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浦在华屡战屡败 入主合肥三洋前景难


  来自美国的家电巨头惠而浦公司近日宣布,通过协议成为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合肥三洋)的控股股东,其持股比例将达到51%,为此惠而浦将动用约34亿元。上市公司合肥三洋发布的公告则显示,惠而浦以协议收购方式受让三洋电机、三洋中国持有的全部合肥三洋股份,占公司现有总股本的29.51%;同时,惠而浦认购合肥三洋向其非公开发行的新股。交易最终获批后,惠而浦将持有合肥三洋51%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合肥三洋公司名称也拟变更为惠而浦荣事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惠而浦预计,该项交易将于2014年底前完成。

  惠而浦:重心转向中国?

  惠而浦公司创立于1911年,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惠而浦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多年来惠而浦在华的市场表现可谓屡战屡败。

  数据显示,惠而浦中国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营收分别为9.74亿元、12.33亿元和12.0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7亿元、-1.43亿元和-0.47亿元,在其主攻的冰洗和嵌入厨电领域,惠而浦均未能打进前五强。

  据记者了解,惠而浦对入住合肥三洋一事相当积极。今年5月,曾首次传出惠而浦或将接手合肥三洋的消息,当时惠而浦相关人士曾公开表示:“目前,惠而浦的全球技术中心和业务重心均在向中国转移。”

  惠而浦宣称,未来将以合肥为中心,打造集研发、采购、销售、生产等为一体的亚太区经营中心。惠而浦北亚部总裁李彦表示,“惠而浦计划与合肥三洋分享大量技术、市场、产品开发以及运营等方面的专长,以支持合肥三洋进一步的发展。此次投资是惠而浦承诺长期发展中国市场的一个延续。”惠而浦还将着力解决浙江海信惠而浦公司、广东惠而浦微波炉业务等可能引起的同业竞争问题。

  不过,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分析认为,惠而浦控股合肥三洋,对国内白色家电格局影响不会太大,但对惠而浦全球布局影响很大。在全球竞争中,价格和品牌尤为重要,惠而浦在中国增加投入,实质是要利用中国制造业优势、成熟的技术和生产制造工艺,其看重的是全球市场。

  业内资深观察人士刘荷清则指出,上市公司在业绩表现不好的时候有可能通过并购来拉高其信誉和评级,这次并购对惠而浦来说,其在资本市场获得的威力远大于在中国市场布局的意义。不排除惠而浦重新进军中国市场的可能性,但目前国内白色家电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定型,惠而浦可发掘空间并不大。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洪仕斌表示,从品牌、通路、企业实力来看,合肥三洋是惠而浦不错的选择;但惠而浦本身在中国市场一直表现平平,中国家电市场竞争充分,此次收购的结果得打一个问号。

  松下:成功精简三洋

  三洋电机创立于1947年。2009年,因看中三洋电机庞大而精锐的全球电池业务,松下斥资4000亿日元收购三洋电机。不过,双方业务重叠过多,因此,最近几年松下一直在全球进行精简三洋重叠业务的工作。

  2011年11月,三洋电机宣布与中国海尔集团达成协议,以约100亿日元的价格将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4国的洗衣机及冰箱制造销售事业出售给海尔。2013年1月,三洋电机在台湾三洋所占47%股份也被台湾能率集团以35亿新台币的价格收购。业内分析认为,由于日本三洋的控制方松下近年来的品牌收缩策略,三洋的业务重心转至新能源尤其是电池业务领域,家电业务不再是三洋的重心。

  今年5月,曾有媒体报道称,松下未来三年(2016年前)或将裁撤三洋电机90%的员工。

  对于合肥三洋此次股权交易,三洋电机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转让是出于松下集团整体运营考虑,松下收购三洋电机后,两者白电业务有重合,不过三洋否认将退出白电业务。

  据了解,为购买三洋电机及三洋中国在合肥三洋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惠而浦将支付人民币14.15亿元,以近期100日元兑换6.4元人民币来计算,相当于221.1亿日元。而记者查阅松下电器2013会计年度第一季度(从4月1日到6月30日)财报获悉,该季度松下净利润1.078亿日元。

  新公司:4个品牌互搏

  合肥三洋是由原荣事达集团公司和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等共同投资成立的中日合资企业,公司于2004年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合肥三洋公告称,公司与惠而浦集团及惠而浦中国签订了《技术许可协议》,公司将使用惠而浦的先进技术,有利于公司形成多品牌、多品类、高技术的产品结构。合肥三洋本次向惠而浦中国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年产500万台洗衣机变频技改项目、年产1000万台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技改扩建项目、年产400万台节能环保高端冰箱扩建项目、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合肥三洋已于2011年推出高端子品牌“帝度”,而其租赁的“三洋”品牌商标使用权已续签至2016年12月,因此,新公司将同时经营“惠而浦”、“帝度”、“荣事达”、“三洋”4个品牌。

  家电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在此次收购中,“帝度”和“惠而浦”品牌都将得到很大的收益,“三洋”是过渡性品牌,“荣事达”品牌可能是最大的失意者。

  刘荷清则质疑:“一个2012年营收只有40亿元的公司里面有4个品牌,资源该怎么投?”合肥三洋业务品类包括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等,旗下又拥有“帝度”和“荣事达”品牌,无论是产品分类还是市场定位,都与惠而浦有较高重叠性,而目前中国冰洗市场的现状是产能过剩、终端需求饱和。(北京参考记者 邓华东)

  相关链接:惠而浦在中国市场的悲壮战史

  1994年,惠而浦进入中国市场。

  1995年,美国惠而浦与上海水仙电器合资成立上海惠而浦水仙有限公司,生产洗衣机,惠而浦持股55%,计划投资7000万美元。1996年至1999年,惠而浦水仙公司累计亏损额达3.38亿元。经双方协商,2002年,惠而浦宣布全部收购水仙电器在合资公司中的股份,并将合资公司改名为“上海惠而浦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1995年,惠而浦与北京雪花冰箱合资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注册资本2900万美元,惠而浦占60%的股份。到1996年,累计亏损8986万元。1997年,惠而浦不得不折价以200万美元价格将其所占60%的股份转让给雪花集团。

  1998年,惠而浦收购广东顺德蚬华,在华切入微波炉领域,但在国内企业的“价格屠刀”下,蚬华惠而浦最终退出中国市场,重拾出口老路。

  1998年,惠而浦收购蓝波空调,又与科龙签订OEM代工协议,但最终蓝波空调在2000年被转让给以色列空调商以莱特公司。

  2005年,惠而浦在上海成立惠而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惠而浦亚太总部。

  2008年,海信科龙与惠而浦共同组建了海信惠而浦(浙江)电器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公司总投资额达9亿元人民币。海信科龙2012年度报告披露信息显示,海信惠而浦(浙江)电器有限公司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1.6亿元,净利润521.5万元。

  2008年,惠而浦在华与苏宁电器达成空调、热水器等产品的定制包销合作,也就是说,产品在国美等其它渠道将不再有售。

  2012年3月,惠而浦公司对中国销售渠道进行调整,宣布与苏宁结成战略联盟,未来三年惠而浦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产品计划通过苏宁的渠道实现销售规模成倍增长。

注:本人新闻作品,原载于2013年8月20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5版,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