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增温论”与气候学传统理论的不足
一、“地球增温论”的不足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天然的物质运动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经历了这样几个形式演变阶段:从无机形式演化到有机形式,再进一步演化到生物形式(或者说是生命形式),而生物形式又可分成两大类:非精神类生物形式和精神类生物形式,后者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我们人类又是其中最顶级的形式。
有机形式与生物形式的物质运动形式当然只能发生在行星上,但也不是所有行星都能产生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因为这两种物质运动形式不仅需要光、空气与水分,而且对温度有很高的要求;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温度必须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并要有一定的升降变化。而能满足这一要求的行星必须具备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即必须拥有自备热源,并且具有能量与热量可自行转换的能力,也即它必须要有岩浆。若不具备这一条件和能力,那么它不仅难以保持着空气与水分,而且这一行星的昼夜温差非常大,温差至少是三百度以上,根本不适宜以上两种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发生。
在太阳系中,岩浆还没凝固的行星就只有地球与金星,但金星缺乏有机与生物形态所必需的水。
我们同样知道,星球也是有生命的,行星的岩浆也是终有一天会凝固的,一旦岩浆凝固,也即它的物质形式进化的历程终止,只剩下走向死亡的退行性运动历程了。可见,在整个宇宙中,能产生有机质的星球是很少的;能产生生物圈的星球就更稀缺了,其中能够产生智慧动物的星球,必是稀缺中的稀缺,因为生物圈只能是这星球生命中很短的插曲而已。
减少地球自身能量与热量的消耗,是延长地球生态生命的关键。而地球也的确具有一套减缓自身能量与热量消耗的本能保护机制。即:
一是能把太阳辐射转变为热量,并让空气与海水承担起地球的保温任务,从而大大减少了自身能量与热量的消耗。当然,气体的保温与调节温度的能力远不如海洋,那么土壤是否也具备保温作用呢?对此,气候学传统理论是较轻视的,即认为陆地散发热量快,当然是基本不具备保温功能的。
我认为,陆地散发热量远比海洋大而快,这的确是事实,但不可能把吸取的太阳辐射全部转化为热量并全部散发掉,否则,地表下的地壳温度必然失衡,热传递原理告诉我们,这极易诱发岩浆运动与火山、地震爆发的。
二是直接将部分太阳辐射转变为自身的能量,比如太阳辐射中除红光与红外线可在海洋中转变为热量之外,还有一些光线如紫外线等,并不会转变为热量而能穿透海水,进入大洋深处。既然这些能量形式不转变为热量,那么难道能在深海中囤积起来不成?只能有一结论:物质不灭,它们必然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能被地球融合的某些能量形式了。
众所周知,“地球增温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类工业化与生活现代化越来越多地燃烧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因此提高了大气温度,致使冰川融化、沙漠扩大,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认为工业与汽车等排放的废气中包含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这些气体构成了“保温层”,阻止了大气热量向宇宙散发。因此疾呼:世界各国都有减排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效应”气体的义务。为此联合国召集各国的科学家与外交家们制定了《京都协定》。然而许多年过去了,美国仍拒绝在这协定上签字,理由是:要求减排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所占比例仅是百分之零点零几,哪有构成“保温层”的能力?
