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作为
朱大碌
人们对失业的解释,一般以生产过剩为理由。但生产过剩不足以解释失业。
因为过剩总是局部的,以中国为例,生产过剩十分严重,但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领域,其它许多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如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生态农业等等,都存在严重不足,所有不足的地方都需要劳动就业。
所以历朝历代,都只嫌劳动力少,没有哪个国家嫌劳动力多。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了所谓失业问题。
某些所谓专家的小政府、不干预理论,在许多方面造成政府不作为,直接导致失业后果。
一个有为的政府,是不可能让老百姓失业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都是有为政府的典范,都有效地解决了曾经十分严重的就业问题。
那种认为搞市场经济,政府就只能无作为,是十分错误的。那种认为本国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只有靠外国人来解决,更是错上加错。
天地间人是最宝贵的,就因为人会劳动,劳动创造财富。为谁创造财富?是个首要问题。
如果人不劳动,或者只为外国人劳动,那就没有什么宝贵之处(成了贱货)。
一个有为的政府,不是发点失业救济,给口饭吃的问题,而是应当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我所用。宝贵的东西是不能浪费的。
具体做法可以仿效罗斯福新政,设立一个国家劳动总署,各省市县乡镇层层设立分支办事处,专门解决就业问题。经费由国家按需提供,可以财政拨款,也可以直接印钞。
所有没有工作的人,都可以到劳动总署找工作,而劳动总署则有义务为他们安排工作。
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为所有人包分配,只需要为那些暂时在市场上找不到工作的人找事做。
具体工作可以因地制宜,如植树造林、环境整治、公共工程、公益服务等,也不光是简单劳动,对于喜欢搞研究的大学生,可以去专门搞发明创新的梦工场,喜欢搞创作的则可以当签约作家,想学一技之长的则可以带薪参加培训。总的原则是市场能做的事情不做,专做补市场短板,公益性的,可永续发展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做也做不完,地方政府因缺钱而办不成的惠民好事,也可借助劳动总署的力量来完成(中央出钱,无限额)。所以根本不用考虑没事干失业,而是必然出现劳动力短缺。
于是,退休者、青少年、家庭妇女,都可以由劳动总署灵活安排工作,干半天、一天、几小时都可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然怎么叫人尽其才?
当然是自愿的,也不是义务劳动,都是按劳付酬。
劳动总署的工作就是花钱买劳动,劳动很值钱。这样的劳动成果必须是正能量,不是无事劳,更不是得不偿失的负能量。
劳动总署要让全部失业、半失业的人都有事干,需要花多少钱?肯定不是小数,但也不吓人。
我们知道中国央行买美元就花掉27万多亿人民币,全部是印钞(不敢说是国债或是借贷,如果是国债或是借贷那就是明着亏了)。
劳动总署解决就业肯定花不了这么多钱,大约只需要三分之一就够了。因为劳动总署的就业劳动是有价值的。比如种树有产权,树长大了就会价值倍增。比如梦工厂搞发明创造,资助写小说、搞研究、搞艺术等等,劳动总署都有偿占有50%股份,一旦成功都有不小的收益。
虽然劳动总署不以盈利为目的,也要干许多不盈利的事,但盈利的部分也非常可观。
从长远看,有自给自足甚至自给有余的可能,直观体现劳动创造财富。
从效益上说,同样是花人民币,买劳动(为中国服务)还是买美元美债(为外国服务)?确有天壤之别。
劳动总署安排的工作属于灵活就业,来去自由,工资报酬高于最低工资,低于平均工资,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与市场争劳动力,不主动招工,不干市场能干的事,只做市场干不了干不好的事。与市场形成互补关系,相当于蓄水池。
当市场高涨时,劳动总署规模就缩小,当市场低迷时,劳动总署就扩大规模,托住整个国民经济。