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教育分享:父母应少做的5件事


在心理沙龙的过程中,一位父亲说,他经常告诉孩子不要把房间弄乱,不要把房间弄乱,但是每次只要孩子先回家,他们家肯定一团糟糕。每到周末是他们夫妻俩最头疼的时候,看着乱糟糟的家和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一筹莫展。父母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不但没有停止不良行为,反而因为父母的教育,不良行为增加或者是由地上转为低下。这可能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学会用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成目的。于是成功达成目的的行为便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我们教育孩子,而他们屡教不改,恰恰是我们鼓励他们某种行为的发生。今天咱们一起看看父母的那些行为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增强了反效果。
1、            威胁孩子
威胁孩子等于鼓励孩子重复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首先,从生理心理学来说:当孩子听到我们说:“如果你下次再做------”的时候,他不会听到“如果”,他听到的是“下次再做”。有时候,他甚至把这句话诠释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我不能让她失望。”其次,从行为心理学来说,你的威胁“如果下次,再做我就打死你,我就不要你了!”这种威胁没有一个父母能做到,我们也不可以做到,那么父母说的话是无效的,孩子自然不用惧怕,无效的威胁会让孩子感觉父母无能,他可以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            贿赂孩子
“如果-------------”已事先明白地告诉孩子“如果”他可以(或不会)做某一件事,他就可以得到一种报酬。此类方法,可能会刺激孩子向一个暂时性的目标努力,但是很难激发还,使他们做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旦奖赏停止,效果便不复存在,甚至孩子要求的奖赏会越来越高,但是孩子还是感觉很不爽。因为他潜意识中会认为这不是他想做的事情,但是为了得到某些奖赏不得不做很痛苦,即使做了也会打折扣。同时父母这么说,其实是告诉孩子:亲爱的,你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父母都这样表示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而放弃尝试的欲望。
3、            指出孩子错误
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经常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指出他的错误来,有时候还告诉他邻居哥哥做的多好。可是后来她发现他的孩子不但一点没有学到邻居哥哥的好习惯,那个孩子的坏行为,倒是被自己孩子学的淋漓尽致。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了,我给他指出来我这是为他好啊!可是我们指出了错误,孩子却并没有吸取教训。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我们强调错误的时候,孩子并不知道正确的方式是什么,所以同样事件发生的时候,孩子还是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其实可以接受孩子的错误,找到过程中值得鼓励的地方,然后告诉孩子怎么做。这样即可以让孩子有了错误敢于承认,也让孩子清楚我要如何做。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我们光说他打翻牛奶不对,然后自己收拾去了,他还是会打翻牛奶的。如果我们给他一块抹布,让他自己收拾,他下次一定会更加小心的。
4、            承诺教育
《曾子杀猪》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是谁又能如曾子哪有重视自己的承诺呢?有些父母很喜欢许诺,或者用许诺的方式来加重语言的分量。这个时候父母等同于是承认“没有许诺”的语言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信赖的。许多会在孩子心理建立不切实际的希望,当这个许诺因故无法兑现时,孩子会有受骗的感觉,甚至产生不可相信父母的意识。我们做不到曾子那样就别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尽量做到。
5、            礼貌教育
孩子是否能表现出礼貌的行为取决于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者。因此,礼貌教育必须以有礼貌的方式来教,你礼貌,你的孩子礼貌。你孝顺父母,你的孩子孝顺你。孩子看着你这个打榜样,来打造自己。
不可以说孩子是一个不礼貌的孩子,我们这样说了,等于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不礼貌的孩子,当然行为也不礼貌了,这是必然的。所以面对孩子一些不妥当的行为,忽视,在他有好的行为的时候鼓励,或者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更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