我不想对这一争议作评论,只是必须指出:仅仅把“工业化与生活现代化”当作“地球增温”的热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减排”再多的“温室效应”气体,也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因为这一理论漏掉了一个更大的热源——沙漠!如果把地球上的沙漠哪怕消灭只一半,那么即使不“减排”,地球年均温度立降。
现几乎所有的观察数据都证明:沙漠、正在沙化的地区、靠近沙漠的地区,其年均增温幅度远超过了所谓的“地球增温”的年均平均增幅。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沙漠的日均温度都远超同纬度的、较靠近,但又互不影响的现代化城市。所以我要求有实验条件的气候学家、气象工作者(因我没这样的观察实验条件)作这样一个观察实验:
针对几个正在扩张的大型沙漠,分别为它们寻找可作对比实验观察的,也即同一纬度、较靠近又互不影响的现代化城市二、三座,相同面积较平坦且土壤型地块,对它们作以下的观察实验:
一、同一气候条件下的日均温度;同一面积条件下的日均向大气层挥发的热量数据;
二、各季的平均季温;年均气温;同一面积条件下的向大气层挥发的热量各季总量与年总量。
我可以在此预先做出判断:观察实验的结果肯定都是:各项指标肯定是土壤型田野排在末尾,而沙漠应该是排第一,若是城市排了第一,那么即使有些指标比沙漠高,也高出极有限。
理由是:土壤还是能把太阳辐射转化出来的热量输送一些到地表以下储存起来的,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可起到传输与储存热量的作用;同样,土壤上的植被也多少具备一些把太阳辐射转变成自己的能量形式的能力,或者是把太阳辐射所转变成的热量也通过根系跟土壤中的水分联系而输送到地表以下。
而沙漠则先是把30%的太阳辐射直接反射给大气层,其余则全被地表的沙子转变成热量散发到了空中,极少能向地下传输,因为相比水分,沙石是很差的导体。
城市因采用了不少反射能力强的建材与工业材料,因此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总量肯定要比沙漠大。被反射的太阳辐射没有被转化成热量,即使以后通过散射而被转化成热量,那也不能看成是城市的功劳。此外,城市中大量的工业与生活产生的热量会被工业与生活用水带到地下或经河流带入大海,其中相当部分热量被大海与大地所储存起来了。
经过以上的扣减,若城市与工业所散发到大气层的热量仍比沙漠多的话,那么这多出的部分放眼全球,城市与工业对“地球增温”的贡献仍难超过沙漠。因为,全球能被称作“沙漠”的总面积已占有全部陆地面积总和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城市与工业所占有的面积总和能有这么多吗?显然是差得远了。
此外,亚热带副高压因位置处在回归线左右,因此也被称之为“回归线高压”,而回归线在地球的南北各有一条,因此我想再请气候学家与气象工作者根据实际观察数据判定一下:在南、北两个“亚热带副高压带”中,哪个气团的体积总和更大?哪个热量更足?哪个压力更大?
我同样也先给出预判:肯定是北纬的“亚热带副高压带”更强!若观察数据能证实我的预判,那么原因及理由就一个:因为北纬的回归线两旁有更多的沙漠,它们为北回归线的亚热带副高压带的气团、热量、压力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二、给联合国提个建议
看看火星上的地貌我们就能知道,沙漠是行星的“癌症”,星球死亡的先兆。因为沙漠不仅是地球增温的主因,而且它才真正是一点也不具备“保温”能力,致使行星自备热能从沙漠泄漏到空中,从而加速行星岩浆的凝固。但至今还没人意识到减少地球自身能量与热量的消耗至关重要!而沙漠的散热作用就是对地球生命的重大威胁!
现地球已有3370万平方公里沙漠面积,每年仍至少以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而荒漠化面积的增长速度就更为惊人。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已经有六、七千年了,若任凭沙漠这样增长下去,人类还能生存多少年?
凭人类现有的技术与能力,是人类没有能力彻底治理沙漠吗?不!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我建议联合国应该把彻底治理沙漠也作为遏制“地球增温”,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内容。理由很简单,地球增温无非就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热量散发不畅(或许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原因),二是地球产生的热量太大,常识告诉我们:相比之下,遏制后者更重要!因为前边我已经揭示了,沙漠挥发的热量并不会比工业与现代生活方式挥发的热量少。如果说工业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产生的热量最多只能减少而不可能杜绝的话(以科技突破来减少人类对矿石燃料的依赖也很重要),那么“消灭沙漠”的努力对于遏制“地球增温”的目标来说,显然是更为重要了,甚至把它当作主攻方向也不为过!因为只要沙漠消除,植被增加了,那么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必会随之降低,因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对地球的自我保护机制强化很有利的。
另还有一更重要的理由:如果全球三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被大部分消灭,那么占现地球四分之一还多的荒漠土地中的相当部分就会发生良性化逆转,那就意味着全球可耕地面积会大幅、甚至成倍地增加,人类的粮食危机将因此而消除,至少是推迟了数百年!
世界各国不管有没有沙漠,都对沙漠治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它的生态恶化,任谁也逃脱不了恶果的惩罚的!或许惩罚不到现存的人,但惩罚子孙后代我们于心能忍?能轻飘飘地说声:相信后代会比我们更有智慧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难题?
只要这一代是有能力解决的,无论要花多大代价,哪怕得益的不是自己,都必须尽全力承担起治理的责任,任何推卸责任的托词都不是作为人能说出口的,因为只要你还是地球人,你就不能只利用地球而不尽维护地球的责任!对此,没有应属那个国家的责任的界限!更是没有应属哪代人的责任的界限!
