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幸福:七夕情人节 放飞梦想】
人世间最动人的是情是爱,爱情是千古不衰的话题,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更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反映在节日习俗中,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独具风采的“七夕节”。“ 七夕节” 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反映男耕女织,以思念与祈福为载体,凸现爱情主线的节日唯有“七夕节”。每逢“七夕”,当初秋晴朗的夜晚,人们坐在庭院纳凉时,仰望着深邃苍穹上璀璨的繁星,常给孩子们讲起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这个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就是七夕节的来源。夏夜繁密的星光组成一条白茫茫的星带横贯南北,我国古代把这条星带称为“天河”。在天河之西的星座中,有一颗发出青色光辉的明亮的星,这就是织女星;天河东部天鹰星座内和织女星遥遥相对的一颗明星,放射着橙黄色的光芒,它就是牵牛星,民间称牛郎星。织女星旁四个小星组成平行四边形,象征着织女的织布梭子;牛郎星与它旁边的两颗小星构成一副担子,象征牛郎担着的两个孩子。牛郎配织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从这几颗星而兴起的。
早在西周时代,人们就把天上的星与地上的耕织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诗经·小雅·大东》就已有这种原始传说的痕迹:“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随之产生。《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南朝梁人殷芸在《七月令》里说得更具体:织女为天帝女,居天河之东,常年在机杼上纺织,织成了云霞天衣,终日劳累,无暇梳洗,天帝怜悯,把她嫁给河西的牛郎。婚后织女“遂废机杼”, 天帝大怒,命她返回河东,只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人们传说,每逢七月七,空中很少见喜鹊,都到天河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还有人说,这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这对情侣的亲密絮语。这虽然只是一个民间神话,情节却十分感人,它反映了封建专制社会中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反映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由牛郎织女故事演变了七夕节俗的形成。七夕之夜,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看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人们用五色线结相连爱,穿七孔针,以瓜果祭牵牛织女,向织女乞巧,乞得灵心巧手,乞富乞寿乞子,乞万事如意。“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崔颢这首《七夕》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祖咏也有《七夕乞巧》诗:“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日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七夕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文人骚客作文赋诗,借天上的爱情神话,叹人间的悲欢离合。林杰《七夕》:“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白居易《长恨歌》中记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七夕夜一个情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段宫廷艳史,后人写入传奇小说,编成戏剧《长生殿》。可是下场悲惨,杨贵妃马嵬自缢,李商隐在诗中道:“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到了宋代以后的诗文中不再是颇多感慨怜悯之作,而是变成对牛郎织女婚姻的羡慕之情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发出“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的祝愿和感慨。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深受欢迎,文人把它写成诗歌,说唱艺人把它编成话本,戏剧家把它搬上舞台,美术家把它绘成图画,影视界把它推向荧屏,千年盛行不衰,影响深远。时逢盛世,国家重视,民间关注,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一定会焕发生机。人生因梦想而多姿,生活因节俗而精彩。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少男少女们放飞梦想,祈福未来,追求爱情,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