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观察(195):票房的硬道理


摘要:
关键字:经营分析 电影 票房
最近最火的电影是郭敬明的《小时代》,3亿的票房,火得让人嫉妒,说“这是一个烂片赚大钱的时代……”,极品代表当推《泰囧》。什么是一部电影好与烂的标志,不管精英们如何评说,至少在目前的国内,票房就是唯一指标。正如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一样,没票房的商业电影更是没人性,这有些笑贫不笑娼的味道,但事实就是如此。票房,是除了观众之外,电影业其他所有参与者都关心的最最核心的课题,包括投资方、导演、演员、院线等,都得挣钱糊口,莫得法。
投资方关心票房,是因为这关系他的ROI,2012年全国生产了745部电影,全年加上引进大片总共上映了约为250部,有67%没见光就死了,这个行业在最辉煌的2012年也才170亿元的产值,很小的一个行当,很不好混。对于投资方来说,除了钱多得发慌或者脑袋发神经之外,一般都不会选择这个一大半可能注定颗粒无收的投资机会,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投资领域需要的勇气多过智慧。
对于导演,除了挥霍资金和潜规则之外,还有一个正事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剧本,这好比企业做新产品的立项,方向一定,后面全是战术问题。但这个方向的确定,需要做到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响应,本质是对观众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洞察,跑偏的话电影就没人来看,所以说没票房的商业电影没人性。
毛主席讲,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电影,演员就是对影片效果的锦上添花。演员其实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除了被潜规则的风险之外,最闹心的就是选错了片,选错这个行当也就罢了,如果再选到那67%的范围,可就悲催得可以。因此对于演员来说也需要对影片的前景有一些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也需要基于对人性的认识,需要一些知识来支撑,还需要实时把握社会上的流程趋势,所以做一个好演员不容易,需要读一些书,做一个片片都能上映的演员更不容易,要做一个片片都红的演员更是奇芭了。假设一个演员连续5部电影都踩中了那33%能上映的区间,TA只有=33%*33%*33%*33%*33% =0.4%的可能;如果把排名前10算为红的话,那连续2部都红的可能性为=(10/745)*(10/745)=0.02%,因此厉害的不是TA的演技,而是TA的眼光与智慧。
在供远大于求的各行业,渠道一直是最具发言权的领域。因此院线一直是电影业的执牛耳者,而院线经理和采购经理就是执牛耳者的那只手了。很多出品方把院线经理和采购经理的看片会当做生死之战,其实这何曾不是院线的生死之战,就象服装企业的采购买手一样,看错了货整个产品季都会霉掉。院线的成本大部分是固定成本,搏的是一份机会收益,因此买手的眼光极为关键,但目前90%的院线的排片方式都基本雷同,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好影片实在太少没得选?从实际情况来看,2012年在上映的约250部片子中,居然也有10部票房在百万之下的,有108部低于1000万元,看走眼的机率超过=108/745=43%,与掷硬币的效果差不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商业经营中,影院的租金坪效永远是最低的。要改变这个现状,应找一个有眼光不跟风的采购经理。
所有的眼光都离不开对观众的理解。对于票房,最关键的当然是观众了。到底是哪些群众在看电影呢?什么地方什么性别什么年龄的观众什么时候在看什么题材的电影?这些信息在院线的入口都可以采集到,方法简单,但工作量较大,且需要坚持一段时间,但收益却是长效的。愚以为,电影业就应把这个工作做扎实,真正了解了目前的观众,避免那种口口相传似是而非的数据,毕竟,务虚的文化产业也需要客观数据的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