由于“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极可能有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体,而这些单体的危害也是有轻重缓急的。因此我建议:
第一步:最强大的、也是对北半球威胁最大的是处在北纬40度线附近的中亚都兰平原、中国北方,中蒙边界上空的“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所以消灭它下边的沙漠,恢复当地水汽循环机制最为重要。或许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它在西风带的最东头,对西方国家影响甚微。如果你们作如是想,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它借助青藏高原的高度,可以放大效应,对全球大气环流发生“干热”作用;其二,它跟“副高”的暖气团相互作用后,热力倍增,最重要的是能产生强大“反气旋”而反向行进地给欧洲送来“热浪”,它不仅只是带来酷暑,还可能制造灾害性的暴风雨。所以,协助中国与中亚国家消灭这些沙漠也是符合你们切身利益的。联合国可做以下这些工作:
1、由于“中华水塔”是南亚与东南亚国家河流的源头,而调用这些河流的上游水量用于治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请帮助说服南亚国家。也希望这些国家能够理解:若沙漠不消灭,那么不仅“中华水塔”将在几十年内衰竭,而且干热化后的南亚高压必将对他们构成“土地沙化”威胁。一旦沙漠消灭,当地水汽循环机制恢复,那么以后所需调用的水量就会大幅度降低了。
2、从“世界屋脊”大规模调水治沙,工程空前浩大,困难绝无仅有,中国或难独力支撑,请给予机械、技术、以及适当的物力、财力资助。中国应该会承诺,一旦中国境内沙漠消灭,水汽循环机制恢复,那么这些调水设施接下来也定会帮助蒙古改造大戈壁,甚至也可能向西支援中亚治沙。
3、中亚都兰平原的沙漠看来只能靠淡化咸海、里海的海水(淡化要求可以大大低于饮用标准),并以我后边要说的“人工水网”喷淋的方法来改造了,这些沙漠所在的几个国家也肯定难以独力承担,希望联合国动员其它国家给予帮助。
第二步:同样也只能主要靠“海水淡化”与人工水网喷淋的方式来帮助改造西亚与非洲的沙漠了。北半球“副高”的干旱与高温之所以远比南半球“副高”威力强大,就因为有西亚与非洲沙漠提供的热量,所以,消灭这些沙漠对北半球各国都很重要。
第三步、最后帮助消灭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的沙漠。
三、传统气候学理论模型的不足
下边我再来稍议一下气候学传统理论的不足。
前些日子,气象部门的资深专家针对最近主要发生于北方的灾害性暴雨而答复新闻部门:那是季风雨带跟北方冷空气交绥成雨时,副高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了“打架”的气象形势了。惹得我看了失笑:这能扯得上副高吗?气候学传统原理体系自己都明确地说:副高脊线只能是在季风雨带背后5——7个纬度的距离之外。虽然季风雨带的北进有副高助推之功,但却决不可能参与到季风雨带跟南下冷锋之间的交绥之局中。因为两者的性质不同,季风雨带是低压,所以,一旦副高气团赶到前边参与进来,那就不是前两者的交绥之局,而是驱散雨带之局了。更何况,6月底、7月初的副高脊线位置绝对只能在不到北纬三十度的地方,离大多数暴雨成灾的地方远着呢!所以,暴雨附近即使有高压气流,也决不是副高的气流,那么这是来自哪的、什么高压气流?气候学传统理论中没有,所以这些专家离开了“副高理论”就说不来事了。而真实的机理其实就是我前边说的:冷锋穿越“干热气罩”时,携出了一些干热气流,它加剧了冷锋气流内部的垂直冷热对流运动,同时也加剧了冷锋气流的旋力,所以,一旦跟北上的暖湿气流交绥,就产生了“上窜下跳”的暴烈局势。
传统气候学理论对“青藏高压”及其“南亚高压”的解释更是牵强、霸道。它认为:青藏高压同时又叫“南亚高压”,是亚热带副高压在大陆上的“流变”形式,“夏季对流层上部全球最强大、最稳定和范围最大的高压”。“它常自中亚细亚经南疆,青海而东移,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天气有重要影响,在它的控制范围内,多是干热天气”。
请问传统气象学权威们:究竟是高海拔对暖气形成的作用力更强,还是沙漠对暖气形成的作用力更强?究竟是高海拔使暖空气“干化”了,还是沙漠使暖空气“干化”了?支配着中亚、蒙古与中国的沙漠上空的暖气团的,究竟是“青藏高压”或所谓的“南亚高压”,还是我所说的“沙漠高空干热高压”?
