆母校,不能不想起一个专有名词—老三届。所谓“老三届”,就是指“文革”期间毕业的66届至68届中学毕业生。由于他们都是“文革”前入学的,又呆在学校的时间长,前面就被形象地加上了一个“老”字。我们开原高中的“老三届”,具体是指66届至68届的高中毕业生。我是1964年入学的1967届毕业生。从19649月到19666月,共读了两年书,便开始“停课闹革命”。

60年代的开原高中,在县城的东北边缘。校园的北部和东部都是农民的高粱地。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不像现在这样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当时三个年级每个年部都是6个班,每个班约有60名学生。那时的开原高中是男女生分班的,我记得只有高一和高三各有一个男女混合班。我们67届(高二)是4个男生班,2个女生班,我在二年六班。一条南北巷道把校园分成了东西两院,东院是办公室、教导处、教研室、小礼堂和高三教室,西院是总务处、化验室、图书室和高一、高二教室。校园北面的操场紧挨着一片高粱地。

六十年代的开原高中是没有楼房的,教室、办公室和宿舍全都是砖瓦房。那时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简朴。不论是住宿生还是走读生,骑自行车的屈指可数。除了边远山区有公交车,附近几十里地的住宿生节假日往返都得步行。当时住宿生的宿舍是用木板钉的大通铺,一个房间要住10多个人。食堂的伙食也非常简单,几乎每天都是“带眼的窝头”、白菜汤。每个月能吃上两顿用猪骨头熬的白菜就不错了,因此,为了能吃得饱一点,口味好一点,不少住宿生都要从家里带咸菜、带炒面。我记得那时住宿生每个月的伙食费是5元钱。

在那个年代,不但大家的生活非常简朴,思想也特别单纯。在当时60多万人口的开原县,每年能考上高中的初中生只有360名,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每天都自觉地按时上课、自习,课外活动也都积极参加,业余时间大都到阅览室读书学习。大家都循规蹈矩,除了学习之外,基本上不用班主任老师操心。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情同手足。那时大家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可是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打破了宁静的校园。只几天时间,学校全乱套了。年级界线、班级界限、男女生界限、师生界限都打乱了。开始是进京“串连”,接着是走向社会,“破四旧,立四新”,而后就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揪斗走资派”……校园里出现了许多红卫兵组织,也分成了两大派。后来,也发生过“打砸抢”,发生过“武斗”,甚至有的同学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直到1968925日,我们这些“老三届”又都“一锅端”,全部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回忆母校,让我又回到了40多年前,想起了那些敬爱的老师:德高望重的高兴宗校长、梁金侠书记,刘玉珠、陶晋级副校长,我的班主任、教语文的朱云泽老师,教代数的刘壬生老师,教立体几何的张陵、胡占中老师,教物理的张宝琴、周新林老师,教化学的左松林老师,教俄语的齐平老师,教政治的路文广老师,教体育的马洪林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名字记不清了,可只要一提起,眼前就会浮现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宛若分手在昨天。

转眼45年过去,犹如弹指一挥间。如今,在经历了近40多年的坎坎坷坷后往回看,当年风华正茂的校友们都已鬓发如霜。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编成一部电视剧。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虽然人生的路千差万别,但是,最终我们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对上,我们可以告慰父辈,我们已经把你们的好传统、好作风继承下来了;对下,我们也可以无愧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是忠于祖国、忠于中国共产党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像我们一样时刻懂得珍惜、懂得爱。

“老三届”校友相聚,话题自然滔滔不绝。谈身居官位校友的风光,侃财大气粗校友的潇洒,但讲述更多的还是至今仍在农村默默务农的校友们的艰辛和在企业下岗后到处打工校友们的不易。而特别令人悲伤的是,现在已有大约十分之一的校友已不在人世。也许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生!

想起当年“老三届”,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拾起早已被遗忘的从前,或许只是在更加成熟的今天,多一些对过往岁月的祭奠。日子还是匆匆过去,梦想还是被挂在前方,只希望在人生的不知多少年之后的下一次,再来拾起这些从前的时候,能轻轻地翻开一段快乐美好的时光。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已是两鬓如霜的我们,有幸迎来了母校百年华诞。100年,母校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100年,母校既培养出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也送出数以百计学子已成为了国家栋梁。衷心地祝愿我的母校—百年名校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