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亿元外储能否由“烫手山芋”变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我国现有3.5万亿美元(约合21.7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乍看起来,这些天量的外储俨然是中国快速积累的财富象征。当年,“出口换汇”方针曾让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逐渐积累起充足的外汇储备,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的清偿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对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此天量的外储,政府高层本可以用来国内投资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资金,但过去有一种认识,说外储美元可以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稳赚不赔,因为美元、美国国债是稳定增值的“大水库” 。甚至上到国家级金融管理人员,下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除了买美国国债没有其他选择,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政府解除了举债的后顾之忧。
如今放在美国这3.5万亿美元的资产,却面临美国国债、美元的麻烦,购买力逐渐下降,财富不断缩水,13亿中国人辛勤劳动30多年积累起来的真金白银有可能受损。天量的外储已经成为政府高层的“烫手山芋”。
为什么外储美元多了反倒成为中国政府“烫手的山芋”?或者说是一个累赘?就是因为外储每增加1美元,中国国内就相应地发行约6.5元人民币,向经济注入更多的货币,印钞机的不断开动导致通胀率持续高位的情况令人忧虑。由于经济发展趋缓,外储增长放缓,但现有的3.5万亿美元的资产外储仍将助燃通胀、搅乱经济平衡,并给央行和外汇管理部门制造很大的麻烦。国家已经在为吸收过剩流动性而大伤脑筋了。
目前我国天量外储如何不再是“烫手山芋”?除了可以利用作为今后与美国博弈的筹码外,中国应当减少甚至停止增加美元储备,并考虑应用一切途径把这些资金引入国内,用于民生改善和消除城乡二元差别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教育、科技、养老、文化、旅游和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甚至可以考虑拿出相当外储资金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对所有纯涉农的产业开发给予免除所有税费,鼓励农民回乡放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