硬把大陆上庞大干热气团的流动归属于“青藏高压”及其“南亚高压”的支配作用,无非就是因为它们处在亚热带上,因此仍可把大陆上的所有暖气团活动及其高压现象归属于“亚热带副热带高压”,但权威们竟然忘了:亚热带副热带高压的上下层都是高压的,其暖气团是湿热的,也正因为其湿重,所以它在对流层中的高度就只能处在中间层的位置上;而南亚高压,尤其是青藏高压则是高空高压,低空却是低压,更重要的,它属干热气团,因此在对流层中处在高层位置上。由此我要问了:处在中间层位置上的高压能够支配、主宰比它位置更高的高空高压及其暖气团的流动吗?如果你们硬认为是可以的,那么是否有违物理规律?
正因为副热带高压及其气团是湿热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它称作“海洋性暖性高压”,而大陆上的暖性气团虽然有不少是来自海洋,但大陆上的暖性高压却并不必然全是“副热带高压”的派生物,因为大陆还是有机会、有能力独立孕育出能显示自己独特性质的暖气团及其高压,并在跟“副高”气流发生交互作用时,在特定的时候及其条件下,是能让对方发生变性而从属于自己的。
那么那是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赤道跟极地之间的冷热对流运动产生了中纬度的西风带,其实西风带并不总是风云激荡的,也是有双方偃旗息鼓,使得西风带高空风平浪静的时候。“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每年的春季与初夏,正是大陆的“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形成与发展,而夏季与初秋则是它发威,并主导大陆(尤其是内陆)气象的时候。
冬去春来,极地的冷高压开始进入衰竭阶段,回归线上的副高压也还没有复苏,而大陆上的干热气团却开始产生并迅猛膨胀、升腾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概源于陆地跟海洋对太阳辐射反应的不同物理特性。
即太阳辐射照到海面时,少量的被反射到空中,不能直接加热空气;相当多的可见光则被透明地穿越海水,直达深海,同样也没有转化成热;只一部分红外为主的太阳辐射被海水不透明地转化成热量,其中大部分用来加热海水,只很少散发到空中,用来加热空气。
而太阳辐射对于陆地来说,几乎全部是不透明的,除极少量被植被转换成其它能量形式之外,绝大部分被陆地转化成热量;这些热量仅很少一部分被土壤输入地表以下储存之外,剩下就全都散发到空中,用来加热空气。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陆地包括其上空的空气,升温肯定快于海洋及其上空的空气(当然降温也快,因为到了夜间或冬季,海水会把它所储存的热量缓释到空中的)。
当然,陆地上不同类型的地块的加热空气的性质与速度也是不同的,其中沙漠所加热的空气即快又干,干热空气在垂直冷热空气运动的作用下,上升到高空,而此时的西风带高空的冷热平行对流运动则因冷高压衰竭,而副高还正处在缓慢的“复壮”阶段,因此西风带的最高层正气流和缓,不妨碍干热气流上升到对流层的最高层堆积,形成独立的“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来的。
陆地上空的空气先一步地升温使得其迅速膨胀,海洋上空的暖湿汽团受其挤压,因挤压与被挤压气流之间的温度与压力不等,产生平行的冷热对流运动,并形成季风,“副高”也因自己的受热膨胀及受挤压之力而随季风向大陆伸出自己的脊线,也开始向大陆输送高压暖流。起初,它的高压只能是弱高压,只在脊线吸引了当地的热气流,并得到“副高”本体持续压力输送后,开始在陆地建立“桥头堡”,形成了从属于“副高”的大陆分支暖高压系统,但它的威能远远不足以支配“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
以上便是我提出“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这一新概念的物理依据。若现有的传统气候学权威定要否定我的主张,那么也请用物理依据来推翻我的立论。
只有把“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当作一个性质跟“副高”有着很大差别的独立气候因素来看待,我们才能正确而有效地揭示出诸如“沙尘暴”、“沙化、沙漠成因”、“沙漠与荒漠扩张”、“地球增温”、“高温酷暑”、“大规模暴雨雪”等的作用机制。这些机制在本文中大多揭示了,索性就把还没揭示的一并在此揭示了。
“沙尘暴”的机制其实就是因沙漠中日夜温差导致的冷热垂直对流气流跟西风气旋结合后,其互动形成了范围越来越广、威力越来越大的上升气旋,从而把沙尘吸上了高空,并旋向了东方。
1975年8月,中国河南驻马店地区发生了因暴雨导致26座水库连锁决坝,六、七十亿立方的没顶洪水横扫九县一镇,东西长
具体说来,首先是8月4日当年度第3号台风登陆福建,恰遇澳大利亚附近南半球低压空气向北半球爆发,从而在背后给了台风强劲的推力,台风因此罕见地直插中原腹地。北半球空气因而被强烈挠动,副高气流由上而下地泻到台风的背后,以填补那里的稀薄;正跟副高一起合力营造着黄淮、江淮、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局面的“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受扯动,也跟着南扩,于是便迎头撞上了台风,使其停滞在皖北与河南驻马店一线。而“沙漠高压”北面的蒙古——西伯利来冷空气当然也随之跟进南下,并从背后跃出变薄的“气罩”而大面积地跟破碎的台风云系(破碎后变成雨云)交绥。要知道,冷锋只要一卷有干热气流,便旋力加强,而驻马店外围的伏牛山脉与桐柏山的大弧形又锁定了气旋,于是旋力便把正在皖北等外围地区倾泻暴雨的雨云全吸引到驻马店这个中心,三天里降落1600多毫米水量,其中6小时倾泻了
