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两极化渐趋严重,社会矛盾渐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在未来发展方面达成共识,那就是把投资重点放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方面。
其实简单地说,新城镇建设就是把现有的居民妥善安置,把外人请进来,把漂泊在外的游子请回来,让农民进城上楼,让远行的游子回家,让更多的外乡人进来参与新城镇建设。
新城镇要想打造自身的吸引力,不是要去跟外部竞争并展现能多赚钱,而是树立并传播即使赚的钱很少都能幸福惬意地生活的概念,诉求Simple is the best的生活;不应该是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而是将所提供的机会细分,能让有专业技能的人更充分地展示自己,让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尊敬的问题。
专业人员所要求的直接待遇与间接待遇都是不低的,特别是在大城市之间形成对比之后,就更是难以满足了,至少他们需要跟自己的内心达成平衡,跟自己在大城市所享受到的待遇具有可比性。不管是跟周边人的横向对比,还是跟自己以往的纵向对比,不仅对比于当下的客观生存压力,还对比于未来可以预见到的家庭责任。
如果单纯以物质待遇与财务回报等作为竞争的主要方面,那么是处在发展劣势的新城镇是不会有任何优势的,甚至在攀比之下,对空降兵支付超出正常水平的高工资与福利,更多地会导致团队之间出现不和谐。即使得到的待遇再高,空降兵们都会由于难以融入进去而感觉心力交瘁,本土精英也会感觉内心失衡。
新城镇发展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以非物质的方式来吸引人才与资本,比如对于价值与成就感的认同,比如感情上的维系,比如所享受到的荣誉与尊崇感,比如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相处,比如发展之后甚至被树碑立传、标名史册的那种成就。
从改革开放所引发的城市化运动,简单地说就是:村里的孩子到了镇里,镇里的孩子到了县城,县城的孩子到了市里,市里的孩子到是省城,省城的孩子到了那屈指可数的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的孩子飞向海外。那些漂泊在外的孩子们,越是优秀离开家就越远,定期的省亲都成为一种奢侈。
多年的城市化发展,逐渐把那些相对偏远落后地方的资源与人才掏空了。开放使得各地的人都呈现周期性的迁徙状态,当几乎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走出去了,留下的是无法带走的东西,那么就会呈现空心化发展。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与留守太太时刻在牵挂远方的亲人。
城市化运动这种对于偏远地区资源的掠夺性的占有,并没有让大都市的人享受多么充沛的资源,生活的幸福感有多么强烈。相反会带来更强烈的焦虑与不幸福。
中国正统文化讲究“叶落归根”,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回归到本真。而中国的立法也已经将“常回家看看”作为空巢老人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保障。这更是在呼唤游子的回归。
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固然需要请进来做空降兵,但与其充分整合外部人才团队的力量,倒不如请回来,让那些曾经在外闯荡漂泊的游子能踏上返乡的道路。用自身在外所学到的本事,所积累的经验,都效力于故乡,为故土与故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那些游子与游资,在徘徊良久之后都在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相比于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内心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强烈,当外界的物质刺激让人内心蠢蠢欲动,浮躁到焦虑的情况下,平静而淡定的生活氛围,让自己内心得到安宁反而会被强化。相对于物质刺激与金钱的满足,对于其内心情感的满足就变得更为有吸引力了。
请回来与请进来结合,不管是吸引回归的游子还是吸引空降兵的加盟,这不单纯是口号,喊喊而已,而是要有切实的配套性的支持。当初秦孝公在山东六国广泛寻找人才,并在都城设立招贤馆,与那些有特殊贡献的贤才“共分天下”,你有没有魄力,如秦孝公在招贤的时候,与贤才共分天下?
吸引游子的回归,不仅涉及企业与市场层面的,同时也涉及政策方面的因素,诸如医疗、教育、养老资源的配比。
首要的是请回来,就是要给那些回来的人提供更好的政策,让TA们安居乐业,有充足的工作岗位,有宽松的产业环境,无须进行残酷的竞争就可以得到和谐共存的机会,并有深厚的情感根基。
那些优质的资源未必是需要出售的,而更多的是一种纽带与情感的寄托。什么样的算是稀缺的?当大家都认为自己需要,却又无法轻易获得的,就是稀缺的。
曾经有女人对爱她的男人说:你对我很好,把一切都变卖了,给我买了一大堆苹果,我针对很感激你对我所做的,但我想吃的是香蕉,你没有错,但我只是喜欢吃香蕉。
你了解别人想要的是什么吗?你了解对方希望得到认可的是什么吗?
我们更多的是在推销,比如推销自己的资源,商品,环境以及可以预期的未来,但推销更多的会强化那种焦躁,让人更加茫然而不知所追求的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与其出卖不如购买。出卖总是在推销的感觉,与其如此,倒不如换个角色,让自己投入东西去购买,购买那些相关资源的所看重的因素,至少可以让人才缓解一些压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让别人对自身有很大的认同。
贾春宝
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