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在去年初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8年前,小平其实是以一个小农的眼界来规划了农村那场影响深远的改革。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1978年,中国虽然物质极度匮乏,但是工业体系的建设基本完成,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只是由于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市场交易缺位,生产主体缺乏自主性,因此显得经济活力严重不足,物质匮乏即是经济活力不足的症状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1978年我国始于农村的这场改革,实际建立在这样的思想转型的基础之上,即政府逐渐放弃扮演整个国家经济的规划和统配角色,而将大多数经济领域的发展权利转交给市场(即社会),允许私人(含外国实体)以多种身份自由介入。由于它直接挑战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界定,为了避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它被命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应该说体现了小平同志的务实精神,但他的具体改革措施,却与这一思想和当时世界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放弃争论后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衍生出了当前社会的诸多矛盾,这其中,“三农问题”尤为形势严峻。堪称近两届政府最为头痛的问题。
回头看一下,针对当时的农村改革,也许我们可以追问两个问题,第一是农村引入市场机制,是否只有“包产到户”这一条路,或者“包产到户”是最佳途径?第二,在一个工业化已不可逆转的时代、一个工业化已不可逆转的国家,在农业领域实行“包产到户”,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关第一个问题的追问,直到2005年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才实际以另外的方式委婉启动;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第二个问题。
相对于当时的合作化,“包产到户”除带来了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外,另一方面,这种个体性生产所附带的局限,也导致了农村生产力和发展持续力全面退化。
首先,包产到户增加了田间的管理成本,田间管理是个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育种、播种、施肥、灌溉、杀虫等多个环节,在大生产时代,这些流程很顺畅,但当土地包产到户,一块地(或南方的水田)分属几户人分别拥有的时候,它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矛盾,并直接导致田间管理成本增加。
其次,增加了种子、农药、薄膜、化肥等农业用品的市场成本,这些增加的成本必然要由农民来分摊,在大生产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的购买力由于集中,相对比较强大,包产到户则彻底打破了这一购销结构,由于上述产品的购买市场分散而弱小,加之上述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本所对应的是其所置身的工业体系,它的成本必然大大增加,而这些增加的成本,必然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
再次,“包产到户”破坏了当时的农田基本建设进程,大生产时期,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我国共修建了近十万座水库,数十万座堰塘,在大生产的背景下,这些水库、堰塘不但具备蓄水功能,也具备养殖功能,并年年得到较好的维护,但“包产到户”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水库的养殖和灌溉功能严重萎缩,由于个体生产的分散性,以及农村基层组织逐渐驶入功能单一的行政轨道,它们甚至得不到必要的维护,这导致农村大部分堰塘被实际遗弃。农田基本建设无法到位,不但降低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导致大部分农村环境被严重破坏,它最壮观的“成果”,恐怕是让长江很快就变成了中国的“第二条黄河”(参看笔者另一篇文章:《沼气,农村一个艰难的理想》)。
第四,包产到户,实际中断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并全面破坏了中国已有的机械化生产,大生产时期,中国新疆、东北、华北平原的机械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其中新疆机械化程度已在80%以上,东北和华北平原在60%以上,但是,包产到户让此三地的机械化水平急剧下降,几年之内,新疆下降到不到30%,东北、华北平原下降到不到20%,这个过程发生了很多可悲可恼的荒唐事件,比如在上述地区,很多集体拥有的农机被所在地农民撤零瓜分,当废铁卖给了收购站,农业的耕种工具(变成了耕牛、锄头)几乎瞬间倒退到了1000年以前的水平,而这些地区的灌溉,也由机灌变成了漫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曾在90年的调研报告:“中国农村面临的几大问题”中预言:按照这种趋势,黄河必然断流,结果仅在几年后,它就成为事实。
在这一环节,包产到户最可怕的不是它所引起机械化萎缩,而是,这一生产结构实际是机械化的终结者。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被告知,农业的集约化和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必要途径,所以,当随后中国主流社会高速行驶在工业化道路上后,农业与社会其他产业差距必然会被一步步扩大,农村整体陷入边缘性处境也当属必然。
第五,包产到户,不但会提高种子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成本,而且更严重的是,由于一方面增加了市场成本,而农村的购买力又很低,另一方面农业科研单位得到的市场回报和政府补偿又很少,所以它也必然萎缩,从而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损害农业发展,最终损害农民的收益。
总的来说,包产到户只能解决农民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但是,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发展不是依照农业现状为参照,而服从于当时的社会主流趋势,中国发展轨道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必然以导致包产到户为生产模式的农业逐渐全面溃败。
“包产到户”的后遗症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