我们知道,全球的水汽蒸发基本接近一个常量,既然“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破坏了大片陆地的水汽循环机制,不让雨云均衡布雨,那么只要让雨云逮着下雨机会,它就会在一地倾泻过量的雨水。所以,类似1975年驻马店地区这样成灾的暴雨,类似造成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暴雨,以后将会经常发生。
也真是巧啊!前些天写上边第二小节时,为希望西方国家别漠不关心东方的治沙,我特警告:“沙漠高压”跟“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反气旋”而反向地给欧洲送去“热浪”的。唉……!这老天爷也似乎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似的,昨天有新闻报导:英国遭受2006年以上最长的热浪袭击,热死760人。英国四边环海,空气滋润,这种干性热浪当然是外来的,也当然只能是反气旋送来的。
如果“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事实存在,我知道,让我这么个业余的、甚至是外行的无名学者从理论上将它概括出来,并将这一概念从“副高”的理论体系中独立出来,凭此指出了传统气候学原理上的逻辑构造缺陷与不足,这的确是会让气候学专家与专业的气象工作者们十分尴尬的。我知道自己根底浅薄,以上立论及论证肯定漏洞百出,所以可以指责、可以争论,但请以人类安危为大局,认真对待“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我个人根本不想成为气候学专家而与你们一争高下的。
如果气候学家们能承认“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是存在的,那么除了认真研究我所提出的立论与论证,修正其中的错误,弥补其不足之外,另就是展开相关研究,为全球的治沙抗灾作为参谋。其中我特别要强调一个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季风过后,“副高”也登陆欧亚大陆,由此,整个夏季与秋季,欧亚大陆就处在强大的“双高压”的夹击之下。这两个高压都是暖性的,都气流下沉,使得地面热量不易散发。但性质另有明显差异,即一方是干燥的,携有大量尘埃,另一方则是潮湿的,携有大量水汽,双方都负有强大的电离场。它们交互作用后,温度会更高,这是无疑的,但会高到什么程度?除高温与“反气旋”之外,还会有什么其它的灾难性气候现象?这是气候学以往没认识到的研究空白,我因知识不足以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因此希望更多的专业学者去填补这一空白,它对欧亚大陆应对夏季越来越高的高温与干旱袭击,及其它不测灾难很重要。
现中国“双高压”夹击地区,即黄河以南到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温度越来越高,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今年这七月,竟有40多个县、市发生了40度以上的高温;杭州连续四天超40度;上海则出现140年来最高温40.6度,历史上超过40度的仅四次,除第一次出现在1934年之外,后三次竟密集地出现在2008、2010、2013年,越来越热的趋势很明显。“副高”一直常在,单单“副高”怎么会突然掀起如此热浪的?显然,仅以“副高”来说事,事由太牵强了。
四、“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有可能毁灭人类
“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是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历史性产物,它的产生,形成了暖性“双高压”共同遏制极地冷高压的局面,地球势必因此迅速增温。尤其是两个暖高压之间的广大陆地与沿海地区(如中国的黄河以北直到东南沿海)因“双高压”交互作用而热力倍增,这些地区的夏天不仅干旱,而且高温将一年比一年强烈。此外,这里频繁出现的“反气旋”也将会越来越频繁地把干热气流送向欧洲。
因此,“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的出现,也可看成是地球进入“温暖期”的标志。只不过这个“温暖期”极为特殊,它是以“沙漠化迅猛扩张”为特征的。即它必然演示这一地理变化过程:以40纬度为轴,在南边,它将帮助“副高”促成亚热带、甚至热带陆地更大面积的沙化;在北边,它也会把沙漠化或荒漠化扩张到五十纬度,在欧洲甚至是纬度六十度以上地区。别以为欧洲永远是绿洲,在北纬40度线附近的地中海北岸各国将首先承受到沙化现象扩张的压力。
希望地质考古学家们帮助我找一下证据。我相信:这种以沙漠化、荒漠化迅猛扩张为特征的“温暖期”,在人类还没出现的古地质时期里应该也曾经历过,其发展的历程也应该跟现在类似。只不过那时的地球的能量储备本钱很足,在经历过“寒冷期”后,又渐恢复了生态活力;而现在地球的能量储备已经亏空了不少了,谁知地球能否挺过这次周期性的地质危机?即使地球能挺得过来,人类是否也能挺得过来呢?
