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都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可以算的上是我们的一种美德,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告诉自己忍耐。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被教导不要表露自己真正的情感,当我们在严重的混乱中不动声色时,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小菲和小玲是同事,小菲用了小玲的电脑打印文件,害的小玲没法工作,同事们都说大家一起工作,忍耐一下吧。这一忍耐好了,后来小菲有什么事情就来小玲电脑上做,害的小玲完不成工作,而到老板那里打小报告的则又是小菲。小玲忍无可忍和小菲大吵一架,还被领导批评。如果当初小玲在小菲第一次用自己电脑的时候,就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让小菲适可而止也许结局就不是这样了。
忍耐要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假装平静,要求我们言行不一致,要求我们的行为隐藏我们真实的感觉,而不是反应我们的感觉。在工作关系中忍耐有时候不是美德,在家庭教育中,忍耐更是一颗毒瘤。当我们愤怒的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相信这样的语言,反而会通过我们的反应学会了谎言和虚伪。
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听到符合心情的反应,他们希望听到反映真实心情的语言。
孩子做错了事情,您很愤怒,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愤慨的说出最有力的谴责:“你不爱我!”这样的话,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也很不寻常。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是不会感觉到爱的,孩子把“爱”抬出来,把您送上了被告席的位置,非常明确的把争吵的焦点转移到了您的身上。您马上反应说:“我当然爱你!”您内心愤怒无比,这句话也是吼出来的。您的心情和语言不相符,孩子根本不会相信。
只有那些同意自己在生气时感觉不到爱的父母才会回应孩子的指责,而不是一味辩解:“现在不是讨论爱的时候,现在讨论的是什么让我这么生气。”
父母越生气,孩子要求的保障就越多,我们愤怒的说教和之后那一句“我爱你”是无法起到安慰作用的。它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被爱,只能让他产生困惑,因为他听到的不是充满爱意的话,而是沙哑的声音里传达的愤怒。对孩子来说更有用的是让他知道,父母的愤怒不会带来自己被抛弃的后果。失去爱的感觉只是暂时的,一旦怒气平息了,爱自然会回来。我们需要直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也许这个感受是伤心,愤怒或者是不满,但是只要我们说出来,孩子就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就可能去改变行为。而如果我们忍耐自己的情绪而不告诉孩子,孩子往往不清楚是他的某个行为导致父母这个反应的。而父母用打,说教的方式,反而引起了孩子对权力的竞争,而不是问题的解决。
请直接告诉孩子您真是的感受,而不是让自己心口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