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学期(2):两个课堂


上一学期(2):

两个课堂

上一学期的经济学说史有两个课堂:经济学-数学实验班2010级和经济学-法学实验班2011级。一年级时给经数班上过政治经济学。这个班级学风很好,是我特别喜欢那种课堂。我是法经班的班主任,之前没有给他们上过课,对他们很少的了解局限于几次班级活动。读书节的时候组织过一次读书活动,我给他们提供了十来本书,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入门读物。交流心得的时候的只有一二人讲的是经济学类书籍。那些书后来也不了了之。感觉这是一个有个性的班级,但不少学生有着太多的自以为是。记得第一次开班会,让大家谈谈四年大学的打算,有不止一人说高中学得很辛苦,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不能再亏待自己。说实在话,给他们上课之前我对他们没有太多好感。我希望通过教学可以改变这些。

给数经班上课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的大多数课堂都能给我这样的感觉。大多数同学听课都很投入很专注,课堂上能够与老师形成良好互动,回答问题很流畅,提问也抓得住要点。课后作业都很认真,能体现研究的精神,也能反映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很享受给他们上课的感觉,有时候我会天马行空一个话题讲整整一节课不停顿,下课时间到了还会请求他们多听我讲三五分钟。这样的课堂也会惯坏老师,有时候老师兴之所至讲的可能是与专业有遥远距离的东西。记得讲到柏拉图关于分工与城邦形成关系的思想时,思维不断跳跃不断发散,讲到创世纪,讲到亚伯拉罕在上帝召唤下带领罗得离开乌尔,讲到了亚伯拉罕与罗得划分草场,讲到了所多玛,讲到了上帝对所多玛的惩罚……虽然一直围绕着分工-欲望-城邦的主题,但兴致勃勃的学生所听到的可能不是理论或者思想,而仅仅是故事。讲者和听者都过瘾,但我还是觉得有些过分。

每学期经济学说史的第一次课,我都要了解一下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很难学好学说史。法经班的情况实在让我失望之极。我所提问到学生,不知道利润最大化条件,不知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知道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甚至不知道使用价值和效用。我不禁感慨——“你们知道的东西太少了”,“你们需要补课的内容太多了”。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有人昏昏欲睡甚至倒头大睡,总有那么几个人虽然强打精神在听课但目光呆滞心猿意马,还有那么二三个女生总是不停的嘀嘀咕咕……如此的学风让我感觉耻辱。有时候禁不住生气-发火,但效果有限而且持续时间很短,而且,生气甚至发火是增强而不是消减耻辱的感觉。我的课堂不应该是这样的。在以前的课堂上,即使不合拍,磨合过两三周周就可以改善了。这学期的法经班,折磨我快到期中,还看不到改进的迹象。

在我的课堂上,一般有两个学生小组参与教学的环节。一是小作业。老师提出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小组课外准备,在到课堂演示。时间为半节课。二是大作业。老师将现代经济学流派部分分配给学习小组,提供基本思路,文献参考,学习小组课外准备,期末在课堂上演示。时间为两节课。参与环节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通常也是学生喜欢的环节。在以往教学中,每学期总有几个学生在作业基础上形成论文,公开发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一是需要老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二是要占用很多教学实践。最近一年,我将小作业取消,代之以读书笔记来考核。针对法经班的学习现状,我决定恢复小作业。相对来讲,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教学环节。数经班没要求做小作业,可以看成是对比实验的需要。

小作业也让我头疼不已。我布置小作业的时候,会阐明问题的核心要素,会给出理解和解释的大致路径,还会提供主要的基础文献。我所要求学生做的是通过阅读文献,理解问题的实质,构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框架。通过这个过程,希望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构建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可一开始布置学习任务就让我感觉到沟通的困难。或者总是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或者是纠缠于问题的价值,或者自以为是地放弃老师提供的思路而自己弄出的结构却是那样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有时候给他们修改了提纲或者课件,可他们弄来弄去又回到自己那个不知所云的东西上去。看他们的提纲或者课件的时候,我不时会在心里说,“不可理喻”!有的小组的不配合态度会把我气得够呛。我要求小作业的步骤是:问题—阅读和分析—提纲—交老师审查—课件—交老师审查—课堂展示。课件至少要提前一周交。一个小组居然在演示前一天还没有交课件!最初的几次小作业,我的点评大多是负面的。理论,结构,课件,演示,没有一个环节不是问题重重。有时候我对他们几乎没有信心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我还能做什么呢?在这个课堂上一次一次生气后,感觉自己的心里已是一地鸡毛。

数经班让我省心不少。他们总是那样在课堂上表现得兴致盎然认真投入,他们课外阅读的大多是我提过或建议过的经典,他们的读书笔记总能体现自己的认识。有过一两次加课或者调课,学习委员将所有环节办妥,再提前一天短信通知老师。第一学习小组的大作业是“凯恩斯革命”,他们接受任务之后就着手准备,期中过后就准备就绪。他们总是在每个环节都自己下足功夫,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实在找不出问题再找老师。所以对他们的指导很顺也很省力。每一周在法经班经受挫折之后,我真的享受数经班带来的快慰。我总是不失时机的表扬他们,有时候都觉得有讨好的嫌疑了。

进入下半学期,到十二三周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法经班的进步或者有点。最后一次读书笔记,有好几个同学都讲到威廉·配第《赋税论》中提出的以罚款替代刑罚的观念。对于罚款能否替代刑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替代以及可替代的程度等问题,几位同学结合法学和经济学作了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从这里,我看到他们在认真的阅读,认真的思考。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进入最后的大作业阶段,法经班的表现甚至给了我惊喜。第一小组讲“凯恩斯革命”,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完整,理论的把握和拓展的分寸,都掌握得很好。尤其是其中叫萌萌的组员,为了理解凯恩斯,将《通论》阅读了三篇。他们的讲习中,凡是凯恩斯的思想,都用凯恩斯的原话来证明和说明。评价后来与凯恩斯有关的“新剑桥”及“新古典综合”的时候,引用凯恩斯的原话,也增强了说服力。说实在话,尽管每一年我都要求学生尽量读原著,但是很少有人读过-读完过《通论》。一个萌萌的小女生不仅读完而且读懂了《通论》,这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在以后的大作业中,法经班的表现越来越好,有时候甚至让我惊诧和骄傲。讲“现代货币主义”那一组下了很多功夫,阅读了弗里德曼的大多数著作,还读了不少评介性质的文献。他们很早就做了提纲,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课件。他们与老师的交流不下十次,而每一次交流之后都能对提纲或者课件加以改善。最让我欣喜的是讲“新凯恩斯主义”那一小组。他们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而且大多是英文文献。他们对理论的掌握达到了自如的程度,以致平时比较腼腆的主讲人在课堂上表现得娴熟而自如。就理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这个小组是若干年来讲这个题目表现最好的。还有另外几个小组及组员的表现都很出色。比如讲弗莱堡学派的覃同学,讲新制度经济学的陈同学等。

相对来讲,数经班在大作业上的表现比较平稳。大多数还算良好,但没有特别优秀的。无论在满意还是在不满意上,都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地方。

期末成绩统计出来了数经班学期平均成绩是81.4,法经班是80.1,相差仅仅1.3分。期中的时候,我预料会相差10分以上。

                                          200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