“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的出现与成熟,标志着人类将遭遇空前危害的气候突变及其地质灾难。
不过请大家不要恐慌,这种以沙漠为下垫面的“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是可以通过消灭其底下的沙漠而摧毁的。但消灭沙漠往往不是一国之力所能胜任的,所以希望联合国组织能动员世界各国的力量来帮助非洲与中国等国,尤其是重点帮助正处在“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源地的中国。
我相信,凭人类现有的科技实力,全球各国同心协力,还是完全有能力根治沙漠,以避免这场人类有史以来威胁空前浩大的气候突变地质灾难的。
我也希望美国不要把阻挠中国治理沙漠当作扼制竞争对手的好机会,我提醒你们一下:“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对同一纬度的美国还是有远距离投射影响力的,别忘记在北纬40度线上,你们美国盐湖城附近的沙漠或许会吸引“沙漠高压”给它投射几颗能点燃沙漠火炉的“火种”呢!
我同样也希望印度别以叫嚣“不惜发动核战争”来阻止中国取用雅鲁藏布江的水去治理沙漠。因为你们同样也别忘记了:是否调用雅鲁藏布江的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中国别无选择,但并不关系到印度的存亡;倒是“南亚高压”被“干热化”后,才会对印度的生存威胁极大!
全世界都要赶快警觉起来吧!这场灾难危害的不仅仅只是中国,而是会波及全世界的。请看看最近《朝鲜日报》:全球气象异变 中国暴雨灾民达730万人:
“包括亚洲和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地,因暴雨、台风、酷暑等气象异变频繁发生,蒙受了巨大损失。
“在中国,因持续近10天的暴雨天气和袭击中南部地区的台风“苏力(Soulik)”,导致296人死亡、失踪,灾民超过730万人。全世界出现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湿的南方热带气流和寒冷的北方气流在中、高纬度地区相遇停滞。
“印度的暴雨和洪水灾情也较为严重。《纽约时报》15日报道称,据位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北阿坎德邦政府的统计结果显示,因从上月15日开始持续两天的暴雨天气,有5748人死亡和失踪。北阿坎德邦政府认为,其中的4824名失踪者事实上已经死亡,因此决定向每人支付50万卢比的补偿金。因尸体被水冲走或因山体滑坡被埋,很难再确认生存情况。
“与遭受水灾的其他亚洲国家不同,雨季已过的日本却受到酷暑的煎熬。据时事通讯社报道,因从7月开始持续出现的接近40度的高温天气,已有12人死亡。仅本月13日一天,在日本全境就有866人因出现中暑症状到医院就医。
“通讯社报道,因从7月开始持续出现的接近40度的高温天气,已有12人死亡。仅本月13日一天,在日本全境就有866人因出现中暑症状到医院就医。”
“欧洲也因水灾遭受了很大损失。上月初,德国、奥地利、波兰等中、东部地区因暴雨导致20多人死亡。贯通德国的易北河的水位从平时的
从以上新闻报导中看以看出:那些气象专家至今受气候学传统理论缺陷的束缚,还在迷糊着呢!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沙漠高空干热气团及其干热高压”的“气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