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将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一场革命
网络企业涉足金融业已渐成势头。随着百度、新浪获得第七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截至今年7月,央行网站显示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牌照,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巨头。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对金融业的“侵袭”正在改变传统金融业生态格局,从观念、运营模式,到资金链的流转,网络企业似乎在以一种无所不能的姿态宣告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与众不同。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金融脱媒)的行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包括融资金额、期限和风险收益匹配)可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交易成本巨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2011年全国银行和券商的利润约1.1万亿元,税收约5000亿元,员工薪酬1万亿元。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格局,其实主要是指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以P2P为代表的借贷平台,以及以众筹为代表的股权投资平台三个模式,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而搜索引擎使个体更加容易获取信息。阿里巴巴也将“数据、平台、金融”作为未来的三大业务发展方向。建行甚至也自建了电商平台。很多机构在争抢第三方支付牌照。数据成为了战略资产。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很适合有短期小额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快捷高效,利率也不算很高。这领域目前以“爱投资”为主,是国内首个P2C互联网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对申请融资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实地考察,筛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优质项目在网站上向投资者公开;并提供在线投资的交易平台,实时为投资者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借贷合同;监督企业的项目经营,管理风险保障金,确保投资者资金安全。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移动支付是依靠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和iPad的普及。Juniper Research估计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金额为24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将增长200%。随着Wi-Fi、 3G等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有线电话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也融合进来。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支付,也能解决企业间的大额支付,替代现金、支票等银行结算支付手段。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系统具有以下根本性特点:
所有个人和机构都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具体工具是手机和iPad);支付清算完全电子化,社会中无现钞流通;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可能不再存在。
个人和企业的存款账户都在中央银行,将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促进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重大变化。当然,这种支付系统不会颠覆人类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信用货币的制度。但是,社交网络内已自行发行货币,用于支付网民间数据商品购买,甚至实物商品购买,并建立了内部支付系统。据一项调查,在中国,35岁以下的城市青年,有60%的人使用网上银行支付,进行网上购物。大家看中了其中隐含的巨大价值。
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20年将成主流。信息处理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信息中,最核心的是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如借款者、发债企业、股票发行企业等,是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解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第一,信息处理;第二,风险评估;第三,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的匹配,不需要通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第四,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第五,供求方直接交易;第六,产品简单化(风险对冲需求减少);第七,金融市场 运行完全互联网化,交易成本极少。
牛锡明认为,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给多个传统行业重新洗牌,金融业也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但银行体系作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中枢不可替代。互联网金融代表银行业未来的方向,也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改变了货币发行创造,资金价格决定等一系列金融运行的机制,有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的放大和传播。无论是从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角度,如何推动互联网金融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有序发展,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互联网技术全平台金融。商业银行基于现代技术与互联网络,构建起人工网点加电子银行加客户经理“三位一体”的全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键式”全方位金融服务。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将使得金融服务方式发生彻底的变革。认清互联网技术变革方向,发挥引起互补的优势,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银行、企业、客户的互利共赢。
快钱CEO关国光认为,互联网金融将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信息化时代,传统银行网点的服务方式将会被削弱,金融服务效率将会得到极大提高。未来,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将创造性的依靠海量数据,极大降低各类企业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作为国内领先的信息化金融服务提供商,快钱依托于与各大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了跨银行、跨地域、跨网络的信息化平台。
相关文献:
1、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3、阿里金融的未来是做互联网金融服务
4、许一力:互联网带金融走向何方?
5、谢平:互联网货币趋势明显 需警惕法律风险
6、互联网巨头抢滩办银行 传统金融生态遇挑战
7、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20年将成主流
8、牛